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開箱] 天生善變 旋剛 Tauron(御天者)



旋剛的機殼 最近以來都以高C/P值著稱 無論是T5/MS140/MS120還是VAYA獵殺者
但是一直都沒有實質意義上的full tower型機殼出現 大多是中小型機殼
直到Tauron出來 旋剛才有實質意義上的入門型full tower殼

入手這殼算是耶誕節自己給自己的禮物
(其實就最近硬碟貴 只好把手上的小容量全部用上wwwwwww
也順便架設Tonido雲端伺服器 搞個私人雲出來玩)

原本是打算買個小幻影 只是看過實體以後 我放棄了- -
幻影還是原本的好

最後還是選擇了我最近很愛的旋剛
(說愛倒也不至於 簡單講 便宜 而且功能在同價位裡面算齊全
再加上售後服務還不錯 組裝品質有在水準之上)

一開始是先看到T28 之前就對T28還蠻有興趣的
不過看過Tauron實體以後 我轉而購入了Tauron 倒不是T28不好
純粹就只是T28跟T5的面板太像 我還是想換個新鮮口味
而且Tauron買完連風扇都不用再次購入了 省點錢



嗯 旋剛的外箱 依舊是 樸實 有點弱

不過這幾咖下來我都有點麻木了 反正我是買機殼不是買外箱(默)



側邊一樣是簡單的產品特色 我購入的是白色的Tauron

產品特色:

• ATX機箱
• 2個5.25吋磁碟槽 (外接式)
• 1個5.25吋和3.5吋共用磁碟槽(外接式)
• 7個2.5吋和3.5吋共用硬碟槽(托盤內接式)
• 高速I/O搭配2個USB3.0、2個USB2.0、1個耳機及麥克風前置接頭組、電源和重置按鈕
• 7個介面卡擴充槽
• 壓克力透明側版
• 塑膠材質面板及大型鐵網進氣及排氣設計、鐵網造型檔板
• ODD光碟機快拆設計、CPU Cooler背板快速安裝孔位
• 4個水冷裝置孔
• 隱藏式線材理線孔設計
• 機身內部烤漆
• 可抽取式硬碟架,可支援雙長顯示卡(42cm以內)
• 2組風扇調速器(可以控制最多6個風扇)
• 尺寸:510 x 205 x 495mm (長x 寬x 高)
• 重量:~9.5 kg

風扇配置:

機殼前版 2個 120 mm LED 風扇 (內建 )
機殼後版 1個 120 mm 風扇 (內建 )
機殼上版 1個 170 mm 風扇 (內建)

裝置相容性:
支援顯示卡長度 42 cm
支援CPU散熱器高度 17 cm
支援電源長度 29 cm


裡面比較有爭議的是重量部份 箱子是~7kg 但是官網上是9.5kg
我自己實際抱的感受應該是超過9.5kg(不含箱子)
所以可能箱子上是印錯 而官網是給了淨重



打開以後 旋剛依舊是 塑膠袋+保麗龍的固定



本體拿出來以後 稍微有檢查過白色色偏問題

旋剛這次的白色色偏意外的少

應該是跟塑料部份使用磨沙質感外加塑料部份有調藍進去有關

白色部份是帶藍色的白 並非傳統的米白色

(其實我現在使用的白幻影 就有白色色偏問題 雖然很輕微)



另外一面則是開了2個洞 CPU跟硬碟部份

最近我還蠻喜歡有開這兩個洞的

尤其是CPU後面的洞 有開有保祐 沒開是不會出事啦

但是在CPU週邊越來越熱的現在 多開個洞總是好的



背面 這邊就可以看到白色有色差問題

不過那是因為旋剛用了很妙的設定

機殼本體使用了白色噴砂烤漆 而且就是純白色而已
而兩側側板則是白色帶藍的平滑面烤漆
前面板也是一樣是白色帶藍的平滑面烤漆

這樣的設定有好有壞 好處大概就是外觀色偏問題不會那麼嚴重
而內部也不容易在安裝的時候破壞了烤漆
但壞處大概就是烤漆的很麻煩 要分兩部烤



下方 設定上還蠻有趣的



機殼腳用了插栓式的機殼腳 底部是防震海綿

(簡單說是普通的音響腳去掉金屬皮 有錢當然可以換金屬角錐腳)



Power位置有開了一個洞 還給了一塊防塵網

防塵網可以抽換清洗



另外一個洞 是有預留風扇空間 但是......

其實他就只是個洞 因為裡面有其他的設計



USB for 4的設定

2個USB3.0 2個2.0

2組風扇調速器(1組可控3個風扇)

reset鍵



電源開關使用了方形微動 (短程型)

Reset也是一樣使用了方形微動

其實在看到那麼多機殼都還是使用傳統微動開關做開機按鈕以後

看到這種短程型的都覺得很感人

短程型優點是 不易卡鍵 而且穩固 不晃動

缺點則是更換麻煩 一換要連電路板一起換(如果自己解焊還蠻簡單的)



內部配置

可以看到是屬於比較新的設定

5.25"的位置只留下3組

而給了7組3.5"的硬碟架

整線孔6個

CPU背版開孔



背面

整線用的束線勾環 數量是不少 但是其實還是有點不夠用



硬碟架後方有一個固定有卡榫

扳開可以取下硬碟架



硬碟架取下來的樣子

硬碟架側面有打了不少洞 是要讓前風扇能進風吹硬碟用



前面有2個風扇 對準硬碟架

取下硬碟架後 有一個風扇是直吹顯示卡的位置

簡單說 這樣的設定可以讓使用者去選擇

要吹顯示卡還是硬碟



卸下的硬碟架也可以這樣做

不過不是每塊主機板都能這樣

如果主機板右下那一塊的SATA是直插型

大概就不能上兩層了 只能上一層 會卡到SATA接頭

而且安裝順序會是....

先裝主機板 主機板線插好

硬碟上硬碟架 硬碟架線插好

合體



硬碟架為金屬

鎖法並非一般的卡側面 而是鎖下方4顆

且 硬碟架為3.5"與2.5"共用



pci卡的插槽部份 沒有使用快拆設計

而是使用了手轉螺絲設計

再加上可以重複使用的洞洞板



Power安裝部份有給了防震海綿做吸震動作

(不過個人是把那個撕掉就是了 因為手邊沒有長粗牙螺絲)



上方的17cm扇

葉片造型我一直覺得好像在哪邊看過



Tauron這次使用的風扇通通都給了3pin風扇

一共4顆(前2 上1 後1)



前雙12cm風扇 也給了防塵蓋

不過這個就沒有簡單曲下的設定

要拆開清洗還蠻麻煩的 要取下4顆螺絲



前面板內部 固定是用塑膠腳固定

而內部也有風扇濾網 但是前雙12位置則沒有

只有支撐用的結構



透氣率其實相當好 孔洞還算大

濾網部份烤漆跟塑料的白色一體感很高

色偏程度很低



透側窗口的壓克力有著一定的厚度

一樣是旋剛很愛用的側板反扣固定

跟其他家的透側喜歡用插栓或是乾脆螺絲鎖定有很大的不同



大家比較關心的機身厚度 有1mm厚

(其實去掉烤漆厚度平均應該在0.8到0.9之間

他有一些部份 沒那麼厚 但是主要結構都還算結實)



側板厚度則是0.859mm厚



整線走背的後方區塊則是有19.25mm深

這代表其實可以把線丟到後面不管他就好wwwwwww



一瞬間 上機上到一半了

使用的CPU Cooler是Thermalright Silver arrow

安裝上完全沒有難度 連橋位置都不用

主機板背版打的洞真的很剛好又方便



蓋上側板看看能不能蓋起來

其實理論上來說 目前要頂到Tauron側板的Cpu Cooler

應該算少了

Thermalright Archon 高度是170mm

Thermalright Silver arrow 高度是160mm

或許Thermalright Archon有機會頂到Tauron的側板



整線走背 其實沒有特別整線 純粹就是亂丟wwwwww

看看這樣能不能蓋起側板

最後是能夠蓋起來 讓我好失望 以為這樣亂丟就會蓋不起來



正面上機的樣子

VGA卡用了ATi的4870 長度也還好

沒有30cm長 都不用拿下硬碟架啦



中間的空隙至少還有3個手指寬= =

其實相當寬



這個則是Tauron的另外一個賣點

USB3.0 內外轉換器!!!!! 還是一轉2版

目前各家機殼廠 對於USB3.0 19pin一直都很舉棋不定

選擇插菊花的廠商還是比較多的

但是這樣就失去內19pin的意義

旋剛這個轉換器則是在這段時間內最好的答案

無論是內還是外 都能夠有對應的解答

但是也是有缺點 就是USB3.0的效能還是會有所損耗

是不多啦 都還是在能夠接受的範圍內

(有稍微拿來測試一下 損耗大約在5%內 拿I/O DATA的隨身碟測)


結論

優點
1.便宜 目前2.5K內可以買到
2.玩法還蠻多變的 散熱方式可以選擇平均型還是顯卡加強型
3.貼心的USB3.0接頭
4.防震措施做的還不錯
5.Cpu Cooler安裝方便 選擇自由度也高 170mm高度以下都ok
6.顯示卡 安裝硬碟架模式下30cm以內都ok
拿掉硬碟架可以裝到42cm....
7.散熱設定中規中矩 開的孔夠多
8.硬碟架使用了金屬製品 使用壽命長不少
9.2組風扇轉速控制器
10.電源開關使用了短程型


缺點
1.硬碟的散熱算是夠用
2.缺少長的粗牙螺絲鎖Power用
因為Power增加了防震海綿 需要較長的粗牙螺絲固定
3.防塵濾網設定不夠貼心(只有一組有易拆)
4.整線走背的束線孔過於呆板 如果可以會需要多一點的束線孔



總結
在入手這機殼之後 嘗試過不少的風扇設定 其實風扇設定上
簡單說只有2種 1種是平均型 沒有特別熱 也沒有特別加強的
另外一種則是 顯示區塊加強型

但是 其實顯示區塊加強型 如果顯示卡不夠長
降低的溫度都還是在誤差值範圍內

安裝上 Tauron還蠻輕鬆愉快的
不過Power防震海綿讓我吃了一點苦頭
要找比較長的粗牙螺絲才不會鎖過頭

由於有2組風扇控轉 我花了不少時間思考該怎麼分配
我最後是決定一組控轉進風 另外一組控制出風
(原本我是想全部都控轉進風 出風用主機板PWM控制)

整線方面 由於有19.25mm的空間可以整線 整體上還蠻無腦的
在加上整線孔開的不錯 所以不用太用腦
也可以把線整得很整齊 如果要再更整齊一點 就會需要一些工具了

USB3.0的19pin轉接頭 這東西 算是第一次玩到
也做了幾個簡單的小測試 結果上來說其實還不錯玩
大概是USB3.0內接 外接的唯一解

旋剛這兩年的產品 價格上還蠻實惠的 Tauron的價格讓我嚇一跳
原本以為最少也要2.6K~3K才能帶走 最後是不到2.5K
而且顏色很多= = 算是各種需求一次解決wwwwww
白色的Tauron是配藍光風扇 看起來還蠻漂亮的
2012-01-09 10:05 發佈
多謝分享,加個分先。要是售價不到2000元的話,C/P值一定更高啊。
歡迎參觀小白的小小窩 http://www.mobile01.com/mpitemlist.php?id=573390
賣到2000以下就太貶低他的價值了!!
不可否認有些東西賣越貴就越有人買(EX;哀鳳)
有些東西再怎麼賤價還是沒什麼人發覺他的好@@

sexyboy wrote:
多謝分享,加個分先。...(恕刪)


不到2000有他的弟弟T28.....

但是T28沒那麼寬敞就是了 不過該有的也都有
請問樓主 你的側邊膠膜撕掉了嗎?
可以分享一下怎麼撕得嗎。

我也有入手了一台御天者 綠色版
那個側邊膠膜難撕到靠北 (或者是我方式錯了,請指教)



另外,內附的那個19PIN支援前板 USB3.0的我沒有用

原因是機殼上的兩條藍色 USB3.0延長線實在太長
(或許是原廠為了體貼主機板沒有內建19PIN 的玩家)

但是那兩條粗粗的藍色線對於 內部整線時在是很...礙手礙腳
及使真的弄好了 也覺得主機板PIN 與 內附的轉接頭 撇一邊
(我的主機板是P8Z68V LE ) (藍色的粗線應力帶大了 實在不好彎)

所以我直接繞機殼頂部用束線固定好 去插在背板了。





個人對於此機殼的建議

1.側板壓克力的膠膜要處理一下 請製程不要把整片壓克力"含膠膜" 一起與側板金屬板鉚合。
2.那兩條藍色的線是好意 但是是否能考慮推出軟線/或短線版本的,對有內建19PIN的玩家會更友善。



---------------
當初是先看到 T28捍衛者它的價位就在2000元之內了
後來輾轉 看到御天者 最後就決定是他了。



---------------
新增 回應樓主 我目前兩組風扇控制器
一組控制前方面板的進風 (我還刻意把一組硬碟架抽掉)
一組控制上置
後方的就是插主機板
不過看樓主的文提到 用主機板的PWM控制 可是那個風扇不是3PIN的嗎
還是你想換掉風扇?

ppot0110 wrote:
請問樓主 你的側邊膠...(恕刪)


我側邊的膠撕掉了阿 怎麼撕的喔 就翻過來 他不是有鐵板反扣壓克力板的部份嗎

那邊有一點點的膠 拿出你心愛的小刀 把有反扣的部份全部割開洞

然後翻到正面 直接撕下來就好了 另外一面也是一樣


我也沒用到那個內接USB3.0的轉接

不過我有拿到其他殼上用

至於沒用到的原因很簡單 我主機板沒有內建USB3.0 是用子卡形式

走線走法跟你的類似


然後順便一提 USB3.0那條線 硬線比較好

這種轉接 插屁股的線來說 多少都會有損耗

而且又彎來彎去 損耗會更嚴重 硬線比較好得原因是 因為他不易亂彎

所以我個人認為他這樣的硬線比較好

(至於前陣子因為某些原因我有做過幾家USB3.0線材差異的試驗 基本上那線太軟真的會有問題

目前測試到最好的除了旋剛的以外是某 群X的USB3.0線 再來是 旋剛 跟ASUS USB3.0隨身硬碟用的U3線

最糟糕的是單獨販售的扁型軟USB3.0線 這跟傳輸損耗有關係 而且目前看來軟線都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


我是有打算換掉風扇沒錯 因為我打算一個出風就好 其他進風

只是找不大到17cm的PWM 就只好一直在想這問題

highway4625 wrote:
旋剛的機殼 最近以來...(恕刪)


我也買了一咖白的,蠻粗勇的.前面板需暴力才能拆下.

我的機殼也是這咖

請問前面板只能用暴力拆嗎

沒有什麼線或風扇吧

怕一拆搞爆掉..

熱血嘟嘟 wrote:
我的機殼也是這咖請問...(恕刪)


前面板大力拆,不連線,先拆前面板才能拆上蓋
此殼用了兩個月,已換掉了...
怎麼換掉了?


我用黑紅色還不錯看阿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