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我愛MIT】lativ,請記得我們是支持MIT,拒絕移除產地標註的lativ,支持清楚標示MIT的品牌
節錄一段:在成衣界每天車著成衣的60歲師傅,每天早上八點車到晚上十點,星期一工作到星期六,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塊的薪水(有網友問這樣不是低於最低薪資嗎?大家知道嗎?他們車衣服是算"件"不是算小時阿,若是申訴,工廠沒單大家沒飯吃阿),吉米就是看著這個情形,所以只要是打著MIT,就支持,價格根本不是重點,也希望未來能有個企業為提升末端車衣女工薪水努力,而這也是許許多多網友們持續支持下去的動力不是嗎?
lativ說年輕人不做,說真的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塊的薪水年輕人怎麼做呢?也想問問lativ有為這些車著成衣的師傅加薪嗎?年終獎金40個月有發到這些車成衣的師傅嗎?還是只為了繼續降低成本,讓主管們領到比40個月更多的年終獎金而努力的把生產線移到國外呢?
感覺愛台灣對商人而言 不過就是個用完就丟的工具罷了。若你能努力提升末端車成衣師傅的薪水,一個月4-5萬,那會沒有年輕人做嗎?lativ說:「其他如:羽絨外套、水洗牛仔褲、毛衣、襯衫、休閒褲都是屬於作工較複雜的款式,而作工複雜相對就會提高人力成本,所以這些產線也是早期第一波外移往中國、越南等地的工廠,在台灣要找到這類產品的工廠相當困難,即使找的到生產的工資也是相當昂貴!」,看到重點了嗎?就是lativ不想提高人力成本,但當初千千萬萬的網友以實際的購買行動支持你們,不就是想要你們振興台灣成衣工業、提升整體車衣工薪水改善他們的生活、建立完善的教學環境及合理薪水吸引年輕人投入,這絕對會增加成本,但這是身為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當初你規模還小的時候,請大家支持你的訴求,但現在呢?
還是請大家多多支持MIT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