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堆人在以為碳纖會軟掉風化,真是......

ts080 wrote:
的確
如果要跟原子之間的鍵合比的話也是要拿對等大小的分子結構來比
但金屬車架是一路金屬原子鍵合到底
而碳纖車架的話則是碳纖→膠→碳纖→膠
膠料內部的分子鍵結強度要超越一般商用金屬現在已經不是什麼難事
(感謝全世界各地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但鍵結再怎麼強也還是要黏住其他的材料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複合材料
要不然就不叫複合材料了....
層層分工層層錯
大家都一樣就相對的穩定很多.......(恕刪)
ts080 wrote:
我只能說....麻煩你先去了解一下"變形"跟"彈性"的不同
在彈性限度內車架就算被壓成成再畸形的形狀也都會彈回來
不論是什麼材質的車都一樣
何況機台的測試力道甚至不及一些粗壯有力的車手給車的負擔
在騎乘時這樣的動態都是難免,在彈性限度內也都是允許的
你看到的測試叫做疲勞測試....看車子能受承受這樣受力多少次
有些會測到符合國際指定的標準(例如EN)次數證明通過標準(大多都採這樣的方式,比較省時)
但有些比較用心的廠商會直接測到它疲勞到極限然後斷裂
而破壞測試...一次就給他去了
還彈回來勒...沒那個機會
單車是很脆弱的
以機具的力量要一次給他死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差別只在於死的時候是產生永久變形....還是直接斷裂
一般來說金屬製品多半會先抵達降伏點產生永久變形....再施加更多力量才會斷裂
碳纖則傾向直接斷裂....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很少聽到碳纖的產品在變形的,但像鐵的淑女車卻常有彎掉但還是可以騎這種事)
雖然說不管是何者其實都是有例外
但普遍來說幾乎都是如此
jay18 wrote:
金屬車架是管材+焊料+管材+焊料,雖然同是金屬,但是由不同成分之金屬焊接而成
碳纖車架是碳纖+樹脂+碳纖+樹脂,雖是異質結合,但熱固後可視為一體式複材結構
不同材料當然有不同的製程.製造技術和控制參數,所以要用鍵結來討論兩完全不同的材料,會很難聚焦也無法比較.所以JAY認為不同材料,從製造技術及成品表現來看會不會底較容易比較...又不曉得SWOT分析是否適用在金屬車架與碳纖車架的比較,自行車產業有分析過嗎?
從技術層次來看,金屬車架的技術層次較普及(良率高/成本普普),而碳纖車架的技術門檻較高(良率普普/成本高),碳纖產業總會和國防或航太產業畫上等號
以現今技術,碳纖維要發生層間剝離並不容易,只有用在高空可能結凍又常遇激烈晃動的飛行器上還比較有可能,而金屬車架焊道...想必你很清楚,同樣兩者都看製造技術,確實碳纖對製造技術的要求高,所以看兩不同車架的特性表現,視用途各取所需!
jay18 wrote:
關於疲勞測試,JAY六年前有分享一篇關於車架疲勞測試,現在多以歐盟EN標準為主
關於機台測試的專業內容JAY沒太深入研究,有分強度破壞?還是疲勞破壞就是最大強度?只確定通過一定程度的受壓測試,若車架無異,就是符合規範標準
JAY的理解如下,若以相同重量的碳纖車架和金屬車架,在達到破壞所需之強度,碳纖車架>金屬車架,這是確定的,只是破壞後的結果依材料特性,碳纖是直接斷裂,金屬會先達到降伏變形無法恢復,接著也還是斷裂,這點要先認知清楚!換個方式表達,在金屬車架達到其降伏強度產生永久變形時,還未達碳纖之破壞強度,甚至到達金屬斷裂的破壞強度,也可能還未達到碳纖的破壞強度,程度上是不一樣的!
碳纖是有彈性的脆性材料,高強度碳纖(T系列)可以貼出既舒適有彈性又耐操的車架,高模數碳纖(M系列)能貼出剛硬的車架,若視需求加以撘配,不論彈性?或變形?,都能輕易超越鋁材,要超越鋼材強度早已不是難事,若要比擬鋼管的彈性就看本事了,在車架材料的選擇上,金屬管材的優勢大概在於其延展性及材料取得容易成本低,點型式的集中撞擊,金屬車架耐受較好,可別忘了在整體強度上,碳纖車架所能承受的整體衝擊,大於金屬車架,因此同強度需求下,碳纖車架往往可以用較少的材料取得輕量優勢,這在競賽領域是絕對必要!F1用來保護賽車手的包覆式座艙,是以碳纖維製作.
至於其他的訴求,要耐用要更強又要輕量,只要有市場,也一定不是問題,只是碳纖成品在使用上,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PS:附上一參考連結,一般人很難清楚車架測試後的結果,這頁面有前幾年通過EFBe最高標準的雙避震MTB,看看哪幾部是碳纖車架...
http://www.efbe.de/testergebnisse/fulltest/enindex.php?typ=2&sort=4
ts080 wrote:
這也是一個關鍵以重視...(恕刪)
jay18 wrote:
你取的是金屬的延展性...(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