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之前的相片空間超流 所以已經補發布在個人無名小站發表
請各位大大先移駕到小弟的網頁看文章
謝謝也麻煩各位大大了!
小弟的無名
各位大大好
其實這咖機殼一月時就已經收到了...
但當時已經有大大先行PO出開箱文再加上小弟正逢期末考時期
所以最近才有時間分享上來

一定要跟各位大大好好分享一下 讓我們開始吧~

從CM工廠寄來的大箱子 因為是預定的 所以直接從工廠寄出
箱子真的很大又重 廢了不少功夫 標示有14.9KG

(左下小的是SE K800i 讓各位比大小 )

背面來一張 機殼的分解圖 可以清楚的表示各個組件

開箱吧!


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從箱子裡面拉出來 因為真的又大又重 其實應該說是用倒出來的 真的很~~~大!

來吧 脫衣照! 右側來一張 真的很大 全機殼為鋁製外殼 表面有拉絲處理 但是很容易沾上指紋

不過爽度超高

前面板3.5光碟機的部分 右上角有ATCS 840的銘牌

下方"肚兜"來一張 有用貼紙固定住鋁隔板 裡面是硬碟吸風口 還有大大的CM銘牌

左側很大一片的鋁製面板 雖然沒有透側很可惜 但有詢問過CM的業代了 敬啟期待透側上市...


上方控制鈕的部分 一樣是鋁殼拉絲 個人最喜歡的部分 手感和質感超好的!

拉近看一下 由左而右依序是Power鍵 硬碟指示燈 電源燈 Reset鍵 再說一次 按鍵真的超超超有質感的啦!!! 抱歉 個人真的是最愛這個部分了


前置面板要PUSH之後可以彈出 這個設計也很棒 可以防灰塵

再來就是機殼上方的熱氣出風口 內附兩個CM 23公分的風扇 開啟時風壓很大 不過卻相當小聲
只有微弱的風切聲 不過沒辦法 風量大的關係 但是還是相當靜音的 小弟對噪音要求算蠻嚴格的...
相信大部分人會覺得是幾乎沒聲音的

再來讓我們看到機殼的後方 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到此機殼可以支援雙power 配件裡面也有附上長power的支撐架 相當細心 此處也支援水冷孔 支援性相當廣闊 不過小弟則是在此處的水冷孔上
上機時自行貼上膠帶 以防灰塵吸入 機殼後方則有附上12公分的靜音抽風扇

另外上方有兩個手轉螺絲 拆下之後可以把沖孔網拉出 並利用配件換成3*12公分的風扇 或者是安裝水冷的配件等 非常棒的設計
不過機殼側板不是使用像COSMOS的側板開啟設計 也許是因為鋁製側板比較軟 所以只能用手轉螺絲固定吧 小失望...
下方則為PCI的安裝區以及下置power安裝處 PCI檔板上也有衝孔方便散熱

PCI檔板採用手轉螺絲的安裝方式 雖然要用到工具 當相對的比之前小弟使用的CM 690的免螺絲設計要更容易固定 裝大張顯卡的時候可以更穩固的固定(也比塑膠更容易壞) 旁邊也有防割設計 貼心+1

下至POWER在一張 支援更種孔位的POWER 不會有安裝上的問題!

機殼外部構造到此一段落 再來是機殼內部分享 打開機殼側板 這個空間 只能用一個字可以形容 大!
內部雖然沒有黑化 不過採用全鋁設計 散熱一級棒! 質感也是很優的 缺點一樣是 容易沾指紋...(照片有點晃到糊掉了 抱歉傷眼 )

硬碟安裝部分跟CM HAF 932設計相同 但是可以安裝6個硬碟 前方有23公分的進風 散熱效果很好

上面是從COSMOS延續至今的免螺絲安裝工具 按一下就鎖上 在按一下就可以開啟了 非常方便

主機板的安裝處上 有白紙方便各種大小主機板安裝銅柱 解釋得很清楚 貼心貼心! 裝好銅柱在拿下即可 那個大洞則是可以方便安裝CPU散熱器時 可以不必卸下主機板 直接換散熱器

後方12公分散熱扇 以及顯卡部分附近的洞洞通風設計

下方這盒大盒子是配件盒 有用魷魚絲固定 以免搬運時碰撞損壞

power放置處有防震設計+防塵網設計

防塵網可以很輕鬆的抽出 右邊的下方進風孔也有一樣的設計

抽出來的除塵網

硬碟架後面可以裝兩個12公分風扇 也可以吹顯卡

背後來一張 有三處開孔以及下方空間 方便電源線走背板

上方兩個內建的大風扇 可以輕易的抽出廢熱

回到機殼前方 肚兜旁邊很明顯的有一個空隙可以吸風 同時可以蓋住裡面充滿灰塵的部分
外觀加分! 打開肚兜只要往右推向外拉就可以拿起 取下並沒有難度

內建的防塵網 可以輕易取下 因為除塵網都為塑膠材質 可以用清水清洗(抱歉手紋很多 不是刮傷喔! 打光所以特別明顯 平常時是看不太出來的)

取下防塵網的樣子 很大的23公分風扇 幸福的服侍著硬碟

主機板安裝處為可抽出設計 和聯力的設計不太一樣 只要幫後方4個小螺絲取下 拉除即可 因此不會有裝上時會卡到散熱器的疑慮 拉出主機板的樣子

拉出來的主機板 連後板也一起下來了 因此顯卡可以裝好一起上機 很方便的設計喔! 特別是在裝大張顯卡的時候便利性更明顯 不用把機殼翻倒在裝 也減少刮傷機殼的機會

看到這張圖各位有沒有一個想法 這個背板可以直接拿來當裸側架啊! 方便性+1 等側完再上機
不用再裝一次 不錯吧!

最後這張是打算使用的12公分高爾夫風扇 打造靜音機殼的必備品!

機殼配件區 那個黑色的箱子是後面顯卡部分的抽風扇 在之後會有上機文在各位解釋 螺絲也很大一包

開箱文到此為止 接下來就是上機分享瞜!
經過了兩個月的時間
機殼也上機了許久 我們來看看 這咖機殼的上機圖吧!


附上這次測試的配備:
CPU: Intel E8400@4G 1.302v
CPU cooler: CoolerMaster V8 CM散熱極品
MB: Asus X48 Rampage Extreme bios:1003 邪惡狂暴的敗家之眼
VGA: MSI 9800GX2 C/P值破表之前卡王
RAM: Transcend DDR3-1800+ 1G*2 @1600 7-7-7-18 1.9V
HDD: WD 640G AAKS*2
PWR: CoolerMaster UPC 700W
ROM: PIONEER DVD-RW DVR-111D
CASE: CoolerMaster ATCS 840
拉麵黑鋁製面板風扇轉速控制器
鍵盤&滑鼠: 羅技 MX 3200
螢幕: SAMSUNG 940 BW
喇叭: Edifier C3
正面來一張 有拉麵轉速控制器 和先鋒光碟機 那塊肚兜一樣搶眼 但是灰塵很少喔! 還是很殺 但手紋還是沒辦法避免 總不能叫我帶手套摸機殼吧... 請大大們包含吧!

再靠近一點看 抱歉又糊掉了...

之前提到的抽風殼 可以支援一個12公分風扇安裝 也可以導流 抽出顯卡熱風 也防止灰塵從此吸入 小弟目前顯卡為9800GX2 但因為有此一設計 我的顯卡待機可以保持在65-70度之間 沒吹冷氣喔! 吃甜甜圈十分鐘後也在80-85間 效果很好喔!!!


內部配備來一張 空間可以說是相當大 對付9800GX2這麼長的顯卡 離硬碟架距離還有這麼大的空間

硬碟架部分 其是後面上兩個風扇並不是因為前面23公分風扇不夠力 是因為小弟要餵冷風給我的顯卡... 硬碟大概溫度維持在30-32之間

power部分 為CM UPC 700W 線沒有整很好 但是也可以看出空間相當大 下方為發光高爾夫扇

主機板部分在一張 空間真的很大吧!

CPU散熱器特寫 CM V8 漂亮吧


充裕的主板到前方硬碟光碟機架空間 相信在長的主機板也裝得下

硬碟架後面裝的風扇 那顆貓頭鷹真的不免得大推一下 雖然價錢不斐 6張國父 但是風量風壓驚人
全速1300轉時雖然小有風切聲 但是配合降壓線降到1100轉時就跟高爾夫扇差不多安靜 風量卻更多 因此小弟如果有資金會全部換成貓頭鷹 真的很棒的"奧地利"精品!

補充一下有些大大可能會覺得CPU散熱器卡到上方的問題 CM690就會有這個問題
可以從照片中看出 空間真的是很足夠的 在這邊可以裝上第二個POWER 或是水冷設備空間也是相當足夠的 給有需要的大大參考!


補充一下 如果要上雙POWER 後面那個23公分風扇必須拿掉
最後面當然是補上小弟最愛的部分 銷魂的藍光阿! 迷到我手都晃到了...



上方的USB面板處 小弟有用膠帶貼起來 以免生鏽氧化 反正平常用不到 要用再撕起來吧!

上方抽風口來一張 灰塵很少阿 看樣子進風處的除塵網效果出眾 這是兩個月後的樣子喔!

再附上幾張機殼內部上機照片 供大大們欣賞



總複習一下 這咖機殼叫做...


台灣人的驕傲...


看到這裡許多大大可能會發現 小弟配備幾乎都是CM的東西 但是請容許小弟解釋一下 CM的價錢在台灣有別於其他品牌 他也很重視台灣這塊小區域 在台灣發售的時候也會壓低價錢 這點大大可以參考日本或其他地區定價 台灣價錢是比國外低的喔! 不像銀X 曜X 還會提高價錢嫌台灣市場小 根本不會飲水思源 只想到賺錢 看到這種廠商真的是很...切心阿 而且品質不會輸其他大廠 設計也是相當用心 這也是小弟極力推薦他們家東西的原因 小弟並不是業代 CM也沒給我好處 我只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誠心推薦各位東西 希望各位大大可以感受到小弟的誠心 我只是一個靠家教支持花費的大學生 請大大們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 小弟可以大方也熱情的跟大家分享喔!!!

最後貼上一些小弟的電腦設備 小現一下 :PPP: 也跟大家分享好物
也紀念一下小弟首PO的開箱文 寫的不夠好也請大家盡力批評喔!!!

C3的重低音 音質很Q


C3左喇叭

C3擴大機

C3右喇叭

全家福來一張 電腦桌周邊


謝謝大大觀賞 感恩!

特別感謝 女王大人贊助的SE T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