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登山車可以"升級"成公路車嗎???

freemanman wrote:
不過我的主要意思是有人把登山車改成公路車嗎?車架設計的理念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啊
需求不一樣 設計理念當然不一樣啊
以GIANT公路車來說
TCR跟OCR都是公路車 但 設計理念就都不一樣了
更何況是公路車與登山車之間

不過我還是有看過網路上有人把登山車改裝成彎把公路車的
不過車架看起來就是不像公路車
得意春風 自在飛翔
freemanman wrote:
不過我的主要意思是有人把登山車改成公路車嗎?車架設計的理念一樣嗎?


就改裝部分, 你可以請教X-bike大, 他有經驗
http://www.xbike.idv.tw/article.asp?id=180

就背痛部分, 可能是車架尺寸設定問題, 還有騎乘姿勢, 這方面我也不在行, 建議找一些有經驗的人請教看看
肥滋滋的鯉魚門 wrote:
就改裝部分, 你可以...(恕刪)


多謝大大提供的資訊我會好好研究~

不過我的背痛是工作因素~並非騎車導致~是醫生建議說藉由騎單車看看能否改善~如今買了登山車騎乘後無

實質幫助所以才想再試試公路車~
Bruce815 wrote:
騎公路車,背會更痛吧...(恕刪)

回覆Bruce815:
不會啦!....... 我以前是騎登山車,後來這幾年改騎跑車,未了解時也覺得騎跑車彎著腰,一下就騎百八十里,腰一定受不了的,尤其年齡已快過半了,實際騎乘後才知,其實跟其他單車騎乘都一樣,施力點一樣是三點平均,正常騎乘時,雙手是放彎把上端或平把上,很"蟀"氣的握在彎把上的時機,大都只有在衝刺或下坡時,否則若真的全程趴著騎,那連阿姆斯壯都受不了............老實說:跑車騎起來真的很帥,尤其當聽到卡鞋卡上時的那一聲響,整個熱血沸騰.................我想有騎跑車的車友應該可以感受的........
個人是這樣認為啦,斤斤計較的話,公路車、登山車,真的很不一樣。

但不那麼斤斤計較的話,啊「人」嘛都一樣二個眼睛四張嘴,不會因為騎登山車就生出三條腿,騎公路車就多隻手臂。
小心調整坐墊、曲柄、手把,其實兩者的坐姿可以非常接近。
剩下的差別是車架最佳化、齒比最佳化的問題。要追上正統公路車是不可能的,但再怎麼差,也比賣場車要優良很多。(賣場車是根本不知道是啥)

再說,在MTB出現之前,哪分啥公路車、登山車的啦~
連登山車自己都分有七、八種的子系,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登山車???所謂的「改裝」,就是改以自己最佳化,這樣就對了。人是死的,車是活的!(這樣說,好像怪怪的…呵)
我也是有長年的下背痛的問題
這個毛病應該不能從騎單車來當作治療的工具…
應該是要先找固定的醫生及治療師

在下背痛的情況好轉之後,才轉騎單車
藉由騎單車的時候來加強核心及背部的肌群
這樣比較不會因為騎了單車導至下背痛
而又因為這樣放棄了騎單車這項運動唷
我不是專家,我離開行業也很久了,新的知識也一直再更新.
但是騎腳踏車治療背痛?我個人覺得怪怪的.
如果是工作疲勞的背痛,應該是恢復背肌柔軟度,增加背肌肌力.
但是騎腳踏車背肌因路面彈跳,背肌應該不太會放鬆.
我想您的醫師會不會是要你騎運動器材的腳踏車?
建議您再找專業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討論.
站上專業人士也請多指教討論.
我也有下背痛的毛病!
偶爾發作起來, 在地上滾到屎尿齊流的痛,
如今想到還會發寒

醫師(台中榮總)也說可以騎單車, 但是要"慢慢騎"
還有姿勢要"放鬆"
一次騎乘不超過"30"分鐘
身體不可以太"僵硬" 姿勢要"常變化"

硬是限制我一大堆

當還在病痛期, 騎公路車的確很痛苦
登山車是比較好的選擇, 騎公路車又彎又巔, 很苦
(有下背痛的人能感受到一點點的巔跛, 可別用健康的身體看待上面那句話)

剛開始我是用NRS, 避免地面回饋較大的衝撞
座墊放低一點, 把手用彎把
注意一定要"收小腹" 將背稍稍拱起來, 讓脊椎與座墊盡量垂直接觸
一切都不要太勉強, 慢慢來

MCM是硬尾車, 若太不舒服,
可買一支有避震的座桿來擋一下,
這樣比較舒服

希望你早點好起來,
已經有一部好車了,
調整一下就可上路,
省點花用吧.



硬叉非常便宜
我這支是上管鋁合金下叉才是碳纖的
兩張有找
如果是連上管都是碳纖的話
嗯~要五六張小朋友~還不如直接衝萬級的SID

對我來說碳纖已經很軟了
HB3的後三角我覺得有些太Q了
原廠的XCR就算鎖定了,路感還是很模糊,而且又重

好不好用呀
我剛換沒幾天
週日才去羅馬公路跑了百公里測試
果然是碳纖呀Q又不死硬,稍稍比後三角碳纖硬一些些
這樣比較好,對於操控有著比較大的助益

爬坡沒有之前的重拖感
而且轉向又靈活
對於高速破風還有些微助益
cp值非常高呀
輕度林道ok啦,反正一般路面就已經是off road了
坑洞什麼的還是要避開比較好,間接練習技巧?
不小心撞裂了,刮花了,可以直接換不心疼

但有一個非常要注意的地方
硬叉下叉比避鎮前叉的短約三到四公分
車子會比較趴,不過也會比較有殺氣
直接影響的就是踏板和地面高度的縮短
轉彎壓車的時候,要記得衡量壓車角度
把彎內側的踏板提高,以免造成危險

我的車子角度看起來是很奇怪啦
但卻是很適合我的最佳設定
低風阻又高舒適性
已經陪我跑過12小時150公里和6小時100km還有2小時不落地56km自我挑戰賽
除了大腿很酸外,上半身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我也不是壯漢,小弟170cm,64kg
只是每次騎乘的路途中,我都會些微的調整坐墊和手把的角度
找出最舒適和最大出力的角度

我都稱我的車為"偽公路車"
就改細胎,換硬叉,龍頭調低這樣
零件上或許沒有特別花心思
但騎乘角度我是非常分毫計較的
陸游《村居書喜》 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坊場酒賤貧猶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賦足,經年無吏扣柴門。
asaluna wrote:
硬叉非常便宜我這支是...(恕刪)


這樣改很漂亮哩,有前後呼應的感覺,不知道我的黃黑蜥蜴這樣配起來好不好看,雖然在一般人眼中可能覺得不倫不類,不過我覺得自己高興就好順眼就是美最近還計畫加裝jolli的前貨架跟包包

大大的馬鞍袋弄那麼高,好固定嗎?是不是發現到馬鞍袋的摩擦車架會染黑?因為我的黃色部份已經跑出黑色摩擦的痕跡,只好打蠟後再用卡典西德包起來,不過還是不方便,可以提供一下您安裝馬鞍袋的方法嗎?感謝您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