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請益] 關於電腦系統與資料備份的整體問題

各位網兄好!

小弟有個關於電腦系統與資料備份架構設計的問題,困擾許久,希望能請教有經驗的人士。

小弟目前使用 PC/Vista, PC/Win7, 與 Mac OS X.7 Lion 使用底下備份機制,家人另有使用 iPad, iphone。而網路硬碟雖有分享功能,目前只做資料備份用。

PC/Vista 的C:碟 存放系統與程式,但個人資料(含 Documents and Settings 下的部分檔案) 則存在 E:碟 (C:, E: 為內建一碟的兩個不同 partition)

PC/Vista 採行如下 (1-4) 之備份
(1) Windows 內建備份與還原功能,對C:系統碟每日定期備份 (但只及資料部分)
(2) 用Seagate GoFlex 外接硬碟的 Seagate Manager 分別執行定期備份與自動同步資料檔到不同外接碟
(3) 用 Super Flexible 同步軟體同步資料檔到網路硬碟
(4) 用 Acronis True Image Home 對 PC Vista C: 進行系統碟備份。
(5) 用 Time machine 備份 Mac 的系統與資料到外接碟
(6) 用 dropbox 將平日使用資料於不同電腦與雲端間進行同步

但因為(2) Seagate Manager 每次自動備份後總顯示備份失敗,因此進去查看。結果發現至少 .ini檔, Thumbs.db, .tmp, .qdt 與隱藏檔備份失敗,因為Seagate 的備份軟體不支援該功能。

(3) 的同步涵蓋率較高(捷徑有同步成功),但.ini檔也一樣未能同步成功 (儘管設定的是"所有檔案")。

至於(1)的Vista 內建備份,因為是壓縮檔,用Winzip 進去看,結果發現.ini檔,捷徑等檔案一樣沒有備份起來。

以上(1)-(3) 我用檔案總管來瀏覽,都有設定顯示所有隱藏檔,但還是看不到。再用人工方式copy and paste 那些.ini檔,都能成功複製。

換言之,我雖然用三套不同方案來備份資料,但仍無法成功地備份到所有檔案。
請問諸位大大有類似問題嗎?用什麼方法有解呢?如果沒有好方法可解,豈不表示備份不完全?

(4) 的部分曾經因懷疑系統中毒執行系統還原過一次,有成功還原。但因 Acronis 的安全區 (設在內建第二顆硬碟裡) 空間用滿了。用它的管理程式可以調整安全區大小,我將它調大一些才又備份成功。但照 Manual 所述,該程式應該會自動刪除舊備份將空間騰出來給新(完整+增量)備份,但日前發生時卻直接顯示備份失敗。

(5) 也曾還原過一次到較早的時間,沒有問題。
(6) 只有最近正在使用的檔案,空間有限。

至於 Win 7 是家人所用,還不確定是否有設定系統與資料備份。

以上很囉唆的敘述我目前的備份架構與問題。(1)-(3) 實在有點重複,但又擔心只靠一套資料備份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況且三套的備份都還不完整。此外,以上也還漏了遠端備份一項。

不知電腦達人網兄們採用什麼備份架構來維繫您電腦系統與資料的安全?


2012-07-16 10:24 發佈
看到如此複雜的備份方式, 相較之下我的就簡單多了.
2TB硬碟插進去, 同步, 抽出來放抽屜. 好啦! 備份完成.

nextsteptai wrote:
看到如此複雜的備份方...(恕刪)
--------------------
你這樣子搞會頭髮白掉的. 如果這一粒硬碟掛掉? 那就賠了夫人連孩子都賠掉了. 相當危險.

我用我目前的貧戶備份法(NAS還沒有錢錢買), 你參考一下.

1. 750GB硬碟陣列組成RAID0, 切割500GB及900GB分別C:,D:.
2. 另兩粒1TB硬碟陣列RAID0, 系統灌好用GHOST把整個C:丟來這理E:放.
3. 我的文件儲存路徑全部改到E:來, 灌過的程式或是有的沒的全部丟往D:, GHOST排定每月針對C:備份一次. 原始的第一份保留. 等系統掛再拿出來.
4. 把整個E:硬碟SHARE出來, 讓我家女皇透過HUB可以放她的連續劇而速度又不會讓她碎碎念.
5. 插入2TB硬碟針對E:整個同步作業, 好了拔出來丟抽屜, 彧由同步軟體自己每天同步.
6. 歐洲的A片千萬不要丟E:, 給檢查到很危險.......


所以你的系統在 C:, E: 與插入式 2TB 硬碟裡各有一份。共三份。
資料在 E: 與插入式 2TB HD 有一份。
程式則在 D: 裡 (也許 E:也有)

等於你的PC 裡內接四顆硬碟,另可插入(or 外接) 硬碟一顆?

請問你確定你插入做同步的2TB硬碟,系統檔隱藏檔都有同步成功嗎? 我的經驗是資料檔無法完全同步。

我是因為PC內空間有限,所以只能用外接硬碟。但無論系統或資料,都有備份(前者一份後者三份)。但看來系統還是多備份一份到外接碟或是NAS比較安全。

uglycat wrote:
C:, E: 與插入式 2TB 硬碟裡各有一份。共三份

我的經驗告訴我, 天底下沒有永久不變的物質. 所以像我用WIN7剛灌好, 把可想到要調整和工具傢伙都大致上弄好之後, My Documents儲存資料的都設定在E:, 然後再GHOST起來丟在E:另建個資料夾放著不動. 這一份是免除回到原點時從頭再來一次的麻煩及時間的浪費.

再來就是每個月都會自動備份項目, 這都與資料(My Documents)沒關係, 所以亂搞亂中標也沒關係, 因為重要的都在E:\My Documents.不爽就把第一份GHOST拿出來再洗牌一次, 看! 乾乾淨淨完全沒病...

我所使用的是P55主機板, 可支援六粒硬碟, 扣除750Gx2,1TBx2,還有兩粒可插, 加上支援熱拔插, 就買個內接可拔插的盒子, 有時就把F:(2TB的硬碟)插進去備份, 有時也都忘了拔就插在哪理.

備份的軟體我採用Allway Sync這一套來做軟體式的RAID 1,也就是整個備份到F:. 它會分析後把有異動過的檔案拷貝到F:. 這樣我就有兩份一致的資料存在, 不安心或是太閒了也可以再買一粒2TB的G:, 閒閒的再去插著備份吧!


你想想E:硬碟中有系統檔? 隱藏檔嗎? 這兩種屬性的檔案應該都在C:, 基本上E:只是單純的檔案異動, 是絕對沒問題的, 況且E:掛掉還有F:,G:還在哩....

千萬不要用外接式硬碟, 一粒2TB的HD在異動時無論是用USB2.0或USB3.0那都會等死人的.

而D:的存在價值就是有時亂抓東西, 影片, 雜七雜八都游戲都往這理丟, 反正損失掉也不痛不癢, 上網再抓就有. 而不考慮用NAS是資料的價值性, 一台能多做到RAID 5 的機種少說都要上萬兩, 那必須呈報我家女皇同意後再可以買, 再加上買了NAS就還要再買HD, 那會看到女皇半夜在磨剪刀....

我在一次RAID0外接盒給我出問題後
就乖乖地付錢買華碩的雲端硬碟50G
設定某一個資料夾同步
有變化就自動同步
而且跨平台
同一個帳號
N台電腦都可以有一份備份
建議你從免費2G試試

marlon1972 wrote:
我在一次RAID0外...(恕刪)


雲端做為次要備份不錯,但又慢又貴。我的家庭照片影片少說也500G, 雲端沒辦法。只能存一部分。本地備份架構依然不可省吧?
uglycat wrote:
雲端做為次要備份不錯


雲端還有洩密的危險性存在.

nextsteptai wrote:
我的經驗告訴我, 天...(恕刪)


想再請問你有做過還原restore作業嗎?包括系統,還有資料?結果順利嗎?

我還是有一點點懷疑同步作業是否能將存在E:的GHOST的資料,完整的複製到插入式硬碟裡。主要是因我自己沒做過,所以不確定。此外,user 下面的資料,也不只是 my documents 而已。其他你也都設定存在 E:嗎?還是整個 user 資料夾都直接存在 E: ? 那裡頭可有不少系統檔。

我自己用Acronis True Image 備份,有兩次還原經驗。一次是同機還原到較早時間點,問題不大。另一次則是系統備份出來後,作異機還原。用 Windows Server 裡頭內建的備份程式 (可備份系統),則有兩次還原失敗的經驗,當時真是睡不著覺。
uglycat wrote:
你有做過還原restore作業嗎?

在XP之前是幾乎每個月都會做, 但在XP之後幾乎是很少在做了, 因為配合著Revo Uninstaller這支軟體把不必要的程式移除再清理註冊檔, 除非手比較賤系統才會掛掉, 基本上都很正常運作.

有一個觀念我可能與他人比較不同, 就是系統及軟體我認定是可損失部份, 於是我只著重於資料(My Documents)這一部份, 至於其它分枝設定檔等等, 都是列為可損失部份, 大不了重新安裝或是再去調整設定. 而現在這種沒人性的電腦不也是經常在那理弄來弄去, 調來調去, 灌來灌去的一堆煩人又重覆的動作?

異機還原這一部份是拿筷子插碗屁股(台語意謂實在太閒了)才會去做, 可想而知會抓問題抓到翻桌. 利用處理問題的時間早就可以再重灌N次了, 為何要花費時間去弄呢? 當然這也有好處的, 個人電腦軟硬體的協調性會加強, 但頭髮會白掉很多根.

nextsteptai wrote:
在XP之前是幾乎每個...(恕刪)


其實我的想法也跟你類似,資料比系統重要,所以我才會系統備一份,資料備三份。

至於異機還原,那是因為公司內的 Server 要汰舊換新。裡頭設定一大堆,實在懶得一一重新設定。能用異機還原不是比較省事?特別是萬一主機板毀了(其實當時就是主機板不穩曾無法開機所致)。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