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瓢 wrote:嗯~嗯~這種know...(恕刪) 我玩車預算都在一定範圍內,至於想稱呼我一聲“爺”也該回家問問你爹同不同意!所謂的KNOWHOW看來不懂的還是不懂......不懂裝懂的才要花錢假裝買懂這樣懂嗎取一瓢?
asahichang wrote:我玩車預算都在一定...(恕刪) 我爸爸常教我...遇到尊敬的有錢人都要叫大爺....這樣我才可能有飯吃.......KNOWHOW沒花錢體驗怎會有KNOWHOW,除非媽祖託夢指示的.....我還是不懂組成重量約在7公斤的登山車的目的為何???請大爺原諒小的我資質愚昧
轻量化有一个更可怕的敌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MONEY”……,贵价的零件不一定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既轻又兼顾到强度的零件一定不便宜。玩轻量化是一条不归路,需要每一个零件都搭配到极致,确实是个很痛苦的过程,轻量化的零件,很可能是建立在抽薄再抽薄,娄空再娄空的加工条件下的,那么极端的轻量化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强度方面的缺失,要不然就是大量采用贵金属,航太材料、复杂的工程学设计和材料处理流程,那么就会造成价格的飞涨,或许极端的轻量化换来的是一台极端昂贵,或者不可以经常骑的车,那就违背了组车的初衷了,个人经验是目前登山车最具可行性的重量是在8KG左右,现在是不必经过很痛苦的思量过程就可以达到的只要搭配得当,5年前是9KG,经过了5年,这个指标可以下降1KG,其基础是建立在结构设计和材料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也许组一台适合自己骑,各方面性能比较平衡的车比组一辆轻到极致的车更好……,另外得罪一句,我也不太相信8楼的车有那么轻。
我覺得標題可以改一下比方說三萬元以下,保留前避震及粗胎,還有登山車變速系統能否組成6公斤以下或是五萬元以下...不然沒有預算範圍的話,7公斤應該不是問題...6公斤以下搞不好都做得出來但是作一台6公斤卻要十幾二十萬的車,有實際意義嗎?可能對車廠較有宣誓技術的意義...而前面有前輩提到重量強度比的觀念如何兼顧重量與強度應該才是目前技術的重心除非是有惡魔黨主席的資金與強烈興趣不然七公斤的登山車對一般人還是很遙遠吧...
取一瓢 wrote:我還是不懂組成重量約在7公斤的登山車的目的為何??? 就我的觀點, 一台13kg, 一台7kg, 爬坡時輕個5kg可是不得了的事, 人加車共減輕5%, 也就是說一個人海拔爬升1000m, 另一個人才950m, 差50m不是距離, 是海拔(超過15層樓). 這種差異對休閒騎的人已經很有影響了, 如果是比賽, 可能0.5kg就攸關勝負了!!雖然我很在意強度, 但是找到機會還是會給它輕量化一下.
KNOWHOW不見得要花大錢,我經常拿一個電子秤到處秤,看到甚麼輕量化東西都拿來實秤,可以的話分解後再秤,記不起來拿相機拍下來作記錄,當然有沒有心比有沒有一張嘴叫不叫爺更重要!資料庫隨便拉幾張幾年前拍的相片給大家參考一下~簡單的說一條秤帶約36g(如圖),大夥知道一般路邊車行用電火布捆一圈重量多少嗎,自己動手找答案秤一秤就知道了~~~KNOWHOW就是這樣來的....
sylow wrote:就我的觀點, 一...(恕刪) asahichang wrote:KNOWHOW不見得...(恕刪) 原來XC或登山賽.......比的就是誰的車子比較輕哦............難怪我這休閒騎的不會拿個電子磅秤去量每個零件計較差那40公克.....然後夢還會碎......不過我還想問的是,我去車店摸個零件都會被七來七去若不是有錢的大爺,那個車店會讓你每個都拿來磅磅看......
取一瓢 wrote:原來XC或登山賽.....(恕刪) 逛車行看商品是彼此尊重與個人態度的問題,這跟有沒有經濟能力是兩回事,有經濟能力是一種社會肯定,至少代表某一方面的成功,目前尚無寬鬆經濟能力不代表未來沒有,但一步錯步步錯思考方向一定要不斷修正,凡是親身力為一定能看到成果,所有的修為都是點滴累積下來的,KNOWHOW也是如此~~~~不斷的嘗試是期望能用親身經驗實際分享,那是夢碎無數換來的小小心得,必竟科技日新月累沒有辛勤那來收獲,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在為下一分下一秒努力,我們的便利生活就是如此來的,當然有人活在現代看成理所當然也不是不行,但是進化通常靠的是腦力與雙手,而不是一張抱怨酸溜的嘴~~~~樓主希望瞭解如何組成重量約在7公斤的登山車,那並不是一個KUSO的鳥問題,事實上在二三十年前打破十公斤的公路車,那還是一般市井小民遙不可及的夢,但也因為有夢想才有未來的實現,約三千多個日子前YAHOO論壇也有相似問題,當時的目標是想進入8kg,ELSA大、斯卡大、STAR大等玩輕量化前輩每天抱頭苦思,並透過關係不斷與業界聯繫,肯昌、維豪等零件製造商亦無私的配合,我們能享有更便宜更堅固的輕量化零件,那不知是經過多少人的付出,輕量化不是一種流行,而是一種長遠的目標。我再說一次“只要是跟速度有關的運動器材,他們都在不斷追求更輕量、更強壯!”本文轉載於ASAHI單車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