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對決 小竹 T301 VS 掌 T701

小竹長兵衛 T301是職人小竹系列的經典基本框型款式,加上木村拓哉著用,
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值得入手收藏.

掌 T701,日本金子公司為了延續退休的正義作,而出的新品牌 "掌",
旗下培育的新生代設計師群共5位成員,聯合發表的手造框作品集,
5位設計師的組合、來自5個不同的城市文化、5種創作理念 ...
而T701系列更是手工框達人追逐渴望獲得此品牌的第一隻入手熱門款.

剛好手上有這兩支框,乍看之下其實非常相像,讓我們來看看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唄!

首先,再框型上,可以直接看到都是非常基本的經典框型,所以就單純戴在臉上,
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有啥差異.不過從圖片上依然可以看出,T301的框型較T701
來的圓潤,也較為厚實.
疊疊樂,上面是小竹長兵衛 T301,下面是掌 T701

這張疊疊樂很明顯看出,小竹長兵衛 T301框型比掌 T701來的圓潤許多.
側面疊疊樂

不論框型相識度,因為都是黑框,所以側面的兩點蝶番接點,更讓人覺得相似.
上下疊疊樂

看出框型圓潤度差異,蝶番精緻度小竹長兵衛 T301>掌 T701.
至於大小,不知道是不是T301已經帶很久一陣子了,
感覺起來, T301 面框寬稍微比 T701大一些.
蝶番&右邊鏡腳署名特寫.

小竹長兵衛 T301為7枚蝶番,掌 T701為5枚蝶番.
蝶番精緻度,小竹長兵衛 T301,勝.
比較過眾多品牌,其署名位置都差不多.
品牌署名特寫

恩,各有各的美感,我喜歡.
蝶番&鏡臂特寫

蝶番部份,小竹長兵衛 T301除了精緻度勝過掌 T701,其厚實度也大於掌 T701.
感覺起來小竹 T301堅固程度勝過掌 T701.
鏡臂部份,小竹長兵衛 T301較掌 T701,來的厚實及圓潤.
鼻墊特寫

上面較短的鼻墊是小竹長兵衛 T301,下面較大較高的鼻墊是掌 T701.
以東方人比較不立體的五官而言,這部份掌 T701勝.
鼻墊大小差多少.

呵呵,這張很明顯囉,覺得戴 T301會不停往下滑的,可以選 T701窩,呵呵.
下方框面特寫&比較


不管是45度還是側視圖,都明顯看出小竹長兵衛 T301框型圓潤,
而掌 T701框型較為直且方正.
框面最端面特寫比較

上面的小竹長兵衛 T301,這邊可以看出不但框型圓潤,還有一些鵝蛋型流線的感覺.
掌 T701則是較剛直的線條(比較直角)
接下來又到了我最挑剔的龜毛細節比較(掌T701的支持者不喜勿入窩!!)
鏡框框面與鏡臂接合處特寫

唉!為什麼,就不能作的精緻一些勒.
從上往下看

唉,我最恨的就是這樣的粗糙感,明明是萬把塊的框,為什麼製作上不能仔細些勒.
下面是小竹T301的框面與鏡臂接合處特寫
(以示公正,我左右都照了相.)



而小竹長兵衛 T301則是一點縫隙都沒有.
我所追求的手工框,除了限量的數目稀有度,另外要的不就是那份手作的精緻度.
不要說我難搞難伺候,不然除了品牌之外,
請問他的價值在哪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的論點.
下面是我自己作的雷達圖比較表

以雷達圖來看,小竹 T301,大勝掌 T701.
請見以下說明.
配分分數如下

註一: 稀有度:小竹得分較高主要因為小竹師傅年事以高,所以董我的意思唄!!
註二: 材料選用&精緻度,因為小竹T301是選用5年以上賽璐珞,
而精緻度部分相信大家已經在照片中看的很詳細了.
註三: 話題度這部分主要是因為木村拓哉在日劇中帶過.,所以小竹T301大勝.
註四: 配戴舒適性.這邊的分數兩者我都給的不高,主要是因為其實賽璐珞製成
眼鏡在重量上比一般眼鏡重上許多,若以輕量化的角度來評分,則兩者分數
皆不高,而掌 T701的鼻墊部分較小竹 T301來的大些,對於五官不甚立體的
東方臉型來說,掌 T701贏了.
註五: 保值性.目前兩者在台灣市場的售價為
小竹長兵衛 T301 約13000元.
掌 T701 約11800元.
但是日幣售價我沒記錯的話,兩者都是29800日元.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未來鏡框的身價了,再加上年事已高的
小竹師傅隨時都會退休.所以啦,保值性再此一分高下,
當然掌 T701,以後若是經過加持也有可能身價會水漲船高的.
結論:如果喜歡手工框的同好,看到小竹長兵衛 T301,請直接先下手為強,
不用猶豫了.畢竟數量真的比較少.
畢竟掌 T701,是基本框型,會一直不斷的製作.
05/29 新增小竹長兵衛 T301 以及 掌 T701實戴圖
小竹長兵衛 T301 實戴圖


掌 T701 實戴圖


結論:
戴在長形臉臉上,兩者的框型除非很仔細看,不然一般人不會發現細節的差異.
(其實就是小竹 T301框型較圓潤.)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買之前先去試戴在臉上的感覺,
而如果你跟在下我,一樣是屬於長形臉,那就直接買小竹 T301吧!!
畢竟是最經典也最有收藏價值的職人框了.呵呵
更多關於眼鏡的討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