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海王還是水鬼 wrote:德國賓士的股權結構概要(截至 2025.6)
就我的理解來說兩個中資持有的股數都沒有超過10%
就是因為德國還是有在控制,以這樣的持股比例根本沒辦法撼動到決策面
要說德國賓士被中國控制的話根本天方夜譚了
根據 Mercedes-Benz 官方網站與公開資料:
北汽集團(BAIC)持有 9.98 % 的表決權 / 股份,為最大單一股東。
李書福(透過 Tenaci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 9.69 % 股份
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為另一主要股東,持股約 5.57%
BlackRock、Vanguard 等機構投資者也在持股名單中(例如 BlackRock 約 6-7 % 左右或略少)
剩下由散戶、其他機構投資者與零星股東持有。
不知道都當到第一大股東了⋯若還無法當個「決策者」或是制定公司政策的話,甚至於是個在董事會提出關鍵意見的一方的話⋯那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何在?

至於「北京汽車」的背景又是如何?北汽的第一大股東是北汽自己,佔了46.9%,背後控股的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有資本監督管理委員會」,北汽的第二大股東是「首鋼集團」,佔了12.83%,背後控股的也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有資本監督管理委員會」,因此北汽妥妥的是一家「國企」。
ajuggrutaiwan wrote:
可以從德國另外一個B…近年沒受到來自東方的紅色資本影響,品質蒸蒸日上的事實知道⋯有影響!
twman-rangerover wrote:
深表同感.....5分奉上....現在的德國車,我只會買BMW
奔雨騎行 wrote:
terryyu wrote:
近代Mercedes-Benz的造車品質,應該可以細分為三個世代:
1) 1975-1999: 非常優秀可靠
2) 2000-2005: 水準以上
3) 2006-2025: 水準以下
其中,第一階段是賓士的「黃金世代」。膾炙人口的W123, W210的 E Class與經典的「大水牛」S Class,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路上還看得到的老賓,也多是出自這段黃金時期;賓士經典耐用可靠的印象,也就此深植人心。
第二階段是賓士與克萊斯勒兩家合併成為Daimler-Chrysler AG的時期;賓士當時受克萊斯勒影響,產品線越拉越廣(產品多到自己銷售代表也記不全....)、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賓士擅長的是機械結構、不是電子線路) ,品質也逐漸開始向下沉淪。
第三階段剛好是中國的紅色資金大舉入侵賓士的時期,最後成為佔賓士2成以上股權的最大股東。此時期賓士做出不少錯誤的決定,包括大力發展電動車、但為了cost down與追求EPS,卻悄悄使用與售價不匹配的中國製二流品牌電池(北京主導??),導致不斷發生火燒車事故,電動車的銷量一蹶不振,遠遠被宿敵BMW拋在腦後;此外,賓士為了討好中國車市與強國的消費者,大量導入浮誇的夜店風七彩氣氛燈與多片大螢幕,組裝品質與耐用度及可靠性令人搖頭.....
有人說,賓士在呆丸的銷售量還是領先BMW, Lexus, Audi...沒錯,但購買賓士的人,很可能:
1) 不少人都不知道中國已經擁有兩成以上的賓士股權,是一股可以決定賓士企業走向的可怕力量;
2) 多數人對此品牌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上面的1)階段,也就是對賓士的品牌形象永遠定格在1975-1999年的賓士。這種根深柢固的印象有點像狂熱的宗教信仰,非得親身經歷過類似「全新賓士買來兩天就要大修」的慘況,才能覺悟
Monte920 wrote:很多換買cayenne macan,維護成本還比較低,車價+持有成本跟賓士差不多。
BMW的做法是車室內裝增加塑料,少了一些以往高級材質,引擎像B48/B58用模組化製造。雖然內裝受到批評,但妥善率似乎沒有下降,新一代引擎漏油比以往少,電車也著力很深,銷售不差。
賓士似乎就迷失了方向,內裝著墨很深,運用大量電子設備與氣氛燈,討好像呆丸人這類愛炫的消費者,但犧牲了妥善率,尤其是電子方面很容易秀逗,而機械方面甚至要和雷諾,吉利與BMW買引擎。對於這個百年老廠,方向似乎走錯了!
相對賓士, 保時捷:BMW車價+持有成本就便宜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