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三台林道車的選擇建議--最後選擇了CANYON

感謝Jack提供經驗,小弟真的是不衝下坡不飛斷橋,飛了也沒人賞吻,腿斷了還得自己付錢
不過說真格的,12年前在Houston工作,假日無聊,都在公園騎single trail。一定得衝下坡,雖不長但很陡,還一定得快衝,不然遲疑一下再衝就倒栽蔥下去,折返會被後面的罵TMF⋯那時也是單避震車,也常在摔。只是後來膝蓋受傷,就只能騎公路車了。
這陣子不知怎麼搞的,就是想騎騎林道,有那麼一點 passion & exciting。
其實想換車還有個原因,兩星期前在河濱練車,想飛跨一個平台(不高喔,應該只有20cm),但壓頭時間過早,前輪提早落後直接撞階角,人就跟著飛出去了,好險是左肩落地,沒骨折,車損回家被老婆虧了一頓事小,心中抹不去的陰影事大。
事後想想,要是身體協調再好一些、在年輕一些,要是輪徑27.5,要是避震行程長些,要是前叉角再緩一些⋯或許這樣的障礙都沒問題。
呵呵呵,現在就是把nrs當單避震在騎,但膝蓋不給力,好像只有升級可以加強信心
上周租了台G牌size M鋁車架的Trance,前叉後避改裝較長行程、36/26 x10速飛輪、配F2.35、R2.25 tubeless胎,想藉此了解Mysterio的騎乘感。
先說說在鋪裝路面上:
1. 第一感覺當然是重量啊,畢竟過去10年都在騎公路車,26” 的Carbon NRS也改到只有10kgw。任何雙避震車對我來說都會是重一些。
2. 27.5的輪徑+較緩 for trail的頭管角度,對龍頭操控初步印象是較為遲鈍的,可能跟車頭重亦有關係。
3. 從車店騎回家的路上(約半小時)、避震全開情況下,雙避震造成踩踏損失微乎其微,除非站著抽車才略有損失;避震器對路面的起伏反應雖然敏銳,但騎下人行道路緣石時,整體是舒適的,亦未感受到踏版回擊。
4. 不提速度,因為跟XC車款無法比。

最終是要測試林道反應囉 (跟10年前NRS騎林道的模糊印象比):
1. 因為選擇輕鬆的內洞林道(上周五爆熱,好在有樹蔭),其上坡路段主要是混合碎石泥土地和少許凸岩。 Trance上坡很順,不站著抽車的話,不會特別感到踩踏損失。坡度不陡,大盤掛36t游刃有餘。拜27.5輪徑&大行程前叉,遇到凸出地勢不需繞道即可直接滑順的大腳輾過。
2. 不知是路程稍短還是興奮,車重對上坡的影響似乎沒想像中大。
3. 下坡時,trail bike就明顯看出優勢,拜穩定的平台+寬胎抓地力足夠,對路徑選錯的寬容度更高一些、路況高低變化反應柔順不突兀,不用隨時維持緊張戰鬥姿勢。
4. 簡單說,用Trance下坡會較有信心,不需腎上腺素一直爆噴。

同時,有幸在周日亦試騎了車友的2017 Scott Spark,雖只在河濱公園小繞了幾圈。不得不說,新款的Spark對路面起伏的反應比Trance來的更敏銳、細緻的多了。倒是S家專利的TwinLoc,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方便平台的轉換,但這線控是否順暢發揮真要看店家功力;另外若有撞擊,TwinLoc維修起來應該非常麻煩。至於120mm行程是否足夠無緣測試。

整體而言,兩款車都一改過去對純雙避震車上坡笨重、踩踏遲鈍的錯誤觀感。唯一遇到的困難是27.5的林道車有點大,加上把手更寬,只拆前輪是放不進小弟的轎車後座,非得連後輪一併拆卸方可。最終雖順利解決,卻也折騰了一些時間、搞得滿身大汗。換車? 別鬧了!

回來後思考了當初增購新林道車的動機,真怕是一時熱情和不定期購物慾發作。其實真要看騎什麼路線居多、騎乘風格為何。內洞? 說真格的,NRS足夠了(就是XC車就可了)。那其它更適合雙避震車發揮的路線呢?還沒騎過。
再來的幾個月會先用NRS騎騎不同的路線,看看NRS的極限和不足之處,有機會亦試試不同的車後,再來做最後決定。
推斷大哥您是住北部
您可以搜尋FB的北台灣OFF-ROAD社團先看看有沒遊活動能跟
先跟團騎知道自己的要求之後在找車比較省錢
請不要跟著迷路ing的人~~
感謝許大建議
許小銘 wrote:
FB的北台灣OFF-ROAD社團

有耶, FB上的 "MTB Share Area(登山車分享區)"和 "北台灣OFF-ROAD社團" 都已加入,Simple Gravity 的活動也報名參加囉,只是FB用不同名字啦
現在就是藉這些活動嘗試不同路線,還有試騎車友不同的車看看何者最有感。
正如許大提示,"比較省錢" 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雨要下到何時啊
我自己off road次數不多 是一個萬年初學者

以初學者角度來說

1.我只是覺得初學者扛車機會很多 車子輕才是最重要的 碳纖維勢在必行

2.避震選擇也很重要 有些車子價格漂亮 其實是把避震換普通的

3.單盤不好用 腿力不夠強 會把專業登山車變成淑女車

4.如果車子15萬 治裝護具費撥個15000-20000攻頂 花得起別用3000一整身那種

下坡要有護下巴的頭盔 反正騎林道一定會摔 這錢不要省

5.攜車架預算要編進去 你不會想把髒兮兮的越野車塞進自己的汽車內



Supersuperlee wrote:
不知道板上超過45歲、有在騎林道的多不多呢?可以也一起來分享中年大叔騎林道的心得和風險嗎?以前沒那麼肖想,這陣子不知是更年期還幹嘛,成天腦袋就在想些以前沒完成的事,真糟糕...(恕刪)


樓主的症狀還算是輕微的, 小弟一個要好的朋友已經年過五十, 還在羨慕 Danny MacAskill 的騎車技巧, 想開始用登山車練一些基本的技術, 然後去林道飛飛跳跳. 據他說從未跟團去騎過公路車或登山車, 只是會騎單車和摩托車而已, 所以他想先練 manual, wheelie, bunny hop, endo 等等, 然後再去林道大顯身手.

至於選車, 因為預算不足, 在看了這段影片後, 二話不說, 打電話到台北新北各大車店詢問, 也沒任何熟識的人脈, 竟給他找到一家還蠻優惠的車店, 就用現金八折或刷卡八五折買了同型車. 現在常常利用週休練他的基本功, 看倌們認為這個人病的重不重?
大家以為林道很危險 其實是錯的

撇開那些youtube視頻裡面的極端下坡騎法

一般騎林道都會帶護具 摔車也是在預期內 也不會有汽車追撞 所以不會很危險

反觀公路車才是玩命
感謝Tony提供建議!
能力範圍內一開始就鎖定Carbon Frame,主因就是為了減輕重量。畢竟騎車多年了,確實有些心得:若有餘力,就一次到頂。要不然改來改去花的錢,可能還比一次到頂來的多呢!
只是現在這年紀花錢,某種程度會較為謹慎些罷了,"較省錢" 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唉,就是小朋友不夠多啦 另外,家裡現在擺的車有些多台。在逼不得已情況下,舊車可能得處理掉一些...

其實護具都有耶 (膝小腿 & 肘),也是10年前的東西了,以前騎single track 套過幾次,因為幾乎都是騎高速XC,護具綁手綁腳不舒服,就沒再用了。不過應會趁這幾個月自我風格探索後,再決定是否購入新護具 (舊的鬆緊帶都失去彈性了) & full face helmet。

目前是有攜車架啦,騎跑車後,幾乎就沒再用了...未來換車會直接換 wagon,基本清潔bike後不用拆,直接丟後廂。但非現階段計畫。
說到清車子,這又要抱怨一番,過去騎完 Houston Memorial Park 一身泥 (after rain),林道出口處就有高壓水龍頭給你清車,反倒是清不乾淨出林道,又倒楣遇到條子...嘿嘿嘿,罰單一張。啊這裡都沒有高壓水龍頭給清車

倒是單盤的設定的確是目前困惑之處,偏偏稍為高階的車款大都是單盤設計,很傷腦筋耶!

有看到一款登山車安全帽 Bell Super 3R,下巴處的護殼可取下,有些興趣。沒屋頂有看到舊款2R,但價格很離譜。不知道版上有沒有人用過呢?
感謝美孚兄 (的朋友)給我信心,50歲都可以這麼熱情,小弟我又還沒到這歲數,應該還不遲吧!
倒是50才開始學 manual, wheelie, bunny hop,真是太太太酷了。小弟左膝韌帶裂掉過,飛跳都會很害怕(心理問題),這些還是看別人帥就好了,打從心底按讚。

倒是本於省錢是永遠的進行式,可否私訊分享購車之 "道" 呢? 萬分感謝!
FB搜看看
[MTB].....2手零件
Supersuperlee wrote:
感謝Jack提供經...(恕刪)

Supersuperlee wrote:
感謝美孚兄 (的朋友...(恕刪)
請不要跟著迷路ing的人~~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