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80Plus PSU 在 110V 低電源輸出功率 (<20%) 情況下,交流電轉直流電的轉換率低於 80%。而一般 Skylake 架構、ATOM 架構、與 Athlon / Ryzen 四核心以下的 CPU,閒置時不到 20W,平常使用最高也不超過 90W。

考慮到多數操作是在閱讀網頁與輸入資料,電腦經常處於低負載狀態,耗電量應該在 20 ~ 90W 之間波動,多數不到 40W。這時候搭配 200W PSU 也很難維持 80% 的轉換率。因此我將目光轉向 120W 的 DC-ATX,節省整體耗電。

底下是 Ryzen 2200g 在同一個電腦系統 (msi B450M-Motar Max, SATA SSD, Arctic F12, Thermaltake A2020L12S),搭配不同瓦數的電源供應器的 Idle 時耗電量:

120W DC-ATX: 25W
Seasonic FSX SS-200SU 200W 80Plus 白牌: 29W
FSP ATX Hexa 85+ HA350 350W Bronze: 31W

這是我在四組 A668-B 鋁製機殼使用 DC-ATX 120W 電源取代傳統 PSU 的方式: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1. Pentium G4560

a. Idle: 17W
b. Top: 49W
c. ASRock H110M-HDV R3.0 M-ATX 19.1cm x 18.8cm
d. 安裝 5.25" DVD 燒錄機搭配 PCIe M.2 轉接卡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2. Celeron J4105

a. Idle: 10W
b. Top: 21W
c. Biostar J4105NHU Mini-ITX 17.0cm x 17.0cm
d. 主機板內建 M.2

3. i5-9400F + GT720

a. Idle: 20W
b. Top: 90+W
c. Gigabyte H310M S2V 2.0 M-ATX 19.0cm x 17.4cm
d. Micron MX500 500GB x 2

4. i3-8100

a. Idle: 15W
b. Top: 56+W
c. Gigabyte H310M S2V 2.0 M-ATX 19.0cm x 17.4cm
d. Micron MX500 500GB x 2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記錄] 搭配 DC-ATX 供電的 2 大 1 小鋁製機殼

除了省電,還有幾個好處:

a. CPU 上方有多餘的空間,可改裝紅海 Mini 增強版 8cm 雙風扇單塔塔扇 CPU 散熱器
b. 整線容易,不需要買半模組或全模組 PSU,也可以維持機殼內的簡潔
c. 適用較小的 M-ATX 主機板
d. 比起迷你機殼,有更好的擴充性,可以放下三顆硬碟,或是加裝光碟機

缺點在於:

a. 僅有 1 個大 4-Pin、SATA、與 CPU 4-Pin 電源
b. 串接三個 SATA 硬碟,需要先將大 4-Pin 轉接為 2 個 SATA 電源
c. 內建的兩個 4cm 風扇有點吵,風量弱
d. 特規造型 PSU,需自製擋板防塵
我將電腦方面的心得記錄並分享在 Amigo's Technical Notes
2023-05-06 17:38 發佈
amigotechnotes wrote:
80Plus PSU...(恕刪)


不推dc-atx 因為沒有濾波EMI 掉電保護 抗突波 如果變壓器電源 炸了 就一波帶走
最低底線 1U flex電源

另外DC-ATX 並沒有比較省空間 實際上外置變壓器 都可能比1U flex電源大了
拓展也沒這麼好 一般就 24PIN+8PIN+SATA(IDE)
遇到PCB工藝不好的 漏電機會很大 一般用料都不怎好 空間有限 沒法堆料 貼幾片鉭電容+MOS
zxcvbnm2434

要搞DC-ATX 我寧願買純輸入 DC12/19V 主板 因為會裝這種的CPU本身功耗就低了 基本主板商都有成品方案 沒必要這麼冒險亂搞

2023-05-06 19:14
msns90046

撇開Hi-Fi玩家,會玩DC-ATX都是要高轉換效率的玩法

2023-05-06 21:48
zxcvbnm2434 wrote:
另外DC-ATX 並沒有比較省空間 實際上外置變壓器 都可能比1U flex電源大了


但是內部如果要更換原廠散熱器,內部空間的高度就會卡到電源供應器,所以我才說在這個案例中,使用 DC-ATX 比較有彈性。當時我是為 i5-9400F 加裝紅海 Mini 增強版 8cm 雙風扇單塔塔扇 CPU 散熱器。

沒有必要把外接變壓器放在機殼內部吧?
我將電腦方面的心得記錄並分享在 Amigo's Technical Notes
zxcvbnm2434

我會選擇1U銅底風扇 或者貓頭鷹下吹+PTM7950 9400F本身發熱就不高 選擇帶T的U 省顯卡槽 更節能換散熱器的機率太低了 最多都是清灰拆起 小主機就是要好拿 好看 拖了一個烏龜 真的不好看

2023-05-06 22:06
樓主你挑的這殼本質就是怪殼,安裝又礙手礙腳
DC-ATX的優勢反而沒顯現出來,
而且以你的圖片確實可以把外接變壓器固定在背面左上方DC孔內側


然後市場很多殼可以不用這麼搞剛
像我以前玩大水牛S0203看不少人都能塞原廠鳳梨跟薄型光碟機,
我則是把電供風扇也拆了玩全機無風扇,反正3150ME整板才15W
首先站在一大片鏡子前,然後雙腳呈現半蹲狀態。之後兩手向前伸直,五指並齊,身體些微向前傾。最後把伸直的雙手向內移動....
zxcvbnm2434

這個立人的機殼 我記得才 20*23CM 5CM 兩張千元大鈔寬,他那個殼是浩鑫的殼吧 對家沒有好印象 真的壓體積的 做薄殼 還是能上7mm 超薄光碟機,現在都玩到DELL MFF PCIE槽系列了

2023-05-06 22:07
squcookies

那個殼真的是時代產物,現在HTPC已經不需要5.25裝CD、DVD或藍光的槽位,都轉向數位串流了。

2023-05-06 23:49
以前我也想過DC-ATX電源,後來還是選thin itx+i7-4790+M-SATA+150W的19V變壓器省去DC-ATX,直接DC19V的變壓器
可以縮小到20cm*20cm*8.5cm的機殼,至於3.5硬碟就用外接盒或NAS
今年組了兩台12代13代,找不到什麼thin的itx,就懶得折騰了,買了MATX,就沒要求極限的小台。

zxcvbnm2434

DELL 7000 MFF 自帶PCIE槽 對岸買機器帶服務號 台灣一樣能出保固 回來配帶T的U 就能上線了 DIY沒有啥性價比 就是折騰自己,技嘉 華碩thin 只是要對岸買 台灣市場太小 賣壓太大

2023-05-06 23:58
Volf

[讚][拇指向上]

2023-05-07 12:54
squcookies wrote:
而且以你的圖片確實可以把外接變壓器固定在背面左上方DC孔內側


那個位置有支架,可以用束帶固定變壓器。可以讓購買套件的網友參考這個方式,修改 DC 孔大小讓8字電源線可以穿過。

我選擇外接,是因為我有多臺機器,這樣插拔 DC 孔比較方便。

我的 HP EliteDesk 800 G1 USDT(Ultra-Slim DeskTop)與 Asus Chromebox 也都是外接變壓器,但是 Mac Mini 2012 Late 是內建,確實有不同的設計。
我將電腦方面的心得記錄並分享在 Amigo's Technical Notes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