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先前已經有人貼上 PC-7F 的開箱文,PC-7FW 和 PC-7F 的差別也只有透明側板,所以就只追加一張外相照
兩者外箱的差別就只有那個勾而已

和老機殼 PC-7 比較一下:
俯瞰圖

側面圖

背面圖

從圖片裡面可以看到,這兩個機殼的外部尺寸一模一樣
接下來把零件通通移進新機殼
ASUS Rampage Extreme

Q9650

G-Skill DDR3 4G

剩下的零件有 CM 的 V8、ASUS 的 9800GT TOP 和 1814-BLT、ONKYO SE200-PCI、INTEL Pro-1000PT 伺服器網卡,還有海盜牌 620W 的 PSU。
全塞進去之後變成這樣,好像在擠公車捷運一樣

傷腦筋的問題馬上浮現,所有的零件幾乎都會發出恐怖的高熱,這張主機板的北橋晶片又是出名的燙
以下是無超頻的情況下開啟 EPU 行人模式,室溫 28 度,待機超過 1 小時的圖片

還沒超頻就變這樣,真夭壽...

直接看個人對這款機殼的觀點吧:
優點
1. 聯力的機殼當中,這款機殼可歸類為中低價位,對預算不多,想要組新電腦的消費者,聯力的機殼又是唯一的考量,即可將更多預算放在其他零件。
2. 外型精美,內部結構穩固,減震功能也相當強大
3. 機殼佔用空間不大,適合擺放空間不足的使用者 (比方說桌子下方高度不夠)
缺點
1. 一分錢一分貨,優點立即變成缺點,沒有主機板托盤的設計,CPU 散熱器稍微大一點,光是主機板的安裝,就可以讓你弄到滿頭大汗。
2. 為了穩固內部結構,所以這款機殼附有和汽車拉竿相同的設計,本意是為了讓機殼不容易產生形變,不過也讓安裝其他機殼配件 (5.25" 硬碟架) 產生額外的困擾。
3. 機殼內部空間非常有限,連帶造成散熱不佳的問題,如果不安裝額外的硬碟架,裝上較長的顯示卡之後,前方 12 公分風扇的風流就會被顯示卡切斷,造成上方的北橋和 CPU 只能吸到顯示卡的熱風,使得 CPU 的溫度降不下來,即使加上 VGA 散熱風扇和硬碟架的風扇,對散熱的幫助也非常有限。
結論:
如果想要使用這款機殼,千萬不要選擇會發出高熱的零件,而且零件越少越好
額外貼兩張讓自己稍感安慰的照片
同樣的 WD 6400AAKS 在 A8N32-SLI 上

改裝到 Rampage Extreme 上之後

感謝大家收看
---------------------------------------------------------------------------------------
由於有板友建議更換下吹式風扇,所以又把先前的 Zalman 風扇裝上,這兩顆風扇都有強化背板,但卻無法通用,因此拆裝主機板和整線花掉許多時間
追加幾張測試圖,未超頻,測試環境的室溫都是 28 度
安裝 V8 風扇時,系統閒置的溫度

Prime95 跑 20 分鐘後

應板友要求,追加 FSB=400,Prime95 跑 30 分鐘的測試圖 (為了系統穩定,電壓調整為 1.20V)

在這時出現了一點小插曲,在未超頻的情況下,玩 HF2 EP2 居然會破圖...看來顯示卡風扇的轉速不能固定在 50%,問題是轉速超過 50%,又會產生惱人的高頻聲
改換 Zalman 風扇後,系統閒置的溫度

Prime95 跑 30 分鐘後

由於安裝 Zalman 風扇時,系統溫度很容易瞬間飆高,而且為求超頻穩定,電壓在調整為 1.20V 後,待機溫度就快等於未超頻時的待機溫度...所以就沒進行超頻測試
從以上的測試看來,塔型散熱器雖然可以有效壓制 CPU 本體的溫度,可以讓人放心超頻,缺點卻是南北橋晶片和顯示卡晶片會過熱,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玩遊戲
而下吹式風扇可以明顯降低南北橋晶片的溫度,連帶顯示卡也可以一併降溫,不過在穩定的要求下,CPU 只能跑預設值
最後就是在安裝這兩種 CPU 風扇的情況下,MB 的溫度都偏高,Zalman 風扇則因為下吹式的緣故,MB 的溫度較低
還是要等聯力出開風扇孔的上蓋,才能在維持靜音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系統溫度
結論還是和先前一樣,最好不要在中小型機殼內安裝這麼多熱情的零件
不專業的測試,請各位多多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