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 Light」超級輕量化是SL車系命名方式的由來,也是賓士一開始研發SL車系的初衷,作為一家超過一百四十年的老字號德國車廠,賓士所擅長的領域當然不只是豪華而已,與性能表現環環相扣的賽車運動,亦是賓士涉獵已久且同樣擁有豐功偉業的一項成就所在。不過關於賽事方面的成績並非本篇重點,而是因為主角SL正是當年賓士為了重返賽事所推出的一款車型,在1952年誕生的W194 300 SL。
決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返賽車活動的賓士,憑藉著W194 300 SL在多項比賽裡屢獲佳績,包含在Bern Grand Prix賽事與Ferrari 340 America、Aston Martin DB2競爭後奪下前三名,在Nürburgring Great Jubilee Prize賽事取得四冠王、在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取得雙冠王以及需橫跨三千公里的墨西哥第三屆Carrera Panamericana賽事取得雙冠王,W194 300 SL與多名車手們都曾多次站上頒獎台,徹底打響300 SL這個名號並於賽車歷史留下偉大紀錄。

W194 300 SL於1952年3月12號正式登場,隨即在當年5月18號參加瑞士Bern Grand Pix賽事,由Rudolf Caracciola、Hermann Lang、Karl Kling三位車手分別駕著16號、20號、18號車,最後這三位車手直接奪下該比賽前三名!

當時賓士為W194 300 SL參與賽事所做的海報,手繪風格於現在反而十分生動!

1952年3月誕生的W194 300 SL,雖是為了賽事而生,但也是SL最初的模樣。300 SL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鷗翼式車門,是因為當時工程師Rudolf Uhlenhaut為300 SL設計兼顧但複雜的管式結構車體,不僅堅固而且整體車架重量只有50公斤!由於Rudolf Uhlenhaut不想要車門開啟時影響到原本車體結構,乾脆將車門設計在上半部窗戶位置的上掀方式,所以該說300 SL這項招牌是出於意外嗎?或者更該說是工程師的堅持造就的美好插曲吧。


不僅僅是車門設計或管狀輕量化車架十分獨特而已,為了降低車身重心,工程師甚至將其搭載的M194 3.0升直六引擎以向左傾斜50度方式擺放再搭配乾式油底殼,最後方則是背著150公升的巨大油箱。

正因為W194 300 SL於比賽方面取得優異成績,促使賓士決定在兩年後為其推出市售量產車型W198 300 SL,正式開啟SL車系七十年來的歷史發展,所以就跟許多經典車款的誕生背景一樣,SL-Class同樣是由賽車轉向市售的一款車型。然而每當有SL改款車型推出時,總會在原廠或網路上見到歷代車型大合照,如同上圖所示,雖然國內耳聞尚未有實力派收藏家將W194或W198 300 SL納入車庫,但是其餘每一代SL都可在國內見到,不免讓我動起了這個念頭!

在台灣賓士釋出這輛全新R232 SL 43試駕車的同時,我心裡原本設想的畫面是搭配R129與R230一起拍攝,這兩部對我而言相對熟悉的SL車款,尤其各自代表著方燈與圓燈的獨特時期,沒想到在跟友人協調借車的過程中,得到「台灣古董車發展協會」的大力支持,直接出動協會裡會員們的SL收藏,才促成這次SL六台同堂的超級難得機會!如果不是協會成員的話,我想這大概是在賓士博物館才有機會實際見到的畫面吧。
如此真實的歷代SL就出現在眼前,修圖或每次看到照片都還在回味當天的感動啊!

此回參與拍攝的車款除最新世代R232 SL 43以外,前排五輛車分別是W121、W113、R107、R129與R230,同樣列為第一代範疇裡的W121 190 SL可是全台唯一,車況更是足以放進古董車拍賣會等級的出色程度!眼尖的網友應有發現,原廠代號從107時代開始已由W變成R,應該是賓士車系發展愈加龐大的關係,不得不將更多車型改以其他英文字母取代。雖然六代同堂已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機會,不過這次還是有一位遺珠之憾未能到場,就是被R232取代的R231 SL-Class。

年事已高的W121 190 SL因水箱出現些微滲水問題,為了不讓它長途跋涉,特別協商台灣賓士以拖車方式帶它來到拍攝現場,看到本尊現身時的感覺真的很微妙!畢竟平常都只能欣賞著防潮箱裡的模型,現在就這麼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耶!

不過前面經典SL的故事還沒講完,賓士也不是從W194 SL賽車版直接跳到W121 190 SL,較W194晚兩年亮相的市售版W198 300 SL,才可說是SL量產版本的最初始模樣。
於1954年在美國紐約車展首發的W198 300 SL,大致延續1952年W194或1953年W194/11的外型特色,包含圓形頭燈、鷗翼車門、前後輪拱兩道強而有力的摺線以及圓滑車身曲線等等,極其優雅又充滿力量的美麗身形,輔以身懷260km/h極速、215hp最大馬力的3.0升直列六缸引擎,W198 300 SL發表後立即成為賽車手與上流社會、明星們的最愛,即便當年一部要價29,000德國馬克,同時期的一輛賓士豪華房車W180 200的定價約莫是12,500德國馬克。
有沒有網友發現W198 300 SL為什麼不是在德國車展首發,而是選擇在美國紐約車展,原因是與Maximillian Hoffman這位大人物有關,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Maximillian Hoffman原本是名賽車手,後來在1920~1930年代於奧地利投入汽車進口產業,曾經是Rolls-Royce、Bentley、Alfa Romeo與Volvo等品牌的中歐銷售代表,於1930年代末期移居法國。然而為了躲避納粹,Maximillian Hoffman在1941年時移民至美國紐約並開創汽車品牌代理商公司,承接客戶包括Jaguar與Volkswagen、BMW、Fiat、Austin Healey,1952年時更成為賓士與保時捷的美國獨家總代理。

正因如此,Maximillian Hoffman看上W194 300 SL在賽事上獲得的巨大成就,於是建議應該推出300 SL的量產車型,據說這個提議一開始被賓士拒絕,於是Maximillian Hoffman直接向賓士下訂一千輛訂單表示其認真程度,才讓300 SL得到量產機會並於紐約車展亮相。日後量產版W198 300 SL的銷售表現更是再次印證Maximillian Hoffman的慧眼獨具,因為在1400輛左右的Coupe硬頂版總量產數字中,有85%都是在美國市場售出,加上後來1858輛敞篷版車型的話,共有約51%的W198車系銷往美國市場。
還有幾輛經典車款的幕後推手也是Maximillian Hoffman,像是BMW 507、Alfa Romeo Giulietta Spider、Porsche 356 Speedster,還有一個小故事,就連現在看到的保時捷金色盾牌廠徽,也是Ferry Porsche(保時捷創辦人的兒子)與Maximillian Hoffman共同討論出的想法實現。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使Maximillian Hoffman在2003年被選入汽車名人堂。
(圖片取自Google)

W198的產品週期是從1954年到1963年,上圖是1957年推出的W198 II 300 SL Roadster,除了頭燈修飾為直立橢圓形以及車門因應敞篷形式而修改車架結構以外,敞篷與硬頂車型的主要結構大多相同,還有一項主要差異會是後軸懸吊系統改用與房車220(W187)相同結構,使操控表現大幅提升。

與W198 II 300 SL Roadster並稱初代SL的就是這輛W121 190 SL,除300 SL以外,Maximillian Hoffman也希望美國市場能夠擁有一輛尺碼更為緊湊、售價較為親民的敞篷跑車,因此使用當時Type 180中小型房車的架構,讓W121 190 SL在1954年與W198 300 SL一起登場,不同於300 SL具備215hp輸出的3.0升六缸引擎,190 SL裝載的是具有105hp馬力的1.9升四缸引擎,1956年還曾推出190 Saloon房車車型。
190 SL同樣在美國市場受到熱烈歡迎,其產品週期是1955~1963年,總生產數量是25,881輛,在1956年時還曾創下一項紀錄,當年賓士在美國一共賣出3109輛車,其中就有1849輛是190 SL,佔去整年銷售額的六成比例,可見美國市場對於SL雙車系的熱愛程度!


與會的這部W121 190 SL年份是1959,車主在翻新整理的過程中,特別選用原廠色號DB608的Ivory象牙色,淺淺的象牙色塗裝搭配外觀鍍鉻配件、紅色內裝的氛圍真的超讚!190 SL除軟頂以外,亦有提供拆卸式硬頂裝置。以整體車況來說,完美程度完全可以媲美上次我在老車誌介紹過的W108 280 S,包含任何內、外觀的所有細節,可以徹底感受到車主對於這輛190 SL的用心與呵護程度。

因為樣貌相似但尺碼略小的關係,190 SL又常被稱為Gullwing's little brother或baby brother,當年一部300 SL大約要價七千美金,190 SL則在四千美金左右,兩者之間確實有著明顯價差。這輛190 SL是車主的眾多經典賓士收藏之一,而且是第一部納入藏車的賓士化油器車款,還是雙化油器引擎,車主在購入車款時也買了原廠維修手冊,在底盤、懸吊、避震、煞車、引擎等結構整理部份幾乎都是親力親為,有需要特工的地方就買回來使用,總之就是該換的換、該買的買、該整理就整理!才讓這輛190 SL車況始終維持在出色水準。

DB608象牙白外觀車色搭配紅色內裝是車主認為最完美的組合,如此精美的內裝氛圍,耗費心力肯定不亞於其它環節,另外包含儀錶台飾板、方向盤與排檔頭都選用白色或與外觀相同的象牙白來做搭配。雖然從按鍵、門板及座椅可以清楚察覺到這是輛年紀不小的老車,但再看看它充滿皮質包覆與鍍鉻妝點的豪華質感,實在很難想像它已有近七十年歷史。
有趣的是,年紀這麼大的190 SL可是擁有Push Start功能,使用傳統鑰匙開啟電門後,即可按下位在鑰匙孔右側的按鈕來啟動引擎,然後方向燈撥打裝置就設計在方向盤那圈內環鍍鉻,左、右轉動即可切換左、右側方向燈,按壓則是喇叭,相當先進且有趣的幾項設計。

每一個按鈕及儀錶外環都具有鍍鉻飾條裝飾,我原以為只有在英國車可以見到如此細節。

這組看似風格十分契合的Becker主機其實不是原車配件,原車搭配的可是真空管音響,只是因功能性關係而選擇更換,為了跟車內氛圍相襯,車主買來後將外框改為鍍鉻材質,再將兩側圓鈕與中間五顆按鍵換成白色,單是音響主機就如此耗費功夫,可見車主對於細節的要求程度!

七十年前的質感營造很簡單,鍍鉻、鍍鉻再鍍鉻!

那個年代的車子還沒有頭枕,只有著乘坐感受跟沙發很像的真皮座椅。

連同排檔頭都選用與外觀塗裝相同的象牙白,配著金屬排檔座與紅色地毯,紅白配色確實迷人。

在尾廂底下,其實還藏著專屬於190 SL的行李廂三件組,造型正是因應行李廂空間所設計。先前曾在Viva Retro經典車會與專訪影片裡見過這輛190 SL,能有這次近距離接觸機會自然是相當珍貴!期待車主能夠早日完成收藏300 SL Gullwing的夢想~



往前推進一個時代,來到生產年份1963~1971年的W113 SL-Class,賓士對於W113的產品定位稍有修正,初代300 SL因為幾乎是賽車版的市售車型,無論是舒適性或者豪華程度都還有著進步空間,190 SL雖然精緻但畢竟尺碼較小且只有四缸動力,自然無法滿足賓士鎖定的高端客戶族群。於是W113誕生前的一項主要目標,就是要打造一輛更豪華、更舒適也更有派頭的雙門敞篷跑車。
W113的底盤結構是與年代相近的220 SE房車共用,使得整體舒適性大幅提升,外型大致延續上一代風格,保有單條鍍鉻的賓士大標,以及近似W198 II的直立橢圓頭燈、豐富鍍鉻配件、小型尾燈組等元素,並同樣提供可拆卸式硬頂裝置,也因為可拆卸式硬頂上方獨特的微凹造型,樣貌類似東亞地區傳統建築,讓W113得到「Pagoda」寶塔這個別名。
來到現場的這輛W113是250 SL,在八年的產品週期裡,W113並沒有特別推出小改款車型,而是隨著時間演進持續修改動力,從230 SL、250 SL到末期280 SL,一律都是六缸引擎配置,初期提供四速手排變速箱或可選配四速自排系統,這也是SL車系首次提供自排變速箱選擇,1966年再加入由ZF供應的五速手排變速箱。W113還有一項主要變革來自於安全,賓士宣稱其是首輛採用安全車身結構設計的車款,於車身前、後加入碰撞緩衝區並提供安全帶作為選配,1967年再導入伸縮式安全轉向柱與方向盤撞擊吸收器。
至1971年為止,賓士一共製造出48,912輛W113 SL-Class,其中有近七成的車主選擇自排變速箱,表示選擇SL的車主愈來愈懂得長途行駛舒適性。



從1971年開始,SL車系迎來全新第三代車型R107,關於R107一樣具有幾項重要改變,首先是廠內代號從W轉變為R,還加入了雙門硬頂車型C107,敞篷車型當然也提供可拆卸式硬頂可以購買。再來是安全性在進入R107世代後持續進化,包含前/後保桿裡的碰撞潰縮區域、強度增加50%的A柱及標配頭枕,油箱也不再安裝在後廂位置而移至後軸上方,避免後方撞擊時直接觸及油箱而引發火災。
R107的產品週期相當長壽,從1971年一直到1989年為止,甚至在1980年加入ABS防鎖死煞車系統、1982年再加入安全輔助氣囊,長達18年的單一車型銷售時間,是賓士除G Car以外單一車款賣最久的一款車型。也因為賣了快二十年,R107的動力選擇相當多元,從八缸的350 SL、450 SL、直列六缸的280 SL到回歸八缸的380 SL、500 SL,末期還有300 SL、420 SL與560 SL,總之就是同時具有六缸與八缸可選,18年來一共生產了23,7287輛R107,C107則在1971~1981年間生產了62,888輛。
如果說W113以前的SL車系外表十分優雅且氣質出眾,我覺得外型風格從R107世代開始有了轉變,從過往的古典氣息轉變為時尚、俊俏,再多了點8.90年代賓士車款那股桀驁不羈的帥氣!



對我這個七年級生來說,我認識的第一輛SL-Class就是R129,所以即使見到W121 190 SL、W113 250 SL的機會是多麽難得,都抵擋不了對於這輛R129所產生的悸動,真的是太美了!R129的產品週期其實也頗長,從1989年一路賣到2002年,在1989年於日內瓦車展登場時,率先供應300 SL、300 SL-24與500 SL,前兩者差異主要來自12V與24V的氣門數不同,現場這部即是裝載3.0升六缸24氣門版本的300 SL-24車型。
因為上一代R107賣了18年的關係,讓R129擁有相當充裕時間準備,發表後一同帶來多項當年相當新穎的科技項目,像是全自動折疊頂篷、可在0.3秒自動開啟的防滾桿、ADS電子阻尼避震器、ESP車身動態穩定系統(1995)、BAS煞車力道輔助系統(1996)、首度加入12缸車型及首度新增性能版AMG車型,當時AMG可還沒納入賓士版圖,就先為R129推出SL 55、SL 60與SL 73等性能版本。 由知名設計師Bruno Sacco操刀設計的R129,同樣保有R107瀟灑且俊俏的時髦外表,車主再選用十分稀少的全套Brabus套件裝扮,包含外觀與內裝都是。那個年代的空力套件造型都相對保守一點,所以不仔細看可能不會發現這輛R129的前/後保桿與側裙都已換過,包含鋁圈與排氣管同樣都是Brabus出品,尤其是經典的人字框,完整度令人相當激賞!



2001年,SL車系迎來第五個世代作品-R230,在電子設備愈趨繁複且多元之後,R230不僅僅是外型具有重大變化,連同內裝配備、底盤科技、安全科技都迎來巨大革新。先從最顯而易見的外表開始,R230換上與W203 C-Class相同的花生造型頭燈,為R230 SL-Class營造十分鮮明的外型特色,不變的是車頭碩大的賓士廠徽,葉子板進氣口散熱改念是來自300 SL,還有一項重點是R230 SL首度改用電動硬頂結構,可以在16秒完成開啟或關閉動作,關起篷來就像是雙門硬頂跑車一般。
其餘科技項目還有SBC電控液壓煞車系統、ABC主動式車身控制系統,分別針對煞車性能與車身動態提供進一步穩定性,R230 SL並通過時速64km/h的正面撞擊測試與時速50km/h的側面撞擊測試,展現其高度安全性。外觀多處鈑件並使用鋁合金材質來達到輕量化目的,包括引擎蓋、前葉子板、車門、行李廂蓋等處,硬頂闔上時的風阻係數更只有0.29Cd,之前R129若裝上硬頂的數值是0.32Cd。
R230同樣配備豐富的動力單元,從一開始的SL 350、SL 500、性能版SL 55 AMG,到中期採用5.5升V12雙渦輪引擎的SL 600,以及小改款後的SL 63 AMG,甚至再加入相當稀有的SL 65 Black Series!透過AMG調校後的強大6.0升V12雙渦輪引擎,可以爆發出670hp/102kgm的可怕數據,0~100km/h與0~200km/h分別只要3.8秒與11秒,極速表現則被電子限速在320km/h。

如果是從W121 190 SL誕生的1954年算起,眼前這六部SL可是橫跨近七十年之後又聚在一起,這類專題很有趣的一點,是完全可以驗證「與時俱進」這句成語的意義,尤其是對於安全、科技、豪華等各個層面始終在追求高水準演出的賓士來說,每一代SL都可以見到當時最先進的安全、科技配備運用,以及豪華配備、出色性能。
從W121 190 SL與W113 250 SL優雅身形與精緻鋪陳內容來看,已經為SL車系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R107則再次確立SL豪華雙門敞篷車的定位,隨後R129、R230還有本次未能現身的R231,都可以發現賓士不斷地在SL車系嘗試創新與再次建立新高度,不論是科技還是性能。如今R232 SL已被納入AMG名下,除首次試駕的SL 43以外,接下來還會有SL 55與SL 63,讓現在的SL不再只是一輛適合長途旅行的敞篷GT跑車,更展露出前所未有的優異操駕能力。
六個世代SL-Class齊聚當然也得拍個過癮,以下就準備大量照片供各位享用!看完這六代SL之後,W121 190 SL與W113 250 SL固然美得驚人,但久遠年代與稀有程度難免產生較大的距離感,就是一種難以觸及的感覺,我還是喜歡自己最先認識的R129,你們呢?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最喜歡哪一代SL,附上文章照片與原因,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是賓士原廠精品,共1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23年5月26日中午12:00為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
特別感謝:
台灣古董車發展協會
台灣賓士
PTS Studio















































◆獲獎名單暨抽獎影片公佈:
◆獲獎名單(站內ID):
得獎順序 | 會員名稱 |
賓士原廠精品 | kjhsieh |
◆抽獎實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