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潤縮減又無法量產,老闆只好cost down : 上述兩種情況下,老闆先想到專案能否複製,能否量產,除了一些會計財務的系統(因為法規)規則比較solid,不太改變以外,偏偏台灣人喜歡跟Sony一樣 like no other .系統邏輯通常喜歡搞點不一樣的,其實專案的價值也在這客製化,但是也成了無法量產的缺點.無法像硬體產品一樣,韌體或是應用程式porting好之後,就可以好幾K的賣,可以以量取勝,cost down政策可以顯示出效果.偏偏台灣的老闆們也羨慕硬體可以這樣cost down量化,但這樣的生產鏈就跟硬體不太一樣,所以cost down的結果通常可想而知,只是壓榨PG,你沒法被壓榨就走人我在找便宜的新人來壓榨,也無怪乎此樓如此高.當然要像國外有令人尊敬的senior pg產生更不易.
4.Cost down導致產業無創意和技術深度: 其實Programming不單純只是技術,還有點design的元素在,在老是加班或是覺得被壓榨的環境下,哪來有何創意,更遑論技術的深入.所以台灣PG的出路就是SA,PM,因為可以比較多自由度和可能多一點的薪資和尊重.如此就阻礙了一些PG在技術上深入的正向循環,試想他的晉升管道是技術較高的Senior PG or tech leader(owner),他一定是更加努力的專研技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