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ooke wrote:這些黃牛不少是店家,總之我是為了要挖礦的話買貴了就慢慢挖回來,如果是拿來娛樂的話那建議真的是個時機就是不要買
現在應該是黃牛賺的比(恕刪)
Bazooke wrote:
很多人組機賣卡,直接把黃牛價轉嫁給礦工散戶
直接省電剩挖礦時間,2萬賣4萬
一張3060挖礦算你每天200,你要挖200多天才回本
中間你還要祈禱你的卡跟幣沒大跌
而黃牛賣給散戶早就回本順便賺到你的半年挖礦錢
等於你這些時間都在幫黃牛挖礦賺錢不是在幫自己賺錢
只有傻子才慢慢休閒挖,休閒挖是除非你去年底買到原價
基本上我挖礦 不是很喜歡一堆人進來挖 對我沒好處嘛 加大分母而已
不過看到你寫 一張3060挖礦算你每天200,你要挖200多天才回本
我只有一個疑問
你買金融股股票殖利率 5% 要20年才回本
你錢存銀行利率 1% 要100年才回本 (估計通縮就把購買力吃光光了)
你為什麼還要把錢存銀行 或去買股票呢
jack老大 wrote:
基本上我挖礦 不是很(恕刪)
那去年3月你買進台股了嗎? 看看現在台積電
你這講法不就大家都來買房買股票也不用工作就有錢賺一樣說法,那錢要從哪來?
那你應該教大家都來挖,農夫也不用耕田,其他人不用去上班,都來挖
全部資金都灌到幣市去挖去買幣就好了
未來人類靠"挖幣"可以活下去
我只能說市場機制本來就有平衡
就好比說有人有錢就有人窮人
還是你要說人人都可以是有錢人?
這麼看好,你怎麼不玩大一點,直接買下整個工廠專門就挖礦
財富自由就靠這波了
不然你應該去投資版發表你們的高見
台股這波疫情,很多人不看好,不就正好把資金轉移到幣市?
你們的言論也只不過是建立在"得利"喊的,如果"虧損"時高見就通通消失了
還是說你早在2009年幣特幣誕生就預知這些幣會漲翻?
那你可以說未來2025年這些幣會到哪個點?
不就標準的事前猜不到事後馬後炮
Bazooke wrote:
這麼看好,你怎麼不玩大一點,直接買下整個工廠專門就挖礦
財富自由就靠這波了
你應該去投資版發表你們的高見
有風險。在你願意接受的風險內作。
投資版都知道這種事。
--
而且一般人挖礦,牽涉到用電的安全問題。
基本上同一個牆上插座,不要用到超過 1,000w,
整間屋的配電系統,一般人也不清楚哪幾個插座是用同一個迴路。
原則上不主動推廣,這個反而是主要考量。
省得到時候有人自己亂搞,房子燒掉了莫明奇妙恨到你頭上。
總額上,一般有在裏面生活與用電的住家 (apartment) ,
大約撐不過在平常生活用電外,又增加 3080 x 10 張~20 張,總量有限。
要再往上作大,還要另外去租房子或工廠空間。
要找地點、要簽約、要先付個半年租金 (含押金)....
還要考慮火災、防盜、保險、遠端操作...
通常不會想弄到這麼複雜。
某種程度上,搞到這麼多工序也不太算被動收入了。
(要維護,不是當包租公收租就好)。
Bazooke wrote:
你這講法不就大家都來買房買股票也不用工作就有錢賺一樣說法,那錢要從哪來?
那你應該教大家都來挖,農夫也不用耕田,其他人不用去上班,都來挖
全部資金都灌到幣市去挖去買幣就好了
未來人類靠"挖幣"可以活下去
這種論法,30 年前的台股泡沫時代就出來了。
當時主要是拿衛生紙等工業品舉例,
因為那時候就已經沒什麼人種田了 (金額比率上)。
你可以看看一下金融業
「全世界」全部的人與資產,都跑去作金融服務業當然不行,
不過也不能說它沒有貢獻或產出。
在台灣挖虛擬幣,基本上是一種金融服務業,而且是外銷。
---
* 單一國家重度依賴金融服務業的例子,倒是有。
例如那些 paper company 所在的小型免稅天堂島國。
或者講高級一點,瑞士、盧森堡在這邊作得也有聲有色。
jack老大 wrote:
我是 3/14 開始挖的 顯卡陸續買到前幾天 最近買的 RTX 3080 花了 68000元
誰在給你馬後炮
花了40萬 挖了兩個月 回本了 17萬
你要是覺得這樣的獲利很差 哪你就路過 走過 也錯過就好
反正我說了 拉人進來挖 對我沒好處 只是加大了分母
作金融業的話,雖然知道有價格變化的風險
但如果算出來預期 6~8 個月就可以回本 (如果買價較高,可能是一年左右);
加上預期的歷史價格下跌,就算狀況變壞,也可以在 15 個月內回本的話。
在不計入非貨幣因素考量的情形下,
很難說服自己應該一直選擇不投入。
這與自己平時職業上的判斷標準不合。會一直去想去重複檢討這件事。
反正最大風險也就這樣了。最壞情況也還會留下一些自己可以拿來用的殘值。
0.7 ~ 1.5 年以內回本 (市場機制-based 標準 Scenario),
最多再給你一個 70% 的修正數到 2 年回本 (現實 Scenario)。
就算完全失敗 (虛擬幣價值明天就跌到零),
最少也留下原資產投入成本 40%~50% 的自用殘值。
不投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