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警告】
內文包含大量圖片,開啟請謹慎。
部分圖片具有裸露、性暗示之內容,請讀者自行斟酌。

【更新紀錄】
2010/11/6 本文將隨更多測試完成後逐漸增加內文,測試期間,歡迎在數據放出前提出指教。
2010/11/6 針對雙平台不同CPU落差過大做出解釋與附註文章。
2010/11/6 每次更新將追加推文。
2010/11/6 測試項目歡迎各位提出測試內容意見改良,目前修改部分圖片測試內容。
2010/11/6 放出第一部分網站評析(NV)。
2010/11/6 考慮將每一部分切開獨立發文。請提供意見。
2010/11/6 新增加測試項目。
2010/11/6 本測試公告終止,於三天後抹除其內容。

【序】
如果有關心DX11世代顯示卡大戰的人都知道:HD6000系家族是多麼受人期待的天之驕子。繼承了HD5000系列的血統,加上其前輩早在NV半年以前先發的氣勢,導致NV正式進入DX11門檻後苦戰重重─雖然事實上NV的DX11做得遠比AMD/ATi好上不少,但是在網路上"C/P"、"C/W"至上的衡量標準,以及「DX11並不重要啦~」、「反正測試這種東西就是最劣化啊~」這類的邏輯下,自然賣相就差了上一截,佔不到甚麼便宜了。
嚴格而言,HD6870/6850是繼承了原本HD5770/5750位階的顯示卡;但因為商業因素考量─NV的GTX460切入點區間毫無防守,故最後提高了一階型號,改以68系列命名並對外販售,HD5770/5750則繼續維持原狀,在其區間帶降價應戰,藉此夾殺NV,創造勝場;只不過,在那個宣布規格的時間點上,大家都對這顆新晶片,Barts,有著極高的期待,所以當第一批流出數據於網路上出沒後,不少人非常樂觀的認為,HD6870/6850可以完全征服GTX480/470,而HD6900系列則可以徹底在限制條件下達到完全超前,並且摧毀NV王朝……。 結果極端出人意料的,HD6870的對手是GTX460,跳過了整整三階:GTX480/470/465,直接掉到460身上。

雖然很難接受,但是一定要試試看才行!人生就是奮鬥的過程!((<ゝω・)綺羅星!★意義不明)於是,這篇主要著墨於幾個要點的文章就出現了:
1.HD6870真的能夠如當初網路上謠傳數據一般英明神武,僅僅只落差不到10%以內的幅度在GTX480之後?(10%的性能差通常超頻只需要在5%就可以彌補。那麼近乎可以宣稱等同性能)
2.我需要丟掉GTX480去選購HD6870嗎?(這問題在英文網路問答中頗常出現的......)
3.ATi/AMD的畫面真的鮮豔動人到遠遠超過NV的白開水畫面
4.ATi/AMD在播放應用上,擁有超低的CPU使用率,播放BD解碼、DVD升頻後天下無敵嗎?
當然,上面的說法看起來確實有點聳動,但是秉持著留言終結要用C4的心態,就姑且讓我一用,來個華麗的爆破吧(微笑)。

【測試條件】
1.控制用詞:
命名方面,下文中為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誤會以及方便閱讀,詞彙將適度縮寫:
-nVidia將稱為NV
-ATi/AMD將稱為AMD
-Geforce與Radeon品牌名將省略,只留下數字與其前面英文代碼
-專有技術名稱將寫出英文後附註中文翻譯全銜
2.操作平台:
基於單純觀察GPU性能,平台差異性本身並不需要額外在意─亦即,不論用什麼樣的CPU,在一定可接受控制範圍之內,GPU的表現差距只要不超過10%可列為同級距卡;低於5%即可以視同測試誤差,故不採用同平台更換顯示卡測試,而採用雙不同平台皆全新安裝法來純測試GPU效能是可行而且允許的。
然在本文中,兩平台差距甚大且都有超頻,故未求讀者感到測試公正,將酌量收入其他人測試不同環境之分數以提供校正參考。
平台1:
-CPU:Intel XEON E5620@1.2500V QPI=188 (C1E On+SpeedStap On)
-MB:Asus P6X58D-Premium
-RAM:金士頓DDR3-1333 4GB*3 @1500 1.55V
-GPU:nVidia Geforce GTX480 OC @760/1520/1000 (全速電壓0.965V)
-HDD:Intel X25-M G2 80GB+WD 1000FAEX on ICH-10R AHCI
-光碟機:Lite-On 4X BD-ROM (Early Type)
-音效卡:Asus XONAR HDAV1.3a Deluxe
-PSU:Zippy HU2-6600W 660W 80+銅
-OS:Windows 7 Ultimate
-Monitor:Asus VW266H
平台2:
-CPU:Intel Core i5 650 @1.3000V QPI=144 (C1E On+SpeedStap On)
-MB:Asus P7H57-V EVO
-RAM:OCZ DDR3-1600 2GB*2 @1440 1.55V
-GPU:AMD Radeon HD6870 OC @970/1120
-HDD:WD RaptorX 150GB(迅猛龍)+WD 1000EARS on PCM AHCI
-光碟機:Lite-On 4X BD-ROM (New Design Type)
-音效卡:Onkyo PCI-90SE
-PSU:Cooler Master Silent PRO Gold 600W 80+金
-OS:Windows 7 Enterprise
-Monitor:Asus VW266H

此外,針對顯示卡超頻一題,因本議題主要針對核心玩家向,加上許多產品出廠及採用超頻預設值,故索性加以自我調整;兩卡皆有進行散熱改裝,詳細原因文中將會交代。此外,除GTX480並沒有超到頂點外,HD6870則盡量趨近熱爆走前的硬體效能極限,看看是否能夠透過超頻手段,來滿足大眾「低階挑高階,買到是賺到」的結論。

【測試項目】
0. 周邊價值評估
《宗旨》
從下載、安裝、升級到解除安裝驅動,到軟體支援陣容、支援項目與功能性檢測等解析。本文中畫面測試皆通過IE6/7/8/9beta、Opera、FireFox、Chrome測試,但貼圖考量容量問題僅只以Oprea為代表。

〈Website of NV: www.nvidia.com〉
各瀏覽器開啟後並沒有明顯的無法使用之畫面功能,如沒有安裝Adobe Flash則會自動跳轉至精簡版頁框,並詢問是否要安裝程式。除Opera在國家地區欄位上有錯排之問題,扣除部分瀏覽器無法使用自動驅動搜尋,其餘功能性上缺陷並不存在。
進入NV網站後,若無預設值,則會看見以下畫面: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最新消息與最快更新為USA/Canada,台灣區更新略為緩慢。點選想要的地區後(文中示範選取USA),則會跳轉進入主畫面。主畫面介面中,可以看見NV歸納出的幾個項目─像是Enjoy(享受)、Create(創造)、Explore(探索)、Shop(購買),一共四類,底下則有目前最新消息更新,可提供消費者或者研究人員快速跳轉的超連結;四大主題分別代表一般消費者的廣適性應用、美編設計人的創作應用、科學運算的通運運算應用、以及如何購買與折扣方案。選單樹採用抽屜收納式,依循滑鼠指標可自由開啟。

如果你想要下載驅動,你應該選用左上角的按鈕: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選取後則會自動跳轉,進入下載頁面。此頁面中,如果你已經知道你的顯示卡型號則可自由選取上述表單,按下搜尋後跳入下載頁面;如果不知道,NV亦提供自動搜尋,可以偵測系統設定值,並且選用最恰當配置。實際使用時,自動搜尋僅只支援Internet Explorer、Firefox和Netscape,其餘瀏覽器不支援,請額外注意;自動偵測準確度算高,然而在過於老舊的平台(如超過10年以上的RIVA TNT、超過5年並且成為黑歷史的Geforce FX等等),則會發生找不到或者錯亂的悲劇,建議過老的機器不要使用自動更新。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下載頁面中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其資訊包括:這次更新更新了什麼、更新支援範圍、更新說明PDF檔案以及最新版本的NV驅動使用者介面使用手冊。在這裡可以輕易的查詢並且評估你是否要升級;當然,突然發現看不懂英文的話,按一下右上角的國家轉換就可以立即跑到你想要的國家語言區域內了。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如果你是最新驅動的更新熱愛者,你可以前往位於首頁左上下載選項中的「Beta & Archived Driver(測試驅動儲存區)」挖寶。測試驅動使用上會有一定風險,故對於一般使用者,並不推薦為主要更新手段。而且NV本身提供的Beta驅動多半都是成熟但尚未取得WHQL測試的驅動,如果想更進一步挑戰自己Debug能力,不妨多爬爬國外論壇,會有很多小道消息流傳版本可供選擇。點選後跳轉進入頁面: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進入頁面後,則如同一般下載一樣,可以自由選擇你要的設定並搜尋,下方會在搜尋後給出適當的連結。點選後一樣會跳入下載的頁面,與正式驅動提供同等級的頁面服務。

(其餘未完待續)

在螢幕維持「風景模式」其餘皆為預設下,兩方顯示卡均不更動色彩定義。
1.圖像測試:
取用5張高解析度風景攝影圖片、2張含人像M01車款介紹圖、4張源自Komica之寬壁紙ACG圖片、兩張掃描紙圖印刷品修正後圖片以Windows圖片檢視器與XnView開啟並儲存快照,同時搭配Canon PowerShot G9攝影。
測試圖像如下:
高解析攝影圖片: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Mobile01車款攝影含模特兒圖(感謝M01開放下載):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K島圖: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掃描紙圖印刷品修正後圖片: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刀鋒對決!】AMD Radeon HD6870 OC V.S. nVidia Geforce GTX480 LoVo OC

2.影音測試:
取用4片不同類型之BD光碟,4片畫面色調屬性不同之DVD,以ArcSoft TotalMedia Theatre開啟;BD不調整任何畫面,而DVD則皆開啟升頻進行顏色比較。文中將採用Fraps進行快照、Canon PowerShot G9攝影,並搭配工作管理員紀錄播放10分鐘固定劇情間之CPU使用率。
另取用1片壓縮極度失真之DVD與同片商修正後之版本做為升頻比較。
採用影片如下:
-BD 鋼鐵人2
-BD 地球脈動 EP10-11
-BD Mobile Suit Gundam UC
-BD 宮崎駿─久石讓in武道館
-DVD 機動警察The Movie 1
-DVD 機動警察The Movie 2
-DVD Ghost in the Shell (1995, Movie)
-DVD Ghost in the Shell: Innocence
-DVD 千年女優(原始版)
-DVD 千年女優(修正版)
此外,取用影片檔案三部,使用終極解碼全自動選定模式進行純畫面比對,以提供其他參考項目。圖片擷取方式同前。
-重裝任務
-Mobile Suit Gundam F-91
-雷頓大冒險:永遠的歌姬

3.GPU效能測試:
(設計中,歡迎提出指教)
本測試將盡量迴避鎖定使用PhysX的綁標遊戲測試,因關閉後即等同變相削減該卡賣點,故除非必要,否則PhysX部分如需關閉與開啟,則會追加畫面測試。
另外,本測試並不希望提出大量超過60張以上甚至破百張的超高張數測試來進行遊戲評斷;主要考量於大部分使用者根本無法分辨超過百張以上的畫面優劣與否,故僅只取用部分加以列入參考範圍內。
DX10:
將測試於1920*1200環境下,開啟AA,搭配遊戲內部自動設定AF參數進行測試。由於受測者並非全體皆可調整AF,使用驅動固定AF本身是否有效留有爭議,顧全部AF與AA皆以遊戲內部設定為基準。
-Crysis
-Crysis Warhead
-Call of Juarez
-3D Mark Vantage
-Bio-Hazard 5
-魔物獵人 絆
-FFXIV
-The Last Remnant
-Supreme Commander (僅供參考,CPU權分過高)
-Supreme Commander 2 (僅供參考,CPU權分過高)
DX11
同上測試基準。
-Lost Planet 2
-Metro 2033
-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Aliens VS Predator
-Heaven Benchmark 2.1

4.測試中插曲紀錄:
實際執行程式時發現且無法即時記錄的系統異常問題集結。主要集中於相容性、畫面正確性、系統穩定性上進行敘述。由於大部分的問題發生瞬間都無法成功截圖、照相,本項目僅供參考。
2010-11-06 6:4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刀鋒對決

AstrayAA wrote:
【備註】本文將隨更多...(恕刪)

頭香~
等待你的成績了
不過我站在NV陣營的.....

AstrayAA wrote:
【備註】本文將隨更多...(恕刪)


我也很期待大大的測試

可是兩張VGA在不同的平台測試難免會有誤差吧??

8K的卡要八掉18K

csh791204 wrote:
我也很期待大大的測試...(恕刪)

同意+1
平台不同
可信度也不同了
AstrayAA wrote:
平台1:
-CPU:Intel XEON E5620@1.2500V QPI=188 (C1E On+SpeedStap On)
-MB:Asus P6X58D-Premium
-RAM:金士頓DDR3-1333 4GB*3 @1500 1.55V
-GPU:nVidia Geforce GTX480 OC @760/1520/1000 (全速電壓0.965V)
-HDD:Intel X25-M G2 80GB+WD 1000FAEX on ICH-10R AHCI
-光碟機:Lite-On 4X BD-ROM (Early Type)
-音效卡:Asus XONAR HDAV1.3a Deluxe
-PSU:Zippy HU2-6600W 660W 80+銅
-OS:Windows 7 Ultimate
-Monitor:Asus VW266H
平台2:
-CPU:Intel Core i5 650 @1.3000V QPI=144 (C1E On+SpeedStap On)
-MB:Asus P7H57-V EVO
-RAM:OCZ DDR3-1600 2GB*2 @1440 1.55V
-GPU:AMD Radeon HD6870 OC @970/1120
-HDD:WD RaptorX 150GB(迅猛龍)+WD 1000EARS on PCM AHCI
-光碟機:Lite-On 4X BD-ROM (New Design Type)
-音效卡:Onkyo PCI-90SE
-PSU:Cooler Master Silent PRO Gold 600W 80+金
-OS:Windows 7 Enterprise
-Monitor:Asus VW266H



既然要測顯示卡....為何不要用同一平台來測雙卡....這樣也比較沒有爭議...

那就算一定要用雙平台來測....至少平台CPU等級也不要差太多...

一台 LGA 1366 Xeon E5620 L3 12M 四核心 4C8T 配上 X58 + SSD
記憶體 DDR3-1333 4GB*3 @1500 三通道...

一台 LGA 1156 i5-650 L3 4M 雙核心 2C4T 配上 P55/H57 + WD RaptorX
記憶體 DDR3-1600 2GB*2 @1440 雙通道....

而且Windows 7 的版本也不一樣....

嗯......測出來的數據還是看看就好....

6870那組未免也差太多了吧.....
要麻最少拿實體四核來比 最少也要760以上等級
一個2C4T 一個4C8T 看也知道這測試絕不只差10%
還有要不要把480那組的SSD給拿掉阿

Kamitsuki wrote:
而且Windows 7 的版本也不一樣....

那你要不要說說看這兩個 Windows 7 版本差異在哪?

Adoker wrote:
那你要不要說說看這兩...(恕刪)


好~我說....
名稱....授權.....這樣滿意嗎?
這配備等差太大了...


怎麼看都不會有只差10%


不如把兩張卡配的配備換過來 會比較實際一點...


但我相信 6870還是被480巴假的
不然真的只差10%的話 我看480真的可以拿去丟掉了...NV也可以把480停產了
Kamitsuki wrote:
好~我說....名稱...(恕刪)

除了名稱跟授權方式外,還有什麼差異? 還是你要說名稱跟授權方式會對測試有影響?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