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kkadom wrote:也許你騎XTC SE上坡可以拼過SCOTT但也不需要得意說不定你的騎乘出發點是新店捷運站SCOTT的騎乘出發點卻是淡水捷運站或永寧捷運站你的折返點是烏來老街SCOTT的折返點是桶後別人騎車有計畫的分配體力想要好好的騎完計畫路線以均速、迴轉數為首要目標並不是騎不贏你只是不想隨你起舞而已 深有同感……騎車能超過別人,真的是自己爽就好,不必沾沾自喜…我是和自己比賽,每次計算是否有進步,能超過別人也是附帶的價值,因為您一定會進步,而有人剛起步,就這麼簡單把自己準備好,有自我挑戰賽或是比賽就報名,能名列前茅,說什麼人家都不會有異議的。所以……和自己比就好
iamaliens wrote:我也老覺得我的XTC SE老是無法突破40的時速,而且風切也很大聲!可是我還是覺得應該先練練腳力!畢竟倚天劍也需要高強的內力啊! 倚天劍也需要高強的內力說的好阿~小弟騎的是一級公路車也有騎登山車一個星期約騎150公里但是假設我的車跟阿姆斯狀騎的車完全一樣那我跟阿姆斯壯比賽難到我會贏嗎??不可能吧我不否定車子有差異,但也相信極少數的賣場車有可能巴過一台十幾萬的車因為如果騎高檔車的是一個老頭,而騎賣場車的是一個年輕小伙子那是有可能的雖然我沒看過不過Deore巴過XT或XTR到是滿常見的小弟要說的是當配備高到一定的等級差異是滿小的剩下的只是各自的腳力了~
樓主有提出數據,但也有人去質疑.........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好多人去強調握把和座墊間高低的關係.....請參考下列兩篇文章http://www.klavier.idv.tw/eob/workshop/20061207.htmhttp://homepage.mac.com/chm6033/940421.htm至於樓主的車,座墊比握把高或是低,看一樓倒數第二張圖及108樓的那張圖,大家即可明瞭。不只是風阻,座墊比握把低也會造成屁股負擔太多身體重量而影響踩踏。除了像down hill那種整個比賽屁股幾乎不會碰到座墊的狀況外,其餘自行車比賽座墊一定比握把低,而且速度越快的比賽座墊握把落差越大。大部分計時賽,車手的背部幾乎都和地面平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騎高檔MTB,怎麼努力,要長時間維持35km/h以上很困難,(長時間是指十分鐘以上,若時速40km/h,十分鐘可以騎15km)但是換個入門公路車,長時間巡航都可以輕鬆維持35km/h樓主若可以用登山車達到35km/h以上的巡航速度,(能維持十分鐘才叫巡航速度吧??!)那換公路車,fitting正確,巡航速度應該可以提升10km/h至45km/h,這樣的速度差不多是國內業餘頂尖車手的速度,但是我說的業餘車手達到這樣的速度也是有經過有系統及大量的練習。也許樓主可以考慮走職業車手這條路,為國爭光!!
我自己也是買"有點貴"的登山車買登山車..就是不比快(很多人日後都會進階公路車)我的想法很單純1.不想日後再升級.換零件(目前只換了不會黏手的握把)2.鼓勵自己.不要讓這台車變成裝飾品(我做到了.幾乎天天騎)3.輕鬆騎.慢慢騎(風櫃嘴慢慢龜.5X分鐘抵達)買貴貴的車不是在比誰有錢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罷了
鍋紅人 wrote:其實您的結論是錯...(恕刪) 這種結論的根據是在哪裡?是個人的經驗還是實際測量的數據?等級拉高真的會提升各方面數值嗎?體力定論至少在75%以上的比例是肯定的至於換了什麼零件提升多少效率我只能說那種幾%幾%的效率要是真的可以讓考試得第一,頭腦變清醒這車主肯定是有細緻的觀察能力一台車好不好騎除了零件外,各部位的搭配也很重要好騎不好騎是靠全部的條件,不是單純換零件就可以解決的換細胎有用嗎?1.5英吋的公路胎只有60psi的壓力值比上1.75英吋可以打上75psi的胎好不好騎可不是比較細就會勝利人的變數實在太多了比起單純的機械內燃機引擎生理狀況每天都不同,有所提升是個人的感覺要說這篇是勸敗文也不為過另外,車架設計有其限制跟目的包含頭管、中管(seat tube)角度,BB 下沈量,前叉offset值不同的角度造成不同的騎乘特性而對於車架,不同的前叉角度可以讓頭管受力有相當大幅度的改變做什麼樣設計的車架就應當作為該方面的用途雖然原廠在設計之初都有一個安全上限值但是還是不要貿然挑戰這個界限光是seat tube的角度不同,對於踩踏感的差異就能夠大很多前叉行程多加約10mm就可以造成頭管角度將近一度的偏差說這一度看來小小的可是從FR到XC的頭管角度差異也才4~6度而已這一度小嗎?當然,有錢花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反正也不回去操他,順順騎要出問題也很難啦只是把各種變數的結論推向好零件帶來好的騎乘效果個人覺得實在太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