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分享] 德國製的外星機械怪物 Nicolai 2002 Nucleon DH

阿亮你不要嗆人家啦.....

說不定Rogger阿伯其實它比過red Bull勒,

只是他自己設計下壞全場選手和廠商的車子掉到懸崖下面去了,還好他有背降落傘飛回來台灣所以沒事......

也沒辦法當然照片和影片都沒有拍到他所以沒辦法傳上網.

東西都丟在美國了.

總是如此的啦......


其實兩年前奇摩網拍有出現過說要用"物理原理"教學玩BMX的.

聽說他常常在中山極限看我們小朋友玩車,覺得大家都玩的不大好.

聽說靠著他的物理原理,不用多久就可以練成很多招.

怎麼忽然害我想到這位仁兄啊....
車子醜毋寧死~
這台車要價二十萬起跳
為什麼這麼貴呢? 因為 Nicolai 是手工生產的一年不到生產不到二千台況且每部車都是老闆自已參與親手設計的喔!
當初是單純為比賽用途,現在生產量有所提升所以才有其它的車賣到市面上來(但還是不到三千台),況且它在台灣有代理所以要買應該不難,請各位愛好者自行找找吧!
為什麼會知道那麼多呢?
因為2007/9/13因業務上需要便到它德國的工廠造訪過
雖然是德國精藝但車上是管件幾乎都是MADE IN TAIWAN是呢!
設計本來就是很多共通的領域,大家常常可以發現在A產業大家在頭痛無解的問題,在B產業可能一兩百年前就解決了(這就是隔行如隔山),因此設計界沒有誰比較厲害的高下之分,只看有沒有設計師願意放下身段去其他產業從頭學習的勇氣而已,不是嗎??

另外,看了那麼多有超熱血配樂的極限影片後,想組團玩玩重金屬樂應該是很正常的吧??難道大家看這些影片都不會受配樂影響嗎??其實很多極限玩家本身也是兼玩樂團,很多知名樂團在閒暇也是在玩極限運動,晴天玩極限,雨天就玩樂團,這應該很正常吧??

我之前組的另一個團成員全都是中山極限的咖,半夜還在二場大U中間練過團(沒錢租練團室....),也許有人會有印像....

另外,F-1只是眾多方程式賽車中的一種,我設計的並不是F-1,我也沒說過我設計過F-1,請大人明察~~

而在台灣有聯勤以外在設計生產槍枝零件的公司可多著呢,只要去世貿五金加工展逛一圈,你就會知道台灣有多少公司在生產軍火零件(當然要申請執照),我相信在01版上應該就有一堆人的公司有在做喔~~

聯勤會用抄的是因為台灣將領及百姓對"自行研發"的武器沒有信心,只對抄老美的武器才有信心.....

但是各國軍火商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台灣的加工技術好又便宜,常常下單請台灣代工(OEM)甚至代設計(ODM),這早已不是新聞了,有在玩生存遊戲的人應該都很清楚~~去警政署或工業局也可查到一堆喔~~

十幾年前的設計當然是手繪工程圖,我相信要各位大大去找自己十幾年前的東西應該也很困難,很多人連十幾天前買的東西塞到哪裡去都找不到了(像我就是),更何況中間還搬過幾次家(台北-->員林-->墨爾本-->雪梨-->台北-->淡水),我自己也不太記得那些細節設計怎樣了,你還能記得十幾年前做過事情的細節嗎??

至於我設計過的東西我是有簽保密合同的(相信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人應該很清楚),亂秀是會被告的,這點還請多包涵....

到底有沒有真本事才是重點吧??我相信沒有本事的人,三兩下就被問倒了,不是嗎??

我都4X歲了,相信應該是中山極限場年紀最老的吧??若是十幾年前要我U板飛斷車架那當然沒問題,但是現在我連彎腰都不太摸得到地還會腰痛,還能做豚跳180蕩蕩U板就應該算不錯了吧??歲月不饒人啊....等各位到了這年紀就知道差別了.....

我因為內人有孕在身,所以近半年都沒再玩極限當好老公,接下來孩子出世後每兩小時就要餵奶換尿布,能睡覺就偷笑了,玩極限是別想了....

在中山極限應該有不少人借騎過我那輛藍色獨輪車和紅色小折(其實它只有車手豎管能折,單槍後拖弋臂鼓煞單速,在"X買"賣1299元),隨便抓個人問問看就知道了~~

我說避震觸底犁田的是Red Bull Rampage的各參賽者,到底是誰我也看不清楚(You Tube的畫質就別強求了吧....),所以看錯人別罵我嘛.....

我只能勉強看得出來Bender似乎是用四/多連桿的後避震,行程長短則看不清楚,因為你一直說Bender很強,又說很多贏家都是用短行程低跨距車,所以我當然會以為他也是用短行程低跨距(雖然片中看來不怎麼像....),有所誤會還請多包涵......

我的意思是說Rampage仍有"一部分"是"相對起來比較平緩"的路段,至少還沒斜到不需要踩踏加速,這只是賽程安排的走向,當然Red Bull也可以把路線都選那種100%陡下坡大落差的,只是摔車的人應該也會更多....

我從來沒說過我技術很厲害,車輛設計者和車手是兩種不同的專業,太空梭的設計者從沒開過太空梭上過太空,太空人也不見得設計過太空梭,不是嗎??
Roger陳
我想我應該將概念說清楚一點,不然大家都是往"極限"的方向去思考,就會越差越遠了....

其實Rock Drill應該算是"有舒適穩定下樓梯能耐的買菜車",極強的衝擊吸收能力讓騎乘者就算坐著座墊下樓梯也還是很舒適,一點也不覺得"極限"....

十幾二十年前具備像越野機車般前三角前叉構造的前後雙避震登山車只會出現在最極限的賽場,但是現在卻是賣場車的主流,我相信有90%以上的前後雙避震賣場登山車買家從不在乎踩踏力的損失(其實是不知道),路感舒適酷炫拉風才是重點~~

相信騎一兩萬前單避震車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騎賣場車的人問說:"你這輛連個後避震都沒有,怎麼要這麼貴???"

我覺得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將今天最極限的比賽車變成一二十年後的賣場買菜車(事實證明是這樣),並且能確實讓騎乘者享受到這個賽場科技的好處~~像現在有超多普羅大眾的屁股正在享受著前後雙避震所帶來的舒適感~~

但消費者的慾望是無限的,希望能有更舒適的車(對某些族群速度跟本不重要),要是能夠連樓梯都能舒適的騎下去而不用繞路(看過日本山坡住宅區的人應該知道這能帶來多大的方便),或是能夠下班直接展開從公司樓梯慢慢騎下去而不用花十幾分鐘等那擠死人的電梯(曾帶小折遭同電梯的人白眼者應該知道這能帶來多大的方便),這就是設計師要努力的方向~~

順道一提,Rock Drill其實是可以折疊的,因為車架極小而懸吊組極大,所以只要解開避震上固定點就能縱向折疊(其實就是更大號的鳥車啦~~),所以它算是"能舒適坐著下樓梯的大折(碎石鳥???)",重量與驅動損耗則不是最重要的,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它的訴求了嗎??

也許二三十年後這種"超避震親子買菜車"會被各位的孩子視為"娘炮老人賣場車",到時不知會流行怎樣的酷車???
Roger陳
我目瞪口呆了~~
只剩下手指會動了~~!!!
不要相信別人~比相信自己知道的 還要多!
不論多麼目瞪口呆或是多麼不情願,超極限比賽車成為幾十年後的賣場買菜車的這種事,在單車界是百年來不變的事實(就連汽機車界也是差不多的情況),這就是"科技的進步",回去看看單車發展史吧~~

各位現在能買的到的車,都遠比三十年前的比賽車極限多了,只是你沒去注意而已....

可能各位注重的是現在眼前如何能在比賽中勝利,這是車手的想法,很正確~~

而我身為設計師,注重的是如何運用現在所能找得到的科技來讓單車使用者更舒適好騎~~

所以一開始出發點就不同,當然不可能符合這些比賽取向車手的認同,我不只一次強調:Rock Drill並不是為了比賽而生,用比賽的標準來看它當然不合理又一無是處....因為它就是輛"用科技取代操控技術的超傻瓜車"~~

若你不能接受它,那恭喜你,你是個夠極限的車手,將來絕對大有可為~~

若你能接受它,就表示你有生意人的市場觀察力,未來一定能賺大錢~~

我從來就不指望能得到認同,各位的難以接受也早就在預料之中,任何夠強的車手最無法忍受的事,應該就是看到:"自己的極限坐騎變成親子買菜車,還能有差不多的表現"的事實....,今天隨便抓個人來騎車的速度都遠比半個多世紀以前最頂尖的單車選手還要快很多,這就是科技的進步,也是我們設計師的職責~~

總之,設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分....
Roger陳
好酷喔~~


好像機器人~~

哪來的...
說了那麼多,

對不起喔中山極限幾乎天天去的找不到您的痕跡,

我們這邊玩車的40好幾的也有兩三個.

扯了那麼多明白講就是我們覺得你所說的都是在唬爛,

口口聲聲說"我設計", "我以前早就...xxx"的.

有沒有東西隨便拿點出來證明給大家看看就好了.

至少有個圖吧.
車子醜毋寧死~

附議,

拿個圖出來看吧, Mobile01的傳統就是 "沒圖沒真相, 有圖有真相".

說了這麼多, 外國各汽機車名廠公司設計師的設計都比不過你, 秀 "Rock Drill" 的圖一下吧.

反正就像您說的, 已經那麼久了, 也曝光給廠商看過了, 也給大家看一下吧.

Mobile01臥虎藏龍, 說不定有朋友願意投資, 那你就賺到了.

沒電腦圖沒關係, 手畫的我想大家也都可以接受的.

要不然我也可以說現在的太空梭我二十年前就設計出來了, 因為太久了我沒有圖可以給大家看, 其實飛碟我也設計出來了, 比現在的飛機太空梭好太多了, 但是因為沒有廠商願意投資所以我就沒有曝光了.

網路上假專業以及嘴炮人一堆, 您就秀一下您的才能吧, 別讓您的專業被大家誤解成了嘴炮還有假專業.





大家真的相信"有圖就有真相"嗎??那若是我隨便找個別人設計的東西(也許我還跟那東西合照假裝在調整)貼上來,大家就會相信那東西是我設計的嗎??就會認為我是個真材實料如假包換的設計師嗎??

若是有這麼簡單的話,那要當人人崇拜的名設計師有何困難??網路上可"借用"的作品多的是,有時拍賣網站還能看到"作品集出租"咧~~

真正的設計師是對自己的作品暸若指掌,一講起來滔滔不絕可以講個幾小時,而且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這樣做,自己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遇不到賞識的人寧可不推出~~

別人相不相信根本一點都不重要,大家就當我在唬爛好了~~,信者恆信,不信的人就算看著我把它設計出來還是會認為我是偷別人的設計,所以我一點都不在乎~~

我這一年半以來極少去極限了,因為都結婚要當爸爸了,不能再隨便受傷,不然不能工作家裡要吃什麼??我可是窮苦人家出身的,身上還背一大筆債要還,真的很羨慕還能玩極限的大大....各位既然還能玩就要趕快玩,機會只有一次喔~~

我說了很多次,我一點也不厲害,四輪界設計隨便抓一個也比我強,只是他們不願意放低身段來設計兩輪車而已.....

另一個原因是對兩輪界(尤其是單車界)而言,四輪界設計師要求的酬勞都算太高,在美國一般小咖的菜鳥汽車設計師平均年薪是由三十幾萬美金起跳,要設計一台夠屌的登山車隨便也得花個幾年才能完全搞定,那要賣多少台才能讓設計費回本??

廠商那邊我也沒秀圖,因為他們光聽到"更高的性能"就打退堂鼓,他們講明了他們要的是其他人做到爛的東西,有研發風險的就免了吧....

真正對車子了解的人(01動力版上就有一大堆)根本不用看到任何圖,只要一看我列出的那些特點就知道我有沒有本事,這些特點對玩汽車的人都是熟悉到爛老掉牙的超老梗技術了,路上大家在開的車子有80%以上都有這些結構在裡面,只是看你有沒有去注意而已....


兩輪界現在差不多發展到了汽車界60~70年代的"強度瓶頸",那時汽車設計師們對因車體強度不足而變型所造成的"幾何劣化"(就是"車體幾何"往不利操控的方向變形)傷透腦筋,所以拼命強化車體的剛性與所有轉點的強度,然後為了輕量化又用了一堆超貴的高檔材料,造就了一堆馬路上跑的坦克車,當中以70年代V牌的汽車最具代表性....

但是到了70~80年代時期,開始有設計師思考:"既然無法避免變形,那就讓"車體幾何"往有利操控的方向變形",於是"幾何補償技術"就誕生了,充分利用車體和轉點的變形量來"優化幾何",變形量越大過彎極限反而越高~~(唯一例外的是F-1界因"會讓車子更輕更強跑更快"而被FIA禁用....)

這些技術在汽車界如洪水般展開來,小至各式拖曳臂的小車,大至頂級的多連桿懸吊房車,都不再用又重又貴的硬梆梆車體與懸吊,取而代之的是輕薄易彈性變形的結構(去看看FOCUS的薄刀式後拖曳臂吧),不論操控性與車體強度反而不減反增,而且只要用便宜爛料就能有比以前高檔貴料更好的強度與性能,這全拜"幾何補償技術"之賜~~

以兩輪車發展的趨勢來看,差不多再過幾年也到了該進入"幾何補償技術"的時代了,像"蟯性車體","不等彈性轉點","彈性懸吊"....等等汽車界用了三四十年的技術兩輪界也該導入了,這就是科技的進步趨勢,擋都擋不注的~~

就像現在的手機也是拼命導入電腦的技術一樣,手機功能越來越像筆電,不這樣做的手機當然也不是沒有,但已經很少了...

打個比方,各位高手愛的是夠極限的全手動單眼相機,而Rock Drill就等於是啥都能自動判斷搞定的超級傻瓜相機,拿來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Roger陳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