原來這裡這麼熱鬧,我一直往前爬文咧以我比完超級八(11圈)所得經驗,長時間越野耐力賽的手把絕對要再寬一些,面對激烈抖動的下坡會較省力、舒適,那天58公分的手把還是不足,而且我使用轉把也會造成手掌虎口的負擔,以上供大家參考
CaseyChao wrote:找了一下超級八的照片...(恕刪) 第三屆浪毛捲捲叢林盃十二月十九日在南寮竹坑有場下坡賽...單車森林為舉行浪毛捲捲叢林第三屆...新開一條下坡道完成後試車有些連拍...可以用來參考握持動作的前後關連性...同樣的下落差動作每人會有不同姿勢...D線
CaseyChao wrote:第三屆浪毛捲捲叢林盃...(恕刪) 一般登山車與跑車中管角度基本上多數還是蠻接近的...以人車相對關係...基本上就差在手的握持位置的差異...一般道路以握持的多元性...跑車的位置比較多...跑車與登山車放在一起時...可以看出中管角度接近...跑車加登山手握後握持高度與登山車接近...如此可以了解跑車最窄的登山手握握持...在一般道路上的應用...多了一層高度的握持位置...基本上可以把它當做小休息把用...而跑車裝上登山手握會有什麼差異...
我比較好奇的是難到CC大坐上雙避震車之後前後避震壓縮程度是完全一樣的?不然你確定人坐上去後中管角度還是一樣?然後你抽車的時候都是把重心轉移到讓前後避震壓縮程度一樣所以中管角度都跟空車時一樣??這種神人般的技巧真讓我對你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