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顯示卡為什麼不外接?

pzip wrote:
現在技術 外接到主機外長度範圍 絕對是很簡單啦
只是做出來東西 有沒有市場 /價錢


嗯~極為認同!
我也認為外接顯卡的技術不會太難,
雖然
樓上有大大說
uyfduyjhy wrote:
簡單來說就是外接介面的頻寬還不夠....


我覺得這要克服絕不是困難,
長度我也覺得不是限制,如過照樓上幾位大大說的線材會造成訊號衰減問題
如果短短的30公分~50公分的距離,訊號的衰減有那麼嚴重?
或者用更好的線材(例:光纖)或許就可以解決這問題?
(這些我不懂,單純只是推測,請教懂的大大)

重點還是這位大大說的:
uyfduyjhy wrote:
要外接電源的卡都是屬於中高階以上,本身價位都已不斐


所以還是在市場問題!
假使今天你買了一張 7 張小朋友的外接卡(約是 5k 顯卡 再加散熱系統 + 傳輸晶片線材等的合理價錢)
半年後就跳水了~你會不會再換?

簡單說就是目前沒有這個市場,你就算發明了,市場不接受賣不好就收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平板(觸控)電腦....由於 ipad 炒熱了~所以去年底今年初開始好像很流行
可是5~6 年前,這產品早在微軟的 Windows XP Tablet 2005 的成熟
(因為 2002 年起的大力推廣而)有過短暫的熱潮...

所以說,大大說的外接顯卡的產品並不是沒有(現階段的確有),
也或許要等下一個劃時代的『外接顯卡』商品才會真正被注意且變主流吧!!
不要再罵他了,他也是想要便利大眾所以才提出這個構想的!

我喜歡他的構想,只是賺錢的公司不會這麼好的馬上讓你這麼方便,還自己插內建RAM。



有市場就會有人去開發
之後就看這市場大小跟規模

有人提到外接顯卡比較貴或者傳輸比較慢
其實說來
貴是因為量小,傳輸慢是因為沒有人特意優先發展外接技術
台灣很多人喜歡自組電腦沒錯,可能很多人喜歡追求最新的
很多人都想要有最新的零組件來玩,但是更多人電腦是一用就會用兩三年
對於後者,會需要動到顯卡可能是三年後的事
與其買一塊外接式放三年倒不如插在電腦裡放三年

台灣會自組電腦並且一直換新零件的人口有多少?
而國外更是不用講,他們買電腦不比台灣方便,所以更不流行自組電腦換零件
到最後
外接式顯卡自然無法變成主流
既然不是主流,廠商就不會大量生產,相對成本就高而售價更是高昂
也因為是小眾,晶片廠自然不會針對外接顯卡去開發流量技術
最後造成外接顯卡貴又慢的情形
gregliao wrote:
假使今天你買了一張 7 張小朋友的外接卡(約是 5k 顯卡 再加散熱系統 + 傳輸晶片線材等的合理價錢)
半年後就跳水了~你會不會再換?(恕刪)


現階段架構的高階外接顯卡, 額外的費用絕對不只兩千 XD
要做外接顯卡

勢必在顯卡外部還要做另一種整體包附性的外殼

另外散熱也要重新設計

一樣的規格可能會比一般獨顯貴上許多

然後還要多一個電源接頭 主機 螢幕 音響 外接顯卡?? 對許多人來講太麻煩

客群太小 廠商相對不會花太多金錢與心力研發


另外顯卡要能自己插RAM
(我個人也希望能這樣)

不過換個方面想

要能插RAM勢必體積要大上許多

而外接的RAM又要考量散熱問題(無法與顯示晶片共用散熱)

體積又會更大

到頭一個外接顯卡的體積可能會跟一台準系統小主機一樣大

樓主要嗎?
外接顯卡?
我就有買一張..我覺得方便在於安裝,但是裝好以後就是噩夢的開始..
因為memory不太夠,只要拉到第二螢幕的東西很容易lag..

言歸正傳,很多idea其實都很棒,但是未來能量產改變大家生活的技術卻屈指可數
很多可能不是這個領域的人都會說"未來有無線種可能" "現在的XXX在以前還不是被視為不可能的東西"
但是從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到現在他成熟,這中間有多少近似的選項,最後只有其中一兩個會勝出,那這些夭折的選項呢?有人去談過他嗎? (這些夭折的東西從頭到尾都沒真正量產實現過的東西啊)

舉例來說,飛行器在之前有多少種可能? 除了現在看到的飛機以外,據我所知至少就還有飛船這個選項
而飛船的載客能力是遠高於飛機的,WW II的時候美軍還曾經有個idea想用飛船來做空中的航空母艦
請問飛船到了21世紀的現在,他流行起來了嗎?
他流行不起來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興登堡事件..(離題了)
那如果我回到過去問了一個19世紀末的人,對他說: "未來有無限可能,你怎麼知道飛船能不能大眾化?"
這種事情就像是倒果為因

所以,我個人看待這些新的idea,不管目前技術能力OK不OK
我都是當作一個新的新聞看待,之後能不能流行,是歷史來評斷的,還沒有發生前,去爭執其實沒太大的意義
而且,大家都是活在時代的洪流中,一個人就具有改變這個洪流趨勢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folding@home 簽名檔, 請多指教 http://folding.extremeoverclocking.com/sigs/sigimage.php
顯示卡要發展成全外接

個人認為還需要一大段時間

並不是說沒有人想發展外接

在目前電腦的架構

還是以CPU為核心

所有元件都得和CPU做溝通

目前內接顯卡在目前INTEL P55架構中

是以16條線16GB的匯流排直接和CPU做連接

然後除了顯示卡和記憶體外

其餘的東西都是經由南橋晶片所控制

然後再由南僑晶片和CPU溝通

然而南橋晶片的頻寬有限

有的甚至只有2GB/s的速度在和CPU在做溝通

所以為何目前還尚未有較高階的外接顯示卡的原因在此

要發展成顯示卡能夠外接

勢必要有個外接端子擁有大頻寬能夠直接與CPU做溝通連結

所以還是得有主機板、CPU的配合更改才可行



站上應該有很多是系統廠的工程師或是品牌廠的PM吧,
小弟現在只是一個讀書人 ORz...
才學不精,但可以提供一些思考方向給版大。

在電路設計時,PCIE現在最麻煩的還是訊號品質問題,
整個PCIE bus的layout方式跟長度,對訊號品質影養都很大,
原因是PCIE是高速訊號,對於這些規範要求的會比較嚴格。

如果外接顯卡,等於是把PCIE橫跨從主板到顯示卡板,
會有同時存在兩個變數,
如果我買A牌主機板,配上甲牌顯示卡版,
可今天我換了變成B牌主機板,一樣配上甲牌顯示卡,
那整個layout長度與imdepence都跑掉,
相對的,我繼續用A主機板,可是顯卡換成乙牌,
也會發生一樣問題。

那大家會問啊,可是現在Desktop的顯卡不也算是另一種程度的外接?
不也一樣是兩張PCB藉由connector連接嘛?
是的,妳可以看成這就是科技廠們正在完成板主所提出期望的其中一步,
但可以說,接下來面對的,如果要真如同板主所說,要"拉出機殼之外"的外接,
那.....整個connector的選擇?還有是否要制定一個統一的規範?
或是為了完成外接需求而對connector的要求度導致成本提高?
就是現在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技術層面而言的結論是,可以做到,但是的確有難度。

而抑制板主這個想法的另一個原因,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市場還不夠大",
想追求效能的,就是把最好的給他拼進去殼子裡,
有攜帶性需求的,就買NB,
至於前面有版友提到的,外面NB用一用,回家插上並切換成外接顯卡,
這樣不是很兩全其美? 是的,很兩全其美,
但很現實,需求不夠大,我不是說沒有需求,但要花這筆錢克服我上述的問題,似乎不合經濟效益,
所以其實科技廠的確真的有想到,只是很難做下去。

板主有這個idea很好啊,我也可以告訴板主,
現在的顯示卡,只要是獨立,都是外接的 :)
即使妳在同一塊PCB版上,Chipset與Graphic晶片(獨顯的前提之下)
也都是分開的啊。
但是在處理同一塊PCB上,甚或是在可控制的變因下跨PCB的連接方式,
現在的系統廠已經處理的很熟稔囉。

以上一點小小的想法提供給大家。
一個idea丟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融合不同領域的意見,
是很有趣的,如果覺得很難做到,可以列舉難處,
如果可以做到,可以去進一步了解為什麼現在沒有這個商品,
如果真的發現,可做到,又有需求,趕快撿起來做,
妳就發財了 XDDDDDDDDDD
CuteLasty wrote:
現階段架構的高階外接...(恕刪)


感謝大大指正,
但是我只是假設,『如果今天有張內接顯卡 5k,同等級一模一樣的外接顯卡 7k』
你的選擇?我想除非我的機殼裡塞不下了!不然我也會買內接式....
畢竟樓上也很多大大說了:『錢多才會這樣玩』


另剛爬完整棟樓,居然還有些人砲樓主說『不想把動不動 100 度c 的玩意放在桌上』
但是都知道 『動不動 100 度c 』了!如果做成外接,哪家廠商會不做散熱機制而天真的把那溫度拉出來煎蛋還是拿來煮手?

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認為現階段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我想 20年前誰想到現在每個人是至少『人手一支』手機?
連對岸新疆等更內陸的地方,乾脆連電話線的基礎工程都省下來,直接跳升『行動電話』這個層級
再早一點,
如果你在 30 年前,跟大家說:『如果可以把家裡的電話做成隨身攜帶(不是無線電喔!)』,
我想也像這棟樓...一堆人跟你說『不可能』,『腦子有洞』...等不堪入耳的話語吧!

所以我覺得樓主算還好囉!沒有很惡言相向了...
樓上的具有高科技知識的業界前輩們...也請不要再如此酸了!

linkaungwan wrote:
所以,我個人看待這些新的idea,不管目前技術能力OK不OK
我都是當作一個新的新聞看待,之後能不能流行,是歷史來評斷的,還沒有發生前,去爭執其實沒太大的意義
而且,大家都是活在時代的洪流中,一個人就具有改變這個洪流趨勢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大大也沒說錯!大大舉了飛船的例子,我再說一個~
以大大的知識,理所當然應該會知道電腦鍵盤現今的配置是『QWERTY』
而非『abcde』這樣排列的原因囉!

當時的打字機鍵盤排列的設計並非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鍵入,而是要他們不要打太快,對吧!
而當時這樣做的方式是因為打字員打太快而超出打字機能負荷的極限...
所以才會做出『比較笨』的配置方式...並不是當時的人比較笨,才配置『QWERTY』吧!

我想表達的是:
所以任何新產品,新發明的概念還是回歸到『市場機制』會去決定...
畢竟『會留下來的新發明,是被大眾所接受的,而非最好的』
rexmob wrote:
那只是個例子,請問目前SATA3的速度是多少?和ATA時代差多少?
技術歸技術,要量產又是另一回事,不要混為一談,量大自然價格會下降.

Intel當初定義也不是純算自己創出來的,不要以為被工業用到的才算是創新,
IEEE有非常多種電路和電氣協定是還沒有被工業所用,只要改變介面定義,要多少速度都可以.
看來你非本科系的.
(主機板記憶體的介面改了幾次了呢?CPU的腳位介面改了幾次了呢?它們有沒有比GPU還快?)


我想你誤會我的意思了
IEEE 定義出的當然還有很多沒用到或是可以達到的
但例如要達到那些定義標準,在物理層本來是銅線可以達到的事
卻要金絲銀絲的 成本變高也花不起啊
我要表達的是商人跟科學家的角度不同><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