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日本精品機殼Abee X1-G開箱

1.源起 :
原本的機殼已經用了5年,
近年來看過不少精彩的機殼開箱文,已經讓心中的小惡魔蠢蠢欲動,
剛好在升級顯卡及 CPU超頻上去之後,對舊殼的散熱表現不甚滿意,
再加上前面板 USB也開始不太靈光的致命一擊下,
動起了換個好機殼的念頭。
在主機櫃空間、顯卡長及塔散高度等重重尺寸限制,
以及對於質感的高度重視下,
最後找上了日本Abee這款X1-G
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終於把它帶回家

2.外觀簡介及組裝 :
不囉嗦直接見本體(點擊可看原圖)


可以發現X1-G是左右側版都有透氣孔的
Abee官網介紹知道X1-G的特色是"變幻自在"
主機板正反裝、電源上下置任你搭配,
所以兩邊側版都有透氣孔以因應各種不同需求。

屁股也來一張,X1-G買來內附3個12CM風扇,圖中已可見後風扇


令人銷魂的Abee銘牌~~


上方透氣孔及12CM風扇,可以看出全鋁機殼的髮絲紋質感


前面板I/O,X1-G其實是多年前X1的改款,主要差異就是前面板由USB 2.0改為3.0
此外,前面板的表面處理是類似磨砂質感,與側板上蓋版的髮絲紋處理是不一樣的


可以發現前面版邊角並不是死板的直角設計,


正面下方的網孔面板,左下角可以看到AS Enclosure的標誌,網孔內隱約可見前置12CM風扇

如果對進氣有更高要求的,可以再另購加裝第二組前網孔擋板及前風扇加強

開始大卸八塊,前面板擋板要拆之前要先把外框架拆下
外框架以卡榫方式固定,拇指頂住檔版,往外一拉就拆下來了


前網孔面板要拆之前要先拆四顆螺絲,並無快拆設計,
拆下之後,裡面的濾網固定版則是以卡榫方式固定,用力一扳就下來


標配的12CM NANO TEK FAN風扇,官網有展示影片可把葉片快拆下來水洗


接下來要裝隱藏光碟機用的5.25"前擋板,先看看我這次另購的配件
左上依序是5.25"前擋板、顯示卡專用14CM風扇散熱,以及兩個備用濾網組



5.25"活動式前擋板,正面跟X1-G本體的前面板一樣是磨砂金屬質感


但從側面跟背面可以明顯看出,它背面是用塑膠材質,
雖然背面平常看不到,但整個質感就是完全不如原本固定式的全金屬擋板,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來看看有無隱藏光碟機擋板的差異,
雖然還有改善空間,但已經比光碟機外露的整體感好太多


裡面看光光,標配兩組3.5"硬碟架及一組2.5"硬碟架


每個2.5"硬碟架可裝兩個SSD


每個3.5"硬碟架可裝三個HDD,小弟我為了更好的散熱有刻意調整硬碟距離

值得提醒的是,不管2.5"或3.5"硬碟,
都要先把硬碟架整個拆下來才能把硬碟裝進去,並沒有快拆設計

接下來是痛苦而漫長的整台舊主機拆卸清潔安裝整線過程
先來看看顯卡裝上去以後的樣子

我的顯卡長約30公分,可以看得出來裝上去後還有不少餘裕
官網說明X1-G是可以裝得下32公分的顯卡

前面板USB3.0的連接線,看起來還蠻粗壯的
可惜小弟的主機板太舊,沒有USB3.0的19pin插槽,只好另外買PCIE界面的USB3.0擴充卡
為了不阻礙顯卡散熱,小弟選擇把他安裝在顯卡跟CPU之間的PCIE x1插槽,驚險閃過我的塔散T40


接下來是我很期待它有所表現的VGA專用散熱風扇,
為了對付我那火熱到不行的R9 290,我直上最大的14CM風扇款
內部看得出它引導空氣往後方排的構造


這是第一階段組裝的完成圖,為什麼說第一階段,後面會提到
不專業整線請見諒


順帶一提,背板整線空間約有2~3公分左右,整線過程還蠻順暢的
另外,標配內附的橡膠腳墊是用黏貼的方式固定,讓我覺得有點陽春...
官方有另售用螺絲固定的多種型式絕緣腳墊,下次去日本應該會帶一組回來


組裝完成,送入洞房,屁股順便再來一張
因為小弟睡覺時不關機,X1-G低調的外表,沒有多餘的光線讓我很滿意


3.簡單測試及心得
換了機殼,除了外觀質感之外,我也很期待它的散熱表現
所以當然要來測一下燒機溫度,機殼內主要發熱源是:
CPU : 第一代i5-750 2.6G超3.6G
顯示卡 : 技嘉R929 OC-4GD
另有1SSD、2HDD、4Ram,測試環境在冷氣房約26度

先用OCCT燒CPU,設定超過90度自動停止
很明顯的CPU散熱表現比原有的好太多了,不枉我辛苦了一整天把它組起來


再來是顯示卡散熱,因為使用Furmark燒機,GPU-Z擷取溫度資料
只有一大堆的數據資料沒有圖表,在此大概敘述一下
使用X1-G,加上VGA專用散熱風扇時
顯示卡散熱表現非常的糟糕,甚至不如原有的舊機殼
一開始心涼了一下,還不死心的拿到空曠處重測了好幾次,結果一樣糟
後來把VGA專用散熱風扇拿下來,散熱表現立刻大升級
以下是一些測試整理的數據

結論就是 : VGA專用散熱風扇是來幫倒忙的~!
雖然抽了一些熱量出去,
但也許是體積過大,反而阻礙原有機殼內部的對流,效果反而更差
去掉VGA散熱風扇,
單純靠標準配備的前抽入+後及上方排出風扇,散熱效果已經很不錯,
若側版加上兩個風扇排出,效果更好
而把兩邊側板排氣孔全部封閉,散熱效果是最差的

最終,我還是把VGA散熱風扇拔掉了,改加裝兩個側風扇排出
所以,這才是我的X1-G完全體配置,順便加裝個3M濾網對付我家恐怖的灰塵


其他表現方面
X1-G標配的3個12CM NANO TEK FAN風扇相當的安靜
即使把我原有的Enermax火蝠跟白蝠都降轉速到跟它一樣1200轉
NANO TEK FAN還是比較安靜
對於睡覺不關機的我也是一大加分
另外,對岸的開箱文中有提到,
X1-G下置電源是懸空無支撐設計,只靠背面四顆螺絲鎖在機殼上
我個人使用的只是550W的PSU,體積重量都不算大,是覺得無所謂
如果有需要用到千瓦大炮的人,這點也許可以評估一下

總體來說
X1-G拆裝電腦零組件有點麻煩,幾乎沒有快拆等方便的設計
這些在我買之前就知道
但他的用料、做工精密度等工藝能力絕對是機殼界的箇中翹楚
機殼本體的各組件,尤其是我在裝上側板跟上蓋的時候
只能用"舒服"來形容
精準的公差,組裝起來緊密配合得相當好,
幾乎不會有一般機殼需要"喬"一下才能裝進去的情況
整體質感的優異表現,讓我可以忽略一些不便民的設計
以上就是我忙了一個禮拜腰痠背痛的心得
謝謝收看XD









2015-09-13 16:43 發佈

ForsakenH wrote:
1.源起 :原本的...(恕刪)


恭喜大大如願以償入手夢想的機殼啦,此細看您的照片,不難看出日本機殼在細節上處理與設計真的很棒,台灣廠商真的要好好效法一下,再多提升一點,只可惜日本機殼缺點就是價格讓人望之卻步,不過機殼不會壞,這次大大狠心花下去,除非心癢癢或是有其他需要,我想應該可以用個10年以上了

Retrain wrote:
恭喜大大如願以償入...(恕刪)


台灣聯力的也不輸他啊有何好仿效的..lol 是怕一般民眾花不花得下去那筆錢而已;敢花錢還怕廠商用料會不好? 如果只是每次買個1000內機殼是鬼仿得起來成本就是那麼低有個屁用.

論設計這日本"精品"機殼有何特別之處我實在看不出來. 他只讓我覺得用料很實在而已在台灣也是有廠商奏這路線絕對不輸日本機殼這部是以前的日本車床鍛造那些鑄鐵前先在山裡放個幾年等那應力消失剛性好機器耐用, 機殼而已也沒什麼技術可言. 設計也無過人之處不需要神話它.

kun429 wrote:
台灣聯力的也不輸他...(恕刪)


實際上不是用料方面的問題阿,台灣機殼用料都不錯阿,銀欣的TJ11、TT的太極、酷媽的ATCS 840都用過,用料跟質感都很棒,只是說細節的設計上感覺得出來還是有些差距,可以看出日本機殼有些台灣廠商沒有的巧思在裡面,也許不見得都是一定都有實際的用處,像版主說的VGA導熱扇效果就沒出來,但我想視覺上真的是不錯,可能對我而言視覺的影響佔了不少的分數,當然也不是要台灣廠商一昧的參考,不過可以把處理事情的態度學起來,日台的生活水平、料工費本來就不一樣,價格高也是正常,但總是希望台灣的產業可以越做越好囉,像台灣銀欣我很支持的說,相關配件我真的買超多的,也有寫信把訊息反饋給他們,也是希望台灣加油,另外我覺得可以買到想要的機殼也是種夢想的實現,主要重點還是要恭喜版主心願可以實現啦

kun429 wrote:
論設計這日本"精品"機殼有何特別之處我實在看不出來...(恕刪)


我也看不出來
現在看到硬碟架+支撐條無法移除的 實在是沒吸引力
且他硬碟屁股居然是朝機殼末端 對整線來說真不友善

現在機殼設計已經很進步了 但值得學習的機殼廠商絕對不會是日本廠商
looks wrote:
我也看不出來
現在看到硬碟架+支撐條無法移除的 實在是沒吸引力
且他硬碟屁股居然是朝機殼末端 對整線來說真不友善
現在機殼設計已經很進步了 但值得學習的機殼廠商絕對不會是日本廠商


這款機殼是四五前的型號,改款只新增USB3.0前I/O
也許當時不流行硬碟架轉向?
我會挑上這款X1-G其實有很多前因後果
其中最嚴苛的限制就是尺寸
絕大部分設計先進又有質感的機殼都是大傢伙,並不適合我
X1-G整線拆裝是很麻煩,幾乎沒有快拆等方便的設計
這些在我買之前就知道
但他的用料、做工精密度等工藝能力絕對是值得學習的
機殼本體的各組件,尤其是我在裝上側板跟上蓋的時候
只能用"舒服"來形容
精準的公差,組裝起來緊密配合得相當好,
幾乎不會有一般機殼需要"喬"一下才能裝進去的情況
整體質感的優異表現,讓我可以忽略那些不便民的設計
就像我不會抱怨一支百萬機械錶,沒有GPS對時也沒有夜光小鬧鐘等功能一樣的意思


ForsakenH wrote:
這款機殼是四五前的型號,改款只新增USB3.0前I/O
也許當時不流行硬碟架轉向?...(恕刪)


四五年前 難怪... 現在真的都流行側向的硬碟架
然後也許是主流趨勢是1 SSD 1HDD 沒像以前裝那麼多HDD
硬碟架設計很多廠商都是採能完全拆個精光的設計
looks wrote:
我也看不出來現在看…
且他硬碟屁股居然是朝機殼末端 對整線來說真不友善(恕刪)
我覺的側向硬碟更麻煩 要裝顆硬碟還要拆左右兩塊側板
如果只要拆一面 硬碟屁股朝左側板 還有空間足不足容納線材線頭的問題
而右側板通常還要壓住主機板電源線整線 拆開整個又突出 關上又要重壓重整

而且現在SATA線材 已經比ATA要好整很多了 硬碟正插整線問題很小

現在反而想找這種正面硬碟滑軌滑進去固定 拆左側板裝線即可的機殻
                              彈幕濃!

skiiks wrote:
我覺的側向硬碟更麻...(恕刪)


你真的想多了 這咖更換更麻煩

skiiks wrote:
我覺的側向硬碟更麻...(恕刪)


你想太多+1....通常側板蓋不上去都不會是硬碟的關係...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