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這才有資格叫做下坡賽XD


阿永 wrote:


今年賽程連世界錦...(恕刪)


哎呀
沒做功課喔
這七場
場場都是操路
堪稱是近十年最操的一個賽季
(除了最後一站美國不知場地如何)

1. Maribor還記得喬許2008年大噴的亂石區吧
2. Fort William又操又長,連好幾年最佳賽道得主
3. Schladming不過已經被換成Leogang
瑞士奧地利的塞道基本上都很有水準
4. Champery幾乎是所有人都覺得是史上最陡的賽道
只辦過一次 那次下雨 幾乎沒有人不摔車完賽
5. Val di Sol 2008年世界錦標賽場地
還記得sam hill另人咋舌的狂飆吧 就一個字 操
6. 世界錦標賽Mont-sainte-Anne 跟Fort William類似
年年都有 年年操 許多車手最愛

今年期待阿
ts080 wrote:
至於John Tomac那種古早味新聞就免了
現在的DH賽場跟90年代初期完全不一樣....


這邊舉John Tomac例子還蠻奇怪的,要算他也應該算是登山車跨界到公路車的例子,
他應該是唯一在BMX/XC/DS/DH/Road都有競賽級實力的選手。

即便現在的賽道比90年代的難很多,但也別忘記那時的登山車科技跟現在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畢竟他的對手如Thomas Frischknecht(XC)、Ned Overand(XC)、Nicolas Vouilloz (DH)、
Cedric Gracia(DH) 這些也都不是易與之輩啊...
claudedore wrote:
哎呀沒做功課喔這七場...(恕刪)


真是佩服你 連這種懷念性質的下坡影片都還找的到 真是太崇拜你了 讓我有幸再回味一番...感謝 感謝.

話說90年代那時候的避震車 衝程都比現在的輕度林道車還小 有個100 120的行程就不錯了 早期的BOXXER好像也只到180左右 還有早期的RST HI5 ROCK SHOX的茱莉{忘了怎麼拼了} 還有當是很嗆的DNM倒叉 RST的西格瑪 在當時都常常看到國內的下坡選手用過 阿 真是懷念那個時代..............

m1gpx2004 wrote:


真是佩服你 ...(恕刪)


Boxxer到180mm已經是後來的事了
Boxxer的前身叫Judy DHO
行程只有101.6mm
還是用優力膠勒
有圖有真相
m1gpx2004 wrote:
這突然讓我覺得很感嘆...(恕刪)


很多人都蕙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沒技術給你再好都嫌不夠
sonyy wrote:
很多人都蕙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沒技術給你再好都嫌不夠

前後對不太上
怪怪的...

不過我是同意第一句
所以不時找藉口買"利器"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mstanley wrote:

XD~摔車的痛!
...(恕刪)
誰想摔啊~談什麼被什麼輾過? 你會不會離題了..
不知您是否住高雄否則您如果看到公車上的大廣告您就知道一台單車被一台大巴輪子壓住的心裡負擔有多大了,我是俗棘自從看了此廣告後,去騎車從此4+2到騎車點山裡,同事就經歷公路閃車後摔在長庚昏迷好幾天的事件,但現在是山裡一匹狼
我的部落格歡迎参觀 http://tw.myblog.yahoo.com/cth29721964-05272972cth/
claudedore wrote:
Boxxer到180...(恕刪)


阿阿 就是這支Judy 那時候我車隊的學長給廠商贊助一支過 我有偷玩過 在當時對我來說的確是很稀奇 那時我只能用 RST 381 ....XD 超基本優利膠前叉 .......可是我那時候老是覺得當時的前叉都偏過軟 平低壓一壓 就快差底了.....
eastpeak wrote:
即便現在的賽道比90年代的難很多,但也別忘記那時的登山車科技跟現在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恕刪)

不管登山車科技變的多好,但從座的高度就可看出難度
登山車科技愈好,愈不需做動作,所以座椅就可拉高,增加踩踏效率
就上一頁那兩個相隔十幾年的影片就可得知
之前的dh賽,椅子拉的很高,才能得名,所以難度不高,腿力才是關鍵
但現今的dh賽,椅子拉到腿能打直的高度是不可能得名的,反而更慢
所以現在dh賽的難度,登山車科技還是不追不上的,還是要靠選手自已做動作來修正

就我的的觀念,椅子拉高的比賽,是比腿力,椅子降低的比賽,是比技術
AOI-AERO wrote:

不管登山車科技變的...(恕刪)


把結論說死簡單化了
往往會流於誤解
或許我沒懂AOI大的意思
不過就你的論述
我不太同意
或許你的敘述中"登山車"一辭換成"下坡車"
會比較合適
因為登山車現在已經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騎乘方式

所以以下我就當成你是在說下坡車來回應
最早的下坡賽是用XC車來跑
因為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下坡車
對於下坡的觀念也就侷限於Mammoth Kamikaze又臭又長的土地下坡
要說那時腿力為較重要的實力
沒錯我同意

現在的下坡賽仍然會需要腿力
有看過前兩年比賽的人就知道
下坡賽不只是下坡
有時短短十幾公尺的抽車就會造成巨大的差異
(比如車抽就是sam hill的罩門)
因此要單單就一個例管高度來斷定
略顯粗糙

要說限在登山車科技追不上路線難度
也有點怪
因為車手一定調整身體姿勢來轉移重心
除非下坡車作成四輪吧
否則真難想像什麼時候車手可以都坐穩穩的下完賽道

請下看完下列影片
你可能得考慮一下你的結論喔
他是用立管很高的XC車在下下坡
請耐心看到1:37秒


純討論
歡迎回應喔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