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鋼車架+鋼前叉的時代, 鋼材本身就兼具了部份的避震功能, 您以為為啥從前的公路車鋼前叉都是弧度較大, 相對來說, 場地車的前叉弧度就小些? 其實就是為了路況不同而設定的'避震'. 90年代之後, 車架材料進化到了較輕但是較硬較脆的鋁材, 鋁料本身彈性不佳, 加上MTB的流行, 避震前叉才應運而生, 樓上大大說得沒錯, 其實硬叉才是原住民.現在不也很多人開著房車結構的SUV? (例. HONDA CRV) 如果車主自認不是OFFROAD用者, 少點不必要的越野裝置又何妨? 自己高興就好.
似乎很多人,對於登山車換細胎跟硬叉感到無法理解。我有換細胎,也有計劃要更換硬叉。因為當初買車的時候對於車種,以及自己的需求不了解,所以就買了最平常的登山車。騎了一陣子之後,漸漸的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無法換車的前提下,所以換些零件讓車子的狀況更貼近自己的需求。換這些零件的確是為了騎更快沒錯,不過不是為了要海放別人,如果能用更少的體力,維持更高的速度,那麼就能在相同時間內,規畫更高更遠的行程,而且不用騎的太辛苦。就因為沒有過人的體力,所以只能靠換零件,來協助某些計劃的進行與完成。練體力固然是當初騎車的目的之一,但卻不是全部。我換零件都是DIY的,也因此在換零件的過程中,更了解每個零件對騎乘的影響,也有了基本的問題排除能力。不過現在想想,其實這樣玩的擴充性是比較大的今天要跑長途的柏油路,就裝細胎換硬叉。今天要跑林道,就裝巧克力胎換避震前叉。就算比不過專用車種,至少也有三分樣。當初如果買平把公路車的話,想要這樣玩就比較困難了。也許不習慣的人還是會覺得,登山車這樣搭配很怪,不合適。不過這就是我所想要的組合,而且我騎得很快樂。
換硬叉、窄胎很正常啊...應該一堆人不喜歡/不習慣騎公路車的彎把吧?登山車直把比較適合一般大眾,也比較輕鬆 (雖然也有平把的公路車)在折衷的考量下,登山車改輕快是很合理的 ,更何況26"胎要換寬換窄都很方便,實用性高
在下也是登山車改硬叉跟窄胎,大家各有所好,但都說得有理,不過每個人住的地方不同,需求不同,興趣不同,請不要以自身的角度去看一切,有人騎車喜歡重口味,是OFF Road的愛好者,難道他就會去質疑其他車為啥只有前避震,只有前避震的人又去質疑改硬叉的人嗎?
天化 wrote:可是遇到樓梯怎麼辦?難道就給他硬碰硬嗎? 真正的高手用硬叉遇到樓梯可是要加快速度衝下去的,還要有柔軟的身體和手腳配合當避震,速度越快, 輪胎接觸地面的時間越短,就好像是從上面飄過去的一樣,身體的協調性練好了,再去騎避震車, 就有如入無人之境那般輕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