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男士一生該擁有一把傳統式刮鬍刀心得分享

cinglong wrote:
1.blackbird Ti 配open頭
2.Rex supply co ENVOY
3.Rex supply co Ambassador
4.Rocnel. Elite
5.Rocnel SE-P
6.Barbaros TR2
7.Timeless Ti配open頭(這款看到的資訊好像算溫和的?)
8.Tatara 可調式
9.Tatara 配open頭


這裡面被多數人認為不太算刀片感路線的
4、5、6、7(另有開齒板)、9(此指masamune款)

比較有刀片感的
1、2、3、9(此指nodachi款)

8屬可調式的較適合另外討論,如果有看原廠侵略列表的話,會發現她最大的刻度比自家nodachi oc再更多侵略一點;但在可調式裡她算是比較溫和的了,我確定侵略感低於Rex Ambassador。

然而在您列表中一些刀是具備間隙選項的,但您都沒提到間隙部分,所以有點難一概而論──例如9的tatara三件式,他們家的masamune(溫和款)跟nodachi(侵略款)都有提供oc底板,侵略感有明顯區別;Timeless也有分68與95間隙,可因為侵略感有別於Fatip Piccolo,所以我猜不太像您的菜。

主要因為您習慣的是fatip piccolo的剃感,那我猜tatara的開齒板會比較符合您的喜好和配重,至於該選masamune或nodachi款式才更符合您心目中的新刀?如果人在北部的話,可以找台北的代理商門市摸摸看+試用會更直接。
離門市太遠的話,也可以從以下幾何參數與侵略組合表交叉對照↓
●Fatip Piccolo幾何參數
●Tatara masamune/ nodachi侵略性組合表
ERS4 wrote:
這裡面被多數人認為不...(恕刪)


感謝前輩分享,真的是太專業了
ERS4 wrote:
這裡面被多數人認為不...(恕刪)

之前也有想找42100的資料,都沒找到,感謝前輩提供

看資料42100刀片露出尺寸只有0.14mm
這麼小,不知道是不是我會錯意
cinglong wrote:
之前也有想找42100...(恕刪)


寫一下我對R41跟42100的感覺好了
看是否跟前輩們用的感覺一樣
42100我刮起來算很滑順,沒什麼刀也感覺
R41刮起來則是比較粗糙感
但目前兩隻的刀片是不同的,而且42100還是舊刀片
cinglong wrote:
看資料42100刀片露出尺寸只有0.14mm
這麼小,不知道是不是我會錯意


刀片露出本來就是很微小的參數,0.14mm已經算多了
(可自行參考google上的「blade exposure」圖示)
例如TATARA NODACHI+開齒底板(最激烈組合)的官方露出數據就是0.13mm
又因NODACHI比PICCOLO多了間隙概念,故效率不會比較低,後續則是看怎樣組合的滑順度比較適合您

cinglong wrote:
寫一下我對R41跟42100的感覺好了
看是否跟前輩們用的感覺一樣
42100我刮起來算很滑順,沒什麼刀也感覺
R41刮起來則是比較粗糙感
但目前兩隻的刀片是不同的,而且42100還是舊刀片


R41跟PICCOLO雖然露出度相似但切割角度明顯有別,陡角度也正是R41相較粗糙感(拉扯+刀片感)的由來;可以理解成R41的刀片直直指向皮膚,還有跨度也比較顯著、減少了皮表支撐張力。


另外R41其實已經變過四個版本了,實際讓它侵略感成名的是2011版本(第三版/頂蓋寬度18.8mm),現行的第2013版已經修正得稍微溫和(第四版/頂蓋寬度20.2mm);大概muhle也覺得2011版真的有點過分危險
ERS4 wrote:
刀片曝光本來就是很微...(恕刪)


了解,但Timeless Ti的blade exposure 怎麼可以大到0.68跟0.95,這差距跟0.14還蠻大的
ERS4

(刪除重新附圖另回在下一樓)

2023-02-03 13:31
ERS4

(刪除重新附圖另回在下一樓)

2023-02-03 13:37
cinglong wrote:
了解,但Timeless Ti的blade exposure 怎麼可以大到0.68跟0.95,這差距跟0.14還蠻大的


您的描述混淆了,Timeless的0.68與0.95是「間隙/gap」,不是「刀片露出度/exposure」喔。

Fatip是採用類似吉列1920年代的old type設計,所以頂蓋與底板間沒有真正的「間隙」設計;能測量到的只是刀片下方與底板之間的微縫隙,並非實際的間隙結構。

以下圖為例
左:1920年代吉列old type的底板,fatip底板也是這樣的設計。
右:1930後吉列new系列的底板,多了紅箭頭標示的一層凸起段差,這就是真正能產生間隙變量的結構,故可以達到0.5mm甚至1.5mm以上的大間隙。
ERS4 wrote:
您的描述混淆了,Timeless...(恕刪)


原來是這樣,感謝感謝
想請問各位大大,若不使用專門的刮鬍皂,有什麼樣的肥皂適合用來刮鬍呢?
因為刮鬍皂多為大容量,一個口味用那麼久實在很膩,不想被刮鬍皂綁架及掉入太大的坑@@

目前鎖定的有 網拍上的台灣手工精油皂、Medimix印度皂、牛乳石鹼、多芬這幾個產品
untunt

我用arko直接能抹在臉上用毛刷就能起到很厚很滑的泡了

2023-02-07 13:37
Calvin0915 wrote:
想請問各位大大,若不使用專門的刮鬍皂,有什麼樣的肥皂適合用來刮鬍呢?
因為刮鬍皂多為大容量,一個口味用那麼久實在很膩,不想被刮鬍皂綁架及掉入太大的坑@@

目前鎖定的有 網拍上的台灣手工精油皂、Medimix印度皂、牛乳石鹼、多芬這幾個產品


您列的「Medimix印度皂、牛乳石鹼、多芬」這幾款在國內外刀友間都有口碑+也不太貴,可以從住家附近容易遇到的先買來試試自己偏愛哪個;其中多芬銷售量大,濕剃替代的正向口碑也相對多。
如果有的皂體or剛開封偏硬,我會多噴些水關在皂盒裡,隔一兩天會較好取皂。

「手工精油皂」範疇很大就比較難一概而論。
其中較多人覺得橄欖油皂不太適合刮鬍,故遇到橄欖油為主體油的配方還是先繞過;複合配方適量添加就很難說,總之「油酸」含量愈低比較好。
而有另外添加油脂(或乳脂等動物油脂)、甘油、乳油木果脂......則是有機會的選項。

但考慮到國內濕剃市場還很小,手工皂創作者難以收到足夠的使用心得回饋+更不一定人人都會參考國外專用刮鬍皂配方,甚至有人可能拿沐浴皂/洗髮皂/洗臉皂配方來易名販售;個人會覺得台灣製手工精油皂是較有風險的嘗試,對用戶而言可以等市場再成熟些。
蝦皮一些手工皂賣家的刮鬍皂起泡照明顯水都加得偏多、泡沫尚未結成奶油狀,也很難藉影像判斷能實際達到多好的剃鬚性能。
slm
slm

用過馬賽皂、多芬乳霜皂、80幾%橄欖油皂當刮鬍皂,個人感覺,刮鬍滑順度明顯不如刮鬍皂(膏)。

2023-02-06 17:59
ERS4

沒錯~橄欖油真得跳過得好,因為橄欖油的「油酸」會產生蓬鬆的泡沫+消泡快,所以馬賽等高橄欖油比例普遍不受濕剃歡迎。多芬等乳脂香皂畢竟是Calvin大代用考量,性能低於刮鬍專用皂些尚還有得說。

2023-02-06 18:37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