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手動刮鬍有訣竅嗎?

用電動刮鬍刀幾十年最近想改用手動刮鬍刀
改用電動刮鬍刀是因為小時候用手動刮鬍刀刮破皮流血
留下陰影後全用電動刮鬍刀

請問手動刮鬍刀有沒有訣竅?
很怕又刮傷用一次就放棄白花錢
我說的手動是封閉式很MAN的這種不是吉列系列
2021-09-28 14:5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訣竅
樓主去文章列表找一下 前幾天有人有發技巧的文
一般就是上泡 止血筆看要不要買
沒有訣竅啊,隨便刷子上去Arko刷幾下就可以上臉了。然後看你用什麼刀就上啊。DE都是Safety Razor都說是安全刮鬍刀了,沒這麼容易受傷啦!
鬍子先溫水軟化,刮的時候直上直下,先輕輕刮慢慢抓力道,記得上泡,臉上的泡泡刮沒了不要硬刮,再上一次就好,板上有一串很長的DE串,可以慢慢看,不小心刮流血應該是必經之路啦XD
請問安全刮鬍刀平價款跟名牌Merkur有差嗎?
上網友看到Merkur很多人說吃品牌
因為第一次也不想花太多預算,如果失敗就改回電動刮鬍刀
幾百元的安全刮鬍刀外觀看起來都差不多,有沒有品牌差異大嗎?
謝謝
Merkur 雖然是德國品牌,但並不是全刀不鏽鋼製

個人使用經驗建議

若是想買把可以長久使用,還是找把全刀不鏽鋼的Safety Razor
想嘗試可以買把feather的塑料刀 好像3xx多吧
算是適合初學者的 想直接用好一點找razorock的鏽鋼系列的刀
請問非不鏽鋼的差別是會生鏽嗎?

下面這個影片是設計不良的關係嗎? 封閉式安全刮鬍刀會有卡鬍渣的狀況嗎?
影片10:20秒處
1.卡不卡鬍渣? 個人覺得是底板設計的關係

2.鍍層或合金的刮鬍刀有可能會碰上鍍層脫落或是崩牙的狀況

3.再來談入門該買稍微好一點或是便宜的刮鬍刀?
我自己的入門經驗分享:
買把較便宜的入門刮鬍刀來試試濕剃的感覺,有可能因為剃感不佳,加上經驗不足,相較於多層刮鬍刀跟電動刮鬍刀而言,更刮不乾淨、更可能會刮出很多傷口,導致後來拿起刮鬍刀要往臉上下刀就會怕!這些經驗我都有
後來試了把較貴的刮鬍刀後,體會出濕剃的樂趣後,更隨時間累積經驗、越刮越乾淨!也更不易受傷!
每天早晨刮鬍子的時刻,就是一天生活最悠閒,也是最享受的時刻!
azo2ka wrote:
請問非不鏽鋼的差別是會生鏽嗎?

下面這個影片是設計不良的關係嗎? 封閉式安全刮鬍刀會有卡鬍渣的狀況嗎?
影片12:35~38秒處


1.非不鏽鋼
有分幾類材質,例如:
●鋅合金刀頭──前面樓層提的merkur / muhle......幾乎都是;鋅合金刀頭的缺點是脆+遇水氣會不可逆的劣化腐爛,所以只能靠表面電鍍層隔絕保護,但常摩擦區域(例如螺紋)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逐漸損傷。
●銅(紅銅或紅銅)──fatip是全黃銅,gillette(吉列)很多骨董老刀是黃銅與紅銅混用。銅材質的好處是耐久,具自潤性;雖然比不鏽鋼軟,但也是經過驗證可長久使用的材料,現在還很常見機能完整的上百年銅製刮鬍刀。
●鋁合金──鋁在19世紀是貴金屬,當時比黃金跟銀都還貴。鋁製刮鬍刀也是經過驗證耐久的材質,例如吉列一些晚期運動版tech~都六七十歲了,部分現代品牌也會CNC製造鋁合金刮鬍刀;另外因為輕,所以摔到時可減少重量衝擊變形的可能。螺絲轉動的時候不要太粗暴就能用很久,轉動不順時退一下重轉、不要硬上。
●鈦合金──高階刀身的材質之一,由於加工不易、不是很多品牌使用;特性是不生鏽、重量適中、韌性高、親膚性佳、合金狀態可處理至接近不鏽鋼硬度。

2.卡鬍渣問題
安全刮鬍刀(雙面刮鬍刀)一般都超級好沖洗,但還是有幾會造成影響的可能原因:
●泡沫通道(排渣口)比較小──這是個別設計的問題,多數刀也都不受到這個原因影響,只有在遇到比較濃的鬍泡或剃鬚油的時候會比較明顯。但影片中的「Gillette super click」(用過很多名字行銷,但從結構來說它是屬於click)的排渣口尺寸正常,所以比較可能是下面一項原因。
●加工粗糙,刀片夾持不平整──例如影片中的Gillette super click全塑膠刀,加工是比較粗糙的;所以刀片夾持與支撐不完全平整+塑膠材料有些微彈性,就會把長鬍子擠到刀片與塑膠刀身的縫隙中。
●鬍子比較長──影片中的狀況也包含這個原因;畢竟封閉式安全桿是一根橫在刀片前的桿子,若鬍子比較長,剃下來後就可能會掛在安全桿上。生長多天的鬍子,選用開放式刀頭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

------------
訣竅:
不熟悉刀身性格的情況下,「輕、慢、減少反覆」絕對是良藥。
.
刀身價值並效率或非受傷與否的重點,因為奢侈品級的刀也有分高侵略與溫和的設定──例如一把八千多元的rex ambassador,在01中就有好幾位難以適應它的侵略性而脫手;五六千元的feather as-d2也因為小間隙,需要更精確的操作角度才不會感到挫折。
至於多人推薦的入門刀,通常是因為比較中性的間隙與露出,容錯性比較多也避免太重的傷害性,同時價位亦能接受嘗試失敗的脫坑;可從入門刀確認自己的技巧與口味輕重,再決定是否要往更舒適或刺激的高價刀走。
.
主要是別只顧便宜而選擇加工太粗糙的、因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排除後才有更多控制度在人為技巧方面磨練;多數大家叫得出名字的刀,都在這個安全值內,即便是大陸做的百利171。
------------
以下是我先前幫台灣某代理商錄製的入門選刀概念↓ 並不是非那幾把刀不可,而是藉由影片中的刀帶出一些入門選刀的邏輯(所以我選的不全是代理商有進的刀)。

進階選刀概念↓ 主要講的是多一些玩法變化+效率選擇的進退;刀款一樣是舉例用。
gentlekyle

原來是E大的作品,拍得真好[100分]

2021-10-25 0:54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