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lag的問題,程式人員可考慮以下做法:
(假設座標資訊一秒更新一次)
1. 根據T0的座標(X0,Y0)與T1的座標(X1,Y1)算出車行速度以及方位進一步算出offset1(X1',Y1'),在地圖上以(X1+X1',Y1+Y1')座標顯示,此座標為"預測"下一秒車子的位置.
2.Offset根據每兩秒的實際座標計算,即T1:(X1,Y1)與T2:(X2,Y2)算出offset2(X2',Y2'),T2:(X2,Y2)與T3:(X3,Y3)算出offset3(X3',Y3')....,而每秒以 (Xn+Xn',Yn+Yn')顯示
3.即使車子在靜止狀態,因Tn與Tn+1的座標一樣,所以offset n+1 = (0,0),顯示上也不會錯誤.
倒是車子在路口位置落後30-50公尺的問題,要找出是那裡有問題,以免導航時走錯路口.
1.圖資太粗了,不像廣告說的車機級的圖資,我幾乎每次找的地址都沒有到定位...昏倒!很多小巷弄都不見了!
2.放大圖資只有到50m在市區跟本不夠用,常常衛星導航跟不上行車位置,走小路會來不及轉,就開過頭了!
3.經緯度沒到小數點.
4.圖資應該要有轉90度的功能,這樣會比較好用!不然螢幕那麼大真是浪費!
5.有地方規劃路線會當機,我曾在高雄九如路上規劃到西子灣竟然跑完沒規劃導航!傻眼...
6.高速公路沒能夠顯示公里數,不是很方便.
7.路線規劃方式應該可以在多幾種讓使用者選擇?五種似乎還不夠用!
8.導航的設定中的一般設定,相機警告跟限速警告每次重開機都要重新關閉很麻煩!
9.要導航尋找地址,有些地址是中文的並不能輸入,變成要用手動收尋...麻煩!
剩下的想到再post....希望松下的研發人員能夠聽到user的聲音!
優點:1、過年期間上台北,因沒注意導航路線,一不小心就下了高架橋,將車開出高架橋下。e-way馬上知道車在高架橋下,又重新給了我上高架橋的導航路線。
2、同學使用的是GARMIN350,我們一同由仰德大道到天籟,我的e-way足足比他快了半小時到達。(因導航機規劃的路線不同),哈哈!
小缺點:
1、由天籟到動物園,e-way叫我在先回仰德大道再到動物園。而同學的GARMIN350行程規劃,由基金交流道;經國道三號再到動物園似乎比較合理。GARMIN又略上一籌。
2、導航分割畫面時,右邊的路寬畫的太寬,當實際道路過於鄰近時,真的分不清哪一條路是哪一條。左邊的路寬又畫的太細,與實際的路況的臨場感不搭。路易通不是有3D道路放大圖嗎?怎麼沒有放在e-way上呢?
大缺點:
從我家(嘉義縣金興村)到嘉義高鐵站,行程規劃居然由起始地,直接拉一直線到目的地,只有選擇以距離為優先時,才恢復正常。其他地方會不會也發生類似的情形呢?
p.s.我個人一直覺得,如e-way的道路的路寬能在畫寬一點,那圖面就更完美。(我個人喜歡使用120m的3D導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