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esfee wrote:考慮到他們平均收入 ...(恕刪) 你這就有點抬槓了國外CP值高,代表著台灣CP值也高??不是吧,原因你自己也說了所以沒辦法全部套用,用5870 CP值高?這個真的是比較牽強了,話說5870還沒專屬的驅動吧,跟上次4890一樣阿,先賣一半,另外一半慢慢給你
總統先生 wrote:你這就有點抬槓了國外...(恕刪) 我第一篇回文就說了 ati不重視台灣市場 我所謂的c/p 是指全球市場而不是單指台灣拿5870來說好了官方定價399換算台幣大約12000-12500之間反觀台灣賣多少? 賣14000-15000區間在台灣也許沒很高的C/P但是想想全球市場呢? 5870C/P值不高? 因該是很高........爛的不是ati定價 而是中間經銷商噱了多少錢
也許3D卡也未必只著眼在3D遊戲這件事情上.以個人外行人的觀點R670以來,ATI是不斷擴充5D的shader數,以量取勝,但輕忽shader利用率,這種做法並不可取,這跟P4企圖挑戰5Ghz一樣的冒險.畢竟半導體製程再怎麼厲害也不會小於1顆氫原子的直徑吧.另一方面,需要高度驅動程式優化的GPU也代表著硬體適應軟體的彈性不足,在優化過的新軟體可能強如猛虎,但遇差勁的軟體或未優化舊版的軟體面前可能表現得十分抱歉,這樣的結果並不叫人滿意.而nVidia也沒高明多少,不過至少嘗試MIMD的GPU架構和讓GPU執行C++程式碼,個人覺得這是了不起的進展,它讓GPU的彈性更高,更像CPU的輔助處理器,在玩遊戲之餘,能做一些娛樂之外的事.若有一天壓縮,影像轉檔,音訊編輯,網路路由封包過濾,密碼加密和解碼,這些重複無趣又耗時的工作能通通丟給GPU作,讓CPU的時間能解放出來,響應使用的召喚,將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對老闆而言,一個能讓事情做得更快更好Chip的,不論它是CPU還是GPU,應該都會樂意被使用.起碼老闆對生財工具的消費力平均起來應該是超越3D遊戲玩家吧.GT300的3D遊戲的快慢是一回事,能做多少用途又是更大的事.
umts wrote:也許3D卡也未必只著...(恕刪) 跟你想的相反,基本上ATI自從R600後採用的VLIW指令結構是為了解決逐漸恐龍化的晶片發展而出現的詳細可以参閱這份文章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126695_676964_TA_6b966a44.HTM
eclair_lave wrote:跟你想的相反,基本上...(恕刪) 並沒有相反,VLIW指令本來就很仰賴靜態編譯器,對於未優化的軟體向來都執行的很抱歉,這點 Intel 的 Itanium 和 Transmeta 的 Crusoe 已經提醒我們很多次了.其次,VLIW指令的GPU需要驅動程式去分析找出可平行處理的資料,這代表CPU還要介入處理,結果只是把Loading轉嫁到CPU身上而已 .shader利用率低下又該如何解套呢?其實對這些恐龍化的GPU晶片最大的羞辱是當不玩遊戲時, CPU的忙的半死,空有CPU數倍計算能力的耗電大戶GPU只能晾在旁邊傻笑,對於如此無力的狀況,省下幾百萬個電晶體又有什麼意義呢?
enm wrote:借個表來玩.從 AT...(恕刪) 大大說的好...可惜就算n卡跳水我的power也養不起(350W)中低階市場 省電實在很重要400W以下用戶不換power只能升級5700系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