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CM, 跨高 81, 不過手有點短)
就在2008年8月多, 一個飄雨的晚上, 小弟開車載著老婆前往朋友介紹的車店看車,
(汐止開到林口, 好遠阿 ......)
吊在牆上琳瑯滿目的車種, 實在也看不大懂, 那時自己也不了解單車的領域,
於是就依車子外形與價格帶作選擇, 最後小弟自己挑了 19" 的 Iguana (大白)
而老婆挑了 17" 的 Flight M3 (小綠). 買車的時候老闆也是建議 17", 不過店內無
17" 車, 於是小弟便試試 19" 的, 騎起來感覺是有點趴, 不過下車不會卡蛋, 於是便付錢帶大白小綠回家.
接著的幾個月, 周末有機會就出去跑跑, 從一開始的屁股爆痛, 腰酸背疼, 騎一天鐵腿一星期,
到現在從台北騎北宜去宜蘭都感覺訓練不夠了. 而身體也記憶了大白的尺寸,
目前騎起來感覺真的是說不出的 "fit", 偶爾騎小綠或是朋友的 17" Iguana 很明顯有彆扭的情形.
也許是騎車肌肉都在騎大白的過程中養成, 故儘管一開始可能不是很適合的車架, 都因為肌肉的發展而顯得越來越合適.
小弟一開始騎的時候確實覺得龍頭有點遠, 而後因為背肌逐漸強壯可以挺起上身, 故慢慢覺得距離剛好, 有時在攻一些陡坡的時候上身甚至需要整個趴下去比較好出力 (像騎公路車的車手一樣上身也在出力).
小弟感覺登山車不像公路車一樣需要對於車架大小錙銖必較, 公路車由於姿勢非常固定, 買大了買小了都沒救,
登山車卻因為上半身比較挺的緣故, 故買了稍大或稍小的車架都可以從上半身前傾的角度調整,
小弟認為該騎 17" 的身材選擇 19", 除了卡蛋的問題一定要事先了解外, 其餘都還好.
上身會比騎 17" 車架前傾的問題也可以由背肌強化與調整上身姿勢解決.
其實小弟還蠻慶幸買了 19" 的車架, 除了可以塞兩個大水壺外 (17" 車架水壺有一個要選小點的),
更為前傾的姿勢也比 17" 更好出力. (想像看看淑女車與公路車的差別, 騎淑女車上身幾乎用不到肌肉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