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車:
1. 短坡(如壽山, 鳥語花香, 中寮山)拼速度, 超累, 也會爆心跳, 因為車重, 輪胎大, 龍頭高, 抽車也沒啥速度
2. 長坡(南橫, 滕枝, 五公山), 拼速度不太可能, 會累趴, 慢慢騎就變成要意志力, 所以結伴同行就可以排除, 但是運動量下來, 小弟覺得比短程拼速度還要高非常多
公路車:
1. 短坡(跟上述一樣)拼速度, 就是想一口氣拼完, 騎完休息一下感覺又可以再拼了
2. 長坡(南橫, 阿里山), 也是想一口氣拼完, 不過中途會想補給熱量, 但是不會想停太久, 也不會想慢慢龜完, 所以騎完之後, 感覺很爽, 運動量老實說算中上, 休息之後, 比起登山車還可以再上的那種感覺跟身體的狀況, 高出很多
登山車 VS 公路車, 由於性質大不同, 運動量無論長程短程, 也都不太一樣
不過短程為主的運動量, 我想裝巧克力胎的登山車, 應該比較適合住在市區的車友
公路車如果真要運動到, 除了爬山之外, 平路除非高轉速(破100), 否則很難同樣距離之下, 能夠有登山車那樣的流汗量跟運動肺活量
再加上公路車需要好的路段騎乘才會爽快, 所以登山車應該比較適合一般運動, 當然有時間可以往外跑的話(郊區), 公路車的確可以跑比較遠, 長時間+長距離會更適合
---
最後打個比方,應該會更容易看懂:
搬磚頭來說,扛再肩上(公路車),用手抱在胸前(登山車),扛的距離一樣,磚頭數目一樣,但是前者會輕鬆很多,所以要搬很多次才會累,後者就相反
如果累的程度,次數要一樣,那麼扛再肩上的就要加多數量,但是加多數量,會變成負荷過度
數量好比大盤(公路車大盤設定),重踩膝蓋負荷大,所以即使運動量增加了,但是卻會有副作用
所以就是次數多(高轉速), 來達到運動量跟減低身體負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