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ak小偉 wrote:
看不下去了再次冒著危...(恕刪)
潛水這麼久的潛水艇都服出水面了,這一隻鐵定是核子動力的...
剛從連長那邊回來,在連長的勸敗下,回來又看到偉哥如此的情義相挺...
不敗一個讓大家心服口服的輪組實在是太對不起大家了...
掙扎的我想說,好吧!考慮一下racing 1吧! (看吧!各位,勸敗有用耶!)Roven已經考慮跨過紅線囉!!
racing 1 要 29000耶!!! 靠...怎麼和 racing3差那麼多!!! 差了12000...



這樣看來,好像SL比較容易....



啊~~~~天人交戰啦......
好了!!! 今天到此為止,明天再說了...
***註:偉哥說的有理,我也相信,如果當初摔的是ES,我相信輪框依定沒事....啊!對了,以前那ES是跟明志兄借來嘗鮮用的啦 !!!
如果當初沒有騎過ES,要跨足更高級輪組的阻力會更大,無奈....騎過的都會...中毒



No E-tag
bikeman0716 wrote:
侯爸...你真是夜騎...(恕刪)
今天Summer沒來.有天使老師和一對夫妻帶個小孩.還有兩個不知名字的同好.自從5月開始夜騎以來.從沒有缺席.不知道這個紀錄能保持多久?
weak小偉 wrote:
ROVEN輪組太重要了啦,最少也要SL而且要有2組輪組。...(恕刪)
昨天下班,台北下雨,高速公路一路塞車,到了林口忍不住下交流道走忠義路,看到地面濕濕的,心情跟著


談談我對輪組的認識吧,先從公路車談起,大家斤斤計較的重量不在話下,在爬坡時顯得特別重要,但另一個議題就是風阻,在民國70年代我剛好碰上這個議題,鋼管在管材變形上有限,於是shimano在變速組件上變化,曾經出過aero的套件,因為相容性還是調整性的問題叫好不叫座,我唯一用過"閃風"(當時的說法)的組件,就是一組扁扁的水壺組

接下來就談到輪組了,有機會試試把車子後輪架起來,用重檔快轉以後,可以感覺到後輪虎虎生"風",這個風會造成車輛行進間的亂流產生阻力,我最先知道是campagnolo做出"碟輪",就是看不到鋼絲,用複合材料直接做成一個輪子出來,用於場地賽,而面對公路賽多變的地形及風向,到現代發展出多樣的輪組出來,一個輪子精準不偏擺是基本要求,其他還有剛性.傳動性以及重量,尋求均衡的表現就必須在鋼絲的數目.長短,配合輪框.花鼓做變化,早期有大耳的花鼓,目的就在減短鋼絲長度增加剛性,在KHS繞圈賽看到的FSA輪組,花鼓中間的大耳就是配合鋼絲負責縱向剛性的,現在看到的設計,最顯眼及簡單的分類,就是高/中/低框,低框輪組是從以前一直用到現在的,製程的進步肉眼看不怎麼出來,但比以前成熟許多,要剛性可以比古典賽的石板路,要輕量可以用來攻爬坡,唯一沒有辦法兼顧的就是風阻,所以有高框輪組(又稱慣性輪)出現,高框的斷面本身就具剛性優勢,可以減少鋼絲數目,減少鋼絲數目又可以減少亂流,難就難在框要做的又輕又強,所以有些平價的高框輪組重量差不多2KG,重量又集中在框上,速度上來慣性自然不小,所以被稱為慣性輪,反而忽略了高框設計的初衷-----AERO!想想lightweight的重量好像是1.1KG,如此輕量但高速仍能輕易維持,原因在哪?不是慣性是AERO!所以我一直無法接受"慣性輪"這個名詞!由於平價的高框輪組不適爬坡,高性能的高框輪組成本又高,所以在低框及高框間有了折衷的中框輪組,重量控制在一定範圍,風阻也有顧及一點,技術及成本卻比高框大幅下降,最易為普羅大眾接受,又稱全功能輪組

講這麼多打字打的很累,目的何在?告訴大家挑選輪組要看使用目的,入門或練車選一組中框輪組就夠了,記得要選好一點的,才能發揮爬坡平路兩相宜的設計目的!如果熱衷比賽,現在多是爬坡賽的情況下,先考慮追加一組低框爬坡輪比較適當,平路或混合路段就用中框輪組頂著,等手頭預算足夠時再考慮高框輪組,階段性的晉級玩家具備的三組輪組,當然JACK跟LEE兄不在此限,給大家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