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這才有資格叫做下坡賽XD

AOI-AERO wrote:

不管登山車科技變的...(恕刪)


把結論說死簡單化了
往往會流於誤解
或許我沒懂AOI大的意思
不過就你的論述
我不太同意
或許你的敘述中"登山車"一辭換成"下坡車"
會比較合適
因為登山車現在已經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騎乘方式

所以以下我就當成你是在說下坡車來回應
最早的下坡賽是用XC車來跑
因為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下坡車
對於下坡的觀念也就侷限於Mammoth Kamikaze又臭又長的土地下坡
要說那時腿力為較重要的實力
沒錯我同意

現在的下坡賽仍然會需要腿力
有看過前兩年比賽的人就知道
下坡賽不只是下坡
有時短短十幾公尺的抽車就會造成巨大的差異
(比如抽車就是sam hill的罩門)
因此要單單就一個例管高度來斷定
略顯粗糙

要說限在登山車科技追不上路線難度
也有點怪
因為車手一定調整身體姿勢來轉移重心
除非下坡車作成四輪吧
否則真難想像什麼時候車手可以都坐穩穩的下完賽道

請下看完下列影片
你可能得考慮一下你的結論喔
他是用立管很高的XC車在下下坡
請耐心看到1:37秒


純討論
歡迎回應喔
cth2972 wrote:
同事就經歷公路閃車後摔在長庚昏迷好幾天的事件...(恕刪)

樓上好幾樓好多off road專業高手~長知識了!
on road 的外在危險無可避免~即使是走路、騎單車、騎機車、開車......都可能遭受意外。
更何況是"酒駕" "煞車失靈" "被飆車族砍/搶" ....腳踏車專屬道也是危機四伏
出去騎車沒出事只能算命大了 ~_~
希望大家騎車都一切平平安安

claudedore wrote:

我倒不太認同單用下坡車科技來解釋會比較得當
像是一些低能量損失連桿的設計或是鋁圈削邊都是出自於登山車
(或甚至攀岩車)
用在下坡車上只是把它大衝程化再加上一些小改良而已
很多設計在邏輯上是共用的
至少"輕量"這個哲學是從登山車出發的沒錯
所以統合的說登山車科技反而應該比較恰當

登山車科技一直落後在場地難度之後這點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科技真的夠進步
有人開發出一些即時可變系統
在高速段可以瞬間縮短把手壓低BB抽高座墊甚至改變車架角度
要進入低速技術路段又可以瞬間變回原型
一些高速路段的速度就又可以加快
而這幾項裡面坐管高低可變是已經達成了
就看選手願不願意在對重量斤斤計較的現在去計較多出來的重量了
沒有人否認下坡賽需要腿力
AOI大大就在需要很多體力的鳳翔盃計時賽和捷安特盃拿過成績
問體力重不重要他應該比你清楚
但體力永遠只是一小部份
正因為登山車科技永遠追不上場地難度
所以還需要很多的技術去克服
但下坡車這東西對於騎乘技術的表現其實有非常多的障礙
過重的車重、太大的衝程、不明確的低能量損失阻尼、運轉曲線詭異的低能量損失連桿
當然也包括過高的坐墊
如果大大你常飛需要空中轉彎或是需要身體大動作的地型的時候
應該不難理解現在一線下坡車所具備的這些特性對動作是很危險的
用下坡車雖然危險
但速度會變快
這就是下坡車很現實的一面
它的誕生就只是要比快要贏而已



影片裡1:37秒....
是在說XC車跑下坡可以壓車壓那樣嗎?
但下坡車跑可以壓這樣


拍攝地點在台灣
騎車的人不是職業車手
雖然有小碗公也放腳了但至少他有成功出彎
現場也有很多目擊者我也是其一
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福音
可惜單只有這樣還差太遠了
這時候如果前叉和車架角度可以自動變型
自動調整到輪胎可以發揮最大抓地力的角度的時候
那麼他轉彎會更快一點
(上面提到的這兩種概念其實現在一些車/零件已經有這樣的能力了....)
如果這時候前叉C2A和BB高度和坐墊高度能自動下降
那他過彎會更快甚至連放腳扭身體都不必
高低可調坐管在這種地方就蠻好用的....










在我自己對DH的觀念裡面
目前DH賽事是技術遠大於體力
但從廠商的觀點來看
應該會希望選手專心的壓榨體力把克服地面的技術交給車子去處理
強化車子的越野能力
或是在車子的越野能力不變的前題下提高車手體力發揮的程度
畢竟這樣失誤率比較低要拿獎牌也比較有機會
所以我的結論是....




DH好無聊
freeride比較讚XD
ts080 wrote:
我倒不太認同單用下坡...(恕刪)


看來未來應該要開發閃電霹靂車裡的阿斯拉了XD......有越野模式 奔馳模式 還有一個 忘了XD 重點是還會空中轉彎跟雙重渦輪加速喔!~~ 反正說來說去 騎的順 合自己口味就好了......4年前我也是一台土坡車堍全場 樓梯 林道 飛平台 一台全搞定.................. 這幾個月 存點錢 再組一台街道車再來跟亮哥學習學習! 我女友會把我殺了.....
ts080 wrote:
影片裡1:37秒....
是在說XC車跑下坡可以壓車壓那樣嗎?恕刪)

亮哥我想他的意思是說要耐心看到1:37秒以後,因為前面跟單車完全沒關係,怕大家以為po錯影片啦><
CMC-SkyWalker wrote:

亮哥我想他的意思是...(恕刪)

哈專心看完了:P
小時候覺得John Tomac很神
現在車子進步之後就覺得還好了XD


m1gpx2004 wrote:


看來未來應該要開...(恕刪)

空中轉彎已經有人會了喔

豚跳flair....
國內某大BMX選手預言過不久後有人會用這個上樓梯....




ps:flair=後空翻+180轉體....
ts080 wrote:
我倒不太認同單用下坡...(恕刪)


台灣有人可以這樣過彎實在值得鼓勵!!

PO些國外的:







不過你說"DH好無聊,freeride比較讚...."
指的是國外的場地還是台灣的呀?
我相信國外的DH絕對不會無聊~~~~~

而台灣說起來根本就沒有FR的場地呀!!
最多算是AM而已吧!(可能連國外的AM都不能比....@@)
甚至台灣的DH對外國人來說也只是XC的程度而已吧?

(不過我是肉腳,台灣的場地我都需要用長行程的車子才會覺得好玩.....)
(你們那些覺得用單避震或是短行程就可以克服台灣場地的,應該趕緊出國進修啦@@)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我個人覺得~
中福宮xc比較接近AM等級
DH等級的路段我玩了一年還是無法全破

Bruce815 wrote:


台灣有人可以這樣...(恕刪)

是說性質上很無聊啦
我不是很喜歡一定要上賽場拼速度第一
因為我騎不快XD
比較喜歡開心的騎就好
要地型的話現在的界定FR/Extreme FR難度跟純種DH賽道是不相上下
只差FR沒在拼時間而已....DH騎慢會被笑or被罵看自己待的是什麼性質的車隊
所以我現在比較喜歡不參加任何車隊自己隨便騎....


至於FR場地台灣有沒有....
既然都叫"free" ride了
場地就隨便選隨便騎吧
台中的東X大學或X海大學就是一個很棒的地點
有很多地方我很想破關但還沒破....蛋蛋都快破了...
Bruce815 wrote:
台灣有人可以這樣過彎...(恕刪)


那些圖~~~會不會太熱血了!! 原來車~~~是這樣騎的~
夠酷的啦。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