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我不是來澆冷水的哦..我也是本來興致勃勃想參加的...可是看完這篇文章後..找一下==>小花觀點..決戰武嶺5℃強烈建議...要有後勤才可以去..不然可能下場會很慘....我是怕我要7天後才會找到回家的路...所以不敢報啊....
強烈建議搭補給車下山,因為一路煞下來會手軟,而且清境以下假日車輛很多,非常危險武嶺我爬過兩次:1. 2004年是從清境開始騎,騎登山車沒卡踏,算是輕鬆攻上武嶺,回程也還下滑到清境。2. 2006年從埔里出發,就是小花寫的那次,過清境就下雨了,騎到鳶峰手指已經凍到沒知覺,被路邊的關東煮吸引住,索性棄賽吃關東煮。那年山下天氣很好,大家都穿著夏天的車服比賽,但是山上非常寒冷,鳶峰廁所躲了一大堆棄賽車友,大家一起在廁所抖抖抖。。
以下是我在另一篇討論串裡大致的回應,我有再做一些補充。***********************************單車界有所謂 "四橫一豎,單車期末考" 的說法,如果能接受此一說法,那麼武嶺不啻為此一路線上最為燦爛奪目的明珠。也因此它在單車界裡有著崇高地位,能夠騎(牽)車上武嶺,幾乎在每一個台灣單車騎士心目中是極為重要的夢想。在NeverStop的幾項賽事中,就以武嶺攻頂的強度最高,有關武嶺的自然環境與攻頂之方略,網路上自有詳細記載,不用我贅言。至於自我訓練,如果是想在北台灣模擬登上武嶺的強度,我必須很抱歉的說,沒有!先不要說訓練,如果想體會一下登武嶺四分之一的難度路線(雖說不能這樣量化,而且強度可能還遠遠不及),找一天,從家裏出發,經登輝大道轉北101走巴拉卡到二子坪,然後續登大屯山頂(1092M),巴拉卡 - 二子坪 - 大屯山助航站的爬升高度約是上武嶺的三分之一(換言之,還少掉空氣稀薄問題),長度則為其四分之一。如果能夠輕鬆完成,接下來再談及訓練,上風櫃下萬里接陽金是基本路線,能夠3P是更好.....聽起來很恐怖,真是抱歉,事實就是如此!如果說,只是去跟騎,又不去比賽,還有支援車在側,應該可以輕鬆騎吧!我只能說,這是太樂觀的想法!請恕我直言,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擠在比賽當天去武嶺(如果不是參賽)?首先,以塔塔加參賽者的規模(報名兩千餘人)來看,武嶺比賽的參與者人數應該也是不相上下。但是埔里到武嶺這一段路(台十四甲32K)的路況跟塔塔加幾乎不能相比,清境之後到武嶺這一段約23KM的路寬,幾乎跟北47-1一樣的窄,兩、三千公尺的高度、坡度又陡,下坡極其危險。再則台灣的比賽似乎不封路,屆時還有一堆觀光客、重型機車在路上跑....而且有那麼多人參賽,各型巴士、支援車的數量可想而知,怎麼能夠百分之百確定,支援車能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在側呢?(小轎車能開到哪裡都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我沒有記錯,今年的關門時間比去年多一個小時,延至下午一點。(總共七小時吧,參賽人數也因此增加不少)為什麼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關門,這除了競賽上的意義之外,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天候狀況。武嶺上面天氣的變化極為快速,理論上,過了關門時間當然沒人限制不能繼續騎,但請考量天候突然變化,與劇增的下坡危險性。(沒有實際走過一趟的,真的很難體會武嶺下滑到清境的高度危險性)我在武嶺上待的時間算久,超過兩個小時,也從武嶺一路下滑到埔里,全程超過五十公里,過清境之後,我幾乎是一點都不誇張的被夾在前後車陣中抵達埔里,沿路還好幾次急煞車,差點碰到前方轎車的後護桿。如同Elsa所說,如果可以,搭後勤車下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我不是想勸阻,而只是想把一些狀況描述清楚。基本上,我也同意,有人一起前往,在心理與實際相互支援上都會有很大助益。但是有一件事很現實,也是多數人不願啟齒的是,這必須以去騎車的人彼此間的實力相去不遠作為前提,否則就必需要有純粹的支援人員與車輛。"請確定自己體能可以負荷再去" <====小豪是相當認真的,畢竟自己的身體狀況只有自己最了解。而且體力是一點一滴練出來的,不是逞強(有夢最美)就可以得到的.....實在是不想在看到有甚麼因為錯估情況(或是高估自身能力)導致些意外事件的發生,那是太痛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