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看了那麼多有超熱血配樂的極限影片後,想組團玩玩重金屬樂應該是很正常的吧??



我之前組的另一個團成員全都是中山極限的咖,半夜還在二場大U中間練過團(沒錢租練團室....


另外,F-1只是眾多方程式賽車中的一種,我設計的並不是F-1,我也沒說過我設計過F-1,請大人明察~~

而在台灣有聯勤以外在設計生產槍枝零件的公司可多著呢


聯勤會用抄的是因為台灣將領及百姓對"自行研發"的武器沒有信心,只對抄老美的武器才有信心

但是各國軍火商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台灣的加工技術好又便宜


十幾年前的設計當然是手繪工程圖,我相信要各位大大去找自己十幾年前的東西應該也很困難,很多人連十幾天前買的東西塞到哪裡去都找不到了(像我就是


至於我設計過的東西我是有簽保密合同的(相信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人應該很清楚),亂秀是會被告的,這點還請多包涵....
到底有沒有真本事才是重點吧??我相信沒有本事的人,三兩下就被問倒了,不是嗎??

我都4X歲了,相信應該是中山極限場年紀最老的吧??



我因為內人有孕在身,所以近半年都沒再玩極限當好老公,接下來孩子出世後每兩小時就要餵奶換尿布,能睡覺就偷笑了,玩極限是別想了....

在中山極限應該有不少人借騎過我那輛藍色獨輪車和紅色小折(其實它只有車手豎管能折,單槍後拖弋臂鼓煞單速,在"X買"賣1299元),隨便抓個人問問看就知道了~~
我說避震觸底犁田的是Red Bull Rampage的各參賽者,到底是誰我也看不清楚(You Tube的畫質就別強求了吧....


我只能勉強看得出來Bender似乎是用四/多連桿的後避震,行程長短則看不清楚,因為你一直說Bender很強,又說很多贏家都是用短行程低跨距車,所以我當然會以為他也是用短行程低跨距(雖然片中看來不怎麼像....

我的意思是說Rampage仍有"一部分"是"相對起來比較平緩"的路段,至少還沒斜到不需要踩踏加速,這只是賽程安排的走向,當然Red Bull也可以把路線都選那種100%陡下坡大落差的


我從來沒說過我技術很厲害,車輛設計者和車手是兩種不同的專業,太空梭的設計者從沒開過太空梭上過太空,太空人也不見得設計過太空梭,不是嗎??

Roger陳

其實Rock Drill應該算是"有舒適穩定下樓梯能耐的買菜車",極強的衝擊吸收能力讓騎乘者就算坐著座墊下樓梯也還是很舒適,一點也不覺得"極限"....

十幾二十年前具備像越野機車般前三角前叉構造的前後雙避震登山車只會出現在最極限的賽場



相信騎一兩萬前單避震車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騎賣場車的人問說:"你這輛連個後避震都沒有,怎麼要這麼貴???"


我覺得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將今天最極限的比賽車變成一二十年後的賣場買菜車(事實證明是這樣),並且能確實讓騎乘者享受到這個賽場科技的好處~~


但消費者的慾望是無限的,希望能有更舒適的車(對某些族群速度跟本不重要),要是能夠連樓梯都能舒適的騎下去而不用繞路(看過日本山坡住宅區的人應該知道這能帶來多大的方便



順道一提,Rock Drill其實是可以折疊的,因為車架極小而懸吊組極大,所以只要解開避震上固定點就能縱向折疊(其實就是更大號的鳥車啦~~



也許二三十年後這種"超避震親子買菜車"會被各位的孩子視為"娘炮老人賣場車"


Roger陳

各位現在能買的到的車,都遠比三十年前的比賽車極限多了,只是你沒去注意而已....

可能各位注重的是現在眼前如何能在比賽中勝利,這是車手的想法,很正確~~

而我身為設計師,注重的是如何運用現在所能找得到的科技來讓單車使用者更舒適好騎~~

所以一開始出發點就不同,當然不可能符合這些比賽取向車手的認同,我不只一次強調:Rock Drill並不是為了比賽而生,用比賽的標準來看它當然不合理又一無是處....


若你不能接受它,那恭喜你,你是個夠極限的車手,將來絕對大有可為~~

若你能接受它,就表示你有生意人的市場觀察力,未來一定能賺大錢~~

我從來就不指望能得到認同,各位的難以接受也早就在預料之中,任何夠強的車手最無法忍受的事,應該就是看到:"自己的極限坐騎變成親子買菜車,還能有差不多的表現"的事實....


總之,設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分....

Roger陳
附議,
拿個圖出來看吧, Mobile01的傳統就是 "沒圖沒真相, 有圖有真相".
說了這麼多, 外國各汽機車名廠公司設計師的設計都比不過你, 秀 "Rock Drill" 的圖一下吧.
反正就像您說的, 已經那麼久了, 也曝光給廠商看過了, 也給大家看一下吧.
Mobile01臥虎藏龍, 說不定有朋友願意投資, 那你就賺到了.
沒電腦圖沒關係, 手畫的我想大家也都可以接受的.
要不然我也可以說現在的太空梭我二十年前就設計出來了, 因為太久了我沒有圖可以給大家看, 其實飛碟我也設計出來了, 比現在的飛機太空梭好太多了, 但是因為沒有廠商願意投資所以我就沒有曝光了.
網路上假專業以及嘴炮人一堆, 您就秀一下您的才能吧, 別讓您的專業被大家誤解成了嘴炮還有假專業.



若是有這麼簡單的話,那要當人人崇拜的名設計師有何困難??


真正的設計師是對自己的作品暸若指掌,一講起來滔滔不絕可以講個幾小時


別人相不相信根本一點都不重要,大家就當我在唬爛好了~~


我這一年半以來極少去極限了,因為都結婚要當爸爸了,不能再隨便受傷,不然不能工作家裡要吃什麼??



我說了很多次,我一點也不厲害,四輪界設計隨便抓一個也比我強


另一個原因是對兩輪界(尤其是單車界)而言,四輪界設計師要求的酬勞都算太高,在美國一般小咖的菜鳥汽車設計師平均年薪是由三十幾萬美金起跳


廠商那邊我也沒秀圖,因為他們光聽到"更高的性能"就打退堂鼓,他們講明了他們要的是其他人做到爛的東西,有研發風險的就免了吧....

真正對車子了解的人(01動力版上就有一大堆)根本不用看到任何圖,只要一看我列出的那些特點就知道我有沒有本事,這些特點對玩汽車的人都是熟悉到爛老掉牙的超老梗技術了,路上大家在開的車子有80%以上都有這些結構在裡面,只是看你有沒有去注意而已....

兩輪界現在差不多發展到了汽車界60~70年代的"強度瓶頸",那時汽車設計師們對因車體強度不足而變型所造成的"幾何劣化"(就是"車體幾何"往不利操控的方向變形)傷透腦筋



但是到了70~80年代時期,開始有設計師思考:"既然無法避免變形,那就讓"車體幾何"往有利操控的方向變形",於是"幾何補償技術"就誕生了



這些技術在汽車界如洪水般展開來,小至各式拖曳臂的小車,大至頂級的多連桿懸吊房車,都不再用又重又貴的硬梆梆車體與懸吊,取而代之的是輕薄易彈性變形的結構(去看看FOCUS的薄刀式後拖曳臂吧),不論操控性與車體強度反而不減反增,而且只要用便宜爛料就能有比以前高檔貴料更好的強度與性能,這全拜"幾何補償技術"之賜~~

以兩輪車發展的趨勢來看,差不多再過幾年也到了該進入"幾何補償技術"的時代了,像"蟯性車體","不等彈性轉點","彈性懸吊"....等等汽車界用了三四十年的技術兩輪界也該導入了,這就是科技的進步趨勢,擋都擋不注的~~

就像現在的手機也是拼命導入電腦的技術一樣,手機功能越來越像筆電,不這樣做的手機當然也不是沒有,但已經很少了...

打個比方,各位高手愛的是夠極限的全手動單眼相機,而Rock Drill就等於是啥都能自動判斷搞定的超級傻瓜相機,拿來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Roger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