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滿各種驚奇且後座力十足的Mercedes-AMG F1上海站採訪之旅分享來到最終篇,從一開始的Paddock Club門票分享到Mercedes-AMG在上海舉辦的品牌之夜,再到完整的Paddock Club門票觀賽過程與體驗,震撼程度真是遠遠超乎我出發前的想像,直到現在看見任何關於F1賽事的相關訊息,都還會讓我回想起3/22號那個美好的週末!不過在上回的觀賽體驗裡,礙於篇幅設定關係,還沒帶大家來好好見識這個專屬於Mercedes-AMG的Silver Arrows Lounge包廂,它不僅僅是票價昂貴而已,也非每一站F1賽事都會有同等規格的包廂禮遇,台灣賓士更是第一次邀請媒體來到上海站進行採訪,因此擁有這次包廂觀賽的開箱機會真的非常非常難得,現在就一起來解開這個奢華包廂的神秘面紗吧!

這是上回為各位開箱過的Paddock Club三日票,然後如果購買的是車隊包廂門票,還會在票券下方見到車隊廠徽及完整名稱,那三天進出包廂或是Paddock Club區域都要使用這張票券進行感應。

以上海站的建築規劃來說,車隊包廂位在主建築物的二樓,也就是Pit區的樓上,基本上都會在自家Pit Room的樓上,這樣就能直接看到自家賽車回來換胎的過程。進入二樓後,在這個長形走廊會見到各個車隊包廂的招牌,再進去報到即可。然後二樓並非每個車隊都有專屬包廂,上海站我印象中只見到RedBull、Ferrari、McLaren跟賓士等幾支隊伍的包廂,其他還有像是LV或Paddock Club的房間區域,不禁讓我懷疑在這個走廊上遇到的每個人可能都身價不菲,尤其是身上掛著更高階VIP綠色通行證的。

賓士包廂門口採用的是黑白色調,由於購票時皆有姓名登記,因此報到時跟入口處接待小姐報上姓名即可入內。

在接待櫃檯的右側設有一面「獎杯櫥窗」,裏頭正是擺放賓士車隊在各個分站取得前三名或是年度車隊冠軍的獎盃,獎盃造型設計也是每個分站國家的獨特之處,但是這面獎盃牆就讓我欣賞許久。

此時入口處位置在這張照片的右側,包廂開放時間為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半(正賽當天到六點),一大早來其實都沒人,大概都得接近排位賽或其他比賽時間才會出現人潮,我才能趁著此時拍攝包廂內空景,因為顧及包廂內客人隱私的關係,我們並無法大喇喇的將攝影器材拿出來拍攝。可以見到前方有一具巨大螢幕,隨時提供比賽即時影像及相關比賽數據,左側就是一大片落地窗,直接面對賽道大直線的起跑點位置,然後樓下就是Pit Room,所以在這個包廂看比賽真的是超級享受!
若你直接在Google搜尋打上「AMG Silver Arrows Lounge」,其中一個搜尋結果會見到「The Ritz-Carlton」,因為這個Silver Arrows Lounge正是由The Ritz-Carlton與Mercedes-AMG所聯手打造,靈魂人物正是車隊設計總監Sam O'Brien與The Ritz-Carlton經常合作的室內設計師Theresa Fatino,包括五星級環境、餐飲以及服務,並且會由專業禮賓人員進駐服務台,隨時為包廂內的貴賓提供餐飲等服務。
像是乘坐在位置上欣賞賽事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禮賓人員來詢問是否需要咖啡或飲料,取用完的餐盤也都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妥善處理,如果不是因為採訪而忙進忙出,那三天都待在包廂裡耍廢的話肯定會胖上幾公斤回來


更厲害的是,這個包廂內的所有佈置、傢俱、擺設都是隨隊移動!所以包括組裝方式或重量都得進行完整考量與規劃,再透過空運或航運移動到每個具有AMG Silver Arrows Lounge的分站,光是這個移動跟組裝過程就是件大工程啊!

隨隊移動的不只是傢俱跟佈置而已,包括包廂內提供餐飲服務的廚師也是!有趣的是,因為我第一天在包廂內吃到類似叉燒麵的中式料理,詢問後才得知,廚師也會根據到訪國家來進行餐飲上的在地化客製處理,真的是很貼心也很佩服。


包廂內四處可見各種關於賓士F1車隊的擺飾,像是這個展示櫃就放上賓士早期F1賽車的方向盤,大概1950~1960年代才會是這種木製外環,下面則是由碳纖維製成的擾流板及LEGO樂高先前推出的W15賽車,右側還有一項很酷的東西,是早期F1車隊使用的換胎工具。


另個展示櫃上面放的是George Russell的安全帽,因為上面用中文字寫著大大的「陸參」,正是George Russell的號碼。


這個窗邊位置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可以緊靠著落地窗而擁有最佳觀賞視角,能如此近距離觀看F1比賽,同時吹著冷氣、吃著美食,真的是徹底感受到金錢的力量!


窗邊位置還有最讚的一點,是可以直接看到車輛進站換胎的過程!雖然已從電視轉播看過無數次,親臨現場見到依然是非常震撼啊!不管看幾次都不會膩,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觀察每個工程師負責的項目內容。

排位賽與衝刺賽時,對面看台區自然是擠滿人潮,只是我不確定是法拉利在中國的車迷真的很多,還是Lewis Hamilton今年轉戰法拉利的關係,看台上的44號擁護者非常多!

接著來到同一棟建築物的四樓頂樓瞧瞧,這裏就可以完整的看見最後一個彎出彎口,以及第一個彎的入彎點位置,比賽時同樣是滿滿的人潮!然後可以聽見每一輛F1賽車衝過大直線區域的高亢聲浪也是相當過癮!



然後就可以從頂樓向下俯瞰,得到非常完整的觀賽角度!只是比賽期間這裡也是擠滿人潮,而且會受到太陽直曬,還是回到包廂吃美食看比賽最舒服~



包括Pit Lane Walk跟Track Tour都是拿到這張Paddock Club門票的好處,尤其在正賽那一天,前往Pit Lane Walk可以見到每個車隊的賽前練習,會以人力推動方式將車輛推進換胎區域,並實際模擬整個換胎或更換鼻翼的過程,確保在正賽時能萬無一失。



更讚的是,每位車手都會安排時間來到包廂跟車迷們面對面,除George Russel跟Kimi Antonelli之外,在上海站取得F1 Academy冠軍的女車手Doriane Pin,都來到現場跟大家聊聊天,分享心路歷程或是上海站目標。

給車手簽名是一定要的啦!可惜Kimi Antonelli被工作人員以時間緊迫為由而不讓他簽名,所以我只有索取到George Russell跟Doriane Pin的簽名,也是夠心滿意足了!


包廂內甚至還能介紹F1實車的方向盤,被裝載在這個黑色的防撞箱裡。

隨著正賽時間逐漸到來,即使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還是可以感受到比賽開始前的嚴肅氣氛,一股蓄勢待發的強大力量感。George Russell在上海站取得P2出發位置,剛好被McLaren兩輛車前後夾擊。


正賽開始後,一共有四個觀賽地點可以選擇,包括頂樓開放區域、九樓Paddock Lounge、二樓靠近一號彎的開放區域以及二樓包廂,我當然是選擇留在包廂啦!有吃有喝還有主持人在進行現場轉播,也可以從大螢幕見到各種比賽相關數據。同一個包廂人們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只要車手跑出好表現或超車時都會獲得巨大歡呼!

單是這個包廂的介紹大致如此,然後位在門口的廚師每天都會更換菜單,所以三天都可以吃到不同風格的美食!另外不只是包廂內容很厲害,每天離開前都可以從這個櫃檯領一份紀念品帶走,紀念品內容也非常值得介紹,文章最後一起來看看!

首先是星期五的第一袋!手提袋都是以全黑配色搭配黑色字體刻印。


第一天拿到的是BOSE的Soundlink Micro藍牙喇叭,同時附上一張來自Kimi Antonelli的印刷字體卡片。對了,還有一頂沒有入鏡的帽子。

領到第二天的右邊這一袋後,發現不只是袋子愈來愈大,裏頭紀念品也是愈來愈厲害!


第二天拿到兩樣物品跟一張卡片,這次卡片主人是George Russell。

第一樣物品是來自Philips的氣氛燈,搜尋後才得知這是可以使用藍牙App控制色彩變化的情境燈。


第二項物品超級實用!在這個隨身袋裡提供的是各種充電工具,包括因應不同國家使用的插頭形式,薄型行動電源以及具有67W功率輸出的充電器!

這個薄型行動電源除正面印上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字樣以外,背面也具有Magsafe磁吸功能。

這個袋子裡的每一樣物品細節質感都很不錯,這個「電力供應袋」肯定也會成為我接下來出差必備項目。

前兩天的紀念品都還具有實用性目的,但我覺得最富有紀念價值的是第三天這一袋,剛拿到手時覺得頗有份量,但是因為趕著前往機場就沒有立即打開,回到台灣後再來開箱!


後來才發現是向左右兩側拉開,這時就會露出中間的跑道圖案,其實就是今年F1賽季24站的各站地圖,能單靠地圖就辨識出是哪條賽道的肯定是老司機啊!

打開後真是讓我一陣驚呼!原來裡面是取自上海賽車場賽道俯瞰圖所製成的展示品啊~

而且這個展示品還是由金屬製成,難怪一開始拿到袋子時覺得重量很沉!

背面左下角並刻畫著賓士廠徽、AMG PETRONAS FORMULA ONE TEAM及上海2025賽季的字樣。


更讓我意外的是,這個展示品表層使用的碳纖維,居然是取自賓士早期F1賽車的車身零件,再次提升這項物品的紀念意義!

不論是觀賽體驗、包廂體驗還是紀念品水準,這整趟F1上海站採訪之旅都遠超乎我的想像與認知,特別是由Mercedes-AMG給予Silver Arrows Lounge貴賓的體驗內容,不只可以在Pit Lane Walk時進入到賓士車隊區域,近距離觀看賽前練習過程,還可以在衝刺賽與正賽進行期間,受邀到Pit Room裡的轉播區觀看現場轉播,然後看著車隊經理、工程師就在你面前一起進行整個比賽過程,絕對是此生難忘的一趟F1採訪之旅!所以除了謝謝台灣賓士邀請以外,我也將這次收到的簽名帽、紀念品等內容放在一起,每看一次就會回味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