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委會修法 終結「免洗筷」人力

很高興終於有人跳出來把這個現象整頓一下了
人員派遣原本應該是幫助企業度過人員短缺的青黃不接時期
結果卻淪為企業節省成本刻意壓榨員工的工具

在公司營收不好的時候
大家共體時艱度過
結果公司業績開始好時
正職人員紛紛變成約聘..
完全沒有盡到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總算是有人願意正視這一點了


以下內文轉載至商業週刊
"今年農曆年期間 ,當許多人盤算如何運用年終獎金時,在台灣約有五十二萬人,即便有工作,卻根本不寄望能夠領年終獎金。他們,就是派遣人員。

這群人,不僅沒有年終獎金、福利、獎金、津貼,也無法累積年資、一年至少七天的特休年假也永遠享受不到;甚至領到的薪水經派遣公司抽成後,可能還低於《勞動基準法》規定的最低薪資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 但是明年,情況將改變,因為勞委會今年將大舉修改《勞動基準法》,其中針對爭議性高的派遣人員薪資福利,特別以專章保障規範,二月底通過委員會審議後,五月底將送進立法院。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創智形容,過去派遣勞動力,用過即丟,「像免洗筷一般」,現在總算看到變革。

在勞委會提出的修法草案中,採負面表列的方式,凡涉安全及專業者列為禁止使用派遣人員的範疇,目前禁止的有六類:醫事人員、保全、船員、航空安全人員、大眾運輸駕駛及採礦人員。同時,草案中也規範了企業使用的派遣人員,應以不超過事業單位員工總額的一○%為限,將勞動派遣法制化。 派遣的出現,原意是為企業節省一些勞力成本、增加運用人力的彈性,「派遣是要幫企業省下招募、訓練的成本,而不是讓企業節省資遣費和資遣流程。」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強調。

儘管時勢所趨,派遣成為必要之惡,但在美國、德國、日本,多半是高度專業、企業又不需要長期養著人的技術領域,才使用派遣,例如同步口譯人員或軟體工程師。但是派遣概念一引進台灣,這個以科技製造與傳統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卻讓派遣形態成了低技術、高勞力的臨時性補充人力需求。

派遣,牽扯到複雜的三方關係,即派遣人員、派遣公司和要派企業三者。而派遣又可分為「登錄型」和「常雇型」兩種,前者是指派遣人員有工才登記上工,沒工就回家吃自己;後者則是將派遣公司視為派遣人員的雇主,就算沒有工可做,勞健保、年資累計、年終獎金等也應由派遣公司負責。 日本已全面禁止登錄型派遣,台灣則高達九成九屬於登錄型派遣。這次的修法草案確定了,派遣公司應該擔負起「雇主」的責任,而要派企業更是負有連帶的共同責任,必須一起承擔派遣人員職災、薪資、資遣費等責任。試圖將國內的登錄型派遣引導為常雇型的派遣,掐緊市場末端,讓派遣公司和要派企業負擔照顧派遣人員的共同責任。

政府出手,規範派遣勞動市場已經跨出第一步,但像日劇《派遣女王》中,身為派遣人員卻享有高薪、高工作自由,在台灣恐萬中無一。如何讓派遣人員目前處境獲得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0-03-10 17:44 發佈
會有很多企業跳出來說,活不下去了
南部的企業大概沒啥影響
反正薪水跟17280差不了多少......
台灣的某部份企業繳稅貢獻少!

對員工也是吃乾抹盡…反正,大不了關廠去國外設廠

放眼望去,有那一個國家是財團和政府聯手

打壓自已國家的薪資水準?將整個社會進步給凍結住…。

活不下?

那幾個財團,吃香喝辣…是假的嗎?
爆音、無影像…HDMI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