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評測] GTX275 vs. 4890

-前言-

回想去年的這個時候,筆者在Mobile01發表了第一篇評測文,一年多過去了,趁著暑假,利用一點時間(其實是很多時間),另外又寫了這篇。

由各大網站的消息指出,AMD/ATi應該會在第四季初發表下一代的顯卡,而nVidia可能稍稍落後一兩個月,趁著這段時間,剛好來給新顯卡上市前的主流顯卡來個評測。這次要拿來比較的是技嘉的GTX275跟MSI 4890。

測試平台其實在今年三月間,筆者已經全面升級成X58+i7平台。
(設備的圖請見 ,筆者的私人部落格,如果擔心衝人氣問題請勿點閱,話雖如此,但是也沒有啥內容可以衝人氣啦
只是方便不用再上傳到01了...)

人生進階了,就讓高效能的X58測試平台陪您進階新測試。 (咦?很像廣告喔?你說啥?)

-測試諸元(硬體)-

[評測] GTX275 vs. 4890
CPU資訊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記憶體資訊
[評測] GTX275 vs. 4890
主機板資訊
[評測] GTX275 vs. 4890
GTX275
(GTX275預設633/1404/1134, 買到的則是633/1404/1200)
[評測] GTX275 vs. 4890
4890
(4890預設是850/975, 買到的則是880/999)
[評測] GTX275 vs. 4890

[評測] GTX275 vs. 4890

[評測] GTX275 vs. 4890

4890為公版卡,GTX275因為沒有公版(但是看外觀,筆者懷疑根本就是技嘉拿公版的參考線路直接拿去出gerber,SMT後的成品 另外,兩張都買不到沒O.C.的版本,只好O.C.版湊合著用,反正也僅是小O.C.。

-測試諸元(軟體)-

一如往常,筆者並不喜歡僅僅找幾款測試,就來評斷一張顯卡的效能高低。所以筆者盡所能的搜集了多一點的遊戲來做測試。(真的是給自己找麻煩)
GTX275以及4890皆為目前的高端顯卡,主要測試解析度將以1920X1200為主,2560X1600則是做極限下的測試。 遊戲設定選項中能開啟AA/AF的就在遊戲中開啟,無此選項的則由nVidia及ATi控制台中調整(Override)。

以下是清單

3DMark 06 (參考用)
3DMark Vantage (X模式及P模式)

一般遊戲:
Assassin's Creed - 刺客教條
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 Assault On Dark Athena - 超世紀戰警: 突襲黑暗雅典娜
BioShock - 生化奇兵
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 - 決勝時刻4: 現代戰爭
Call Of Duty 5: World At War - 決勝時刻5: 世界戰爭
Company Of Heroes: Opposing Fronts - 英雄連隊: 火線對決
Crysis: Warhead - 末日之戰: 獵殺悍將
WARHAMMER 40K: DAWN OF WAR II - 戰槌40K: 戰爭黎明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 雷神之戰
Fallout 3 - 異塵餘生 3
Far Cry 2 - 極地戰嚎 2
F.E.A.R. 2 - 戰慄突擊 2
Left 4 Dead - 惡靈勢力
The Last Remnant - 最後的遺跡
Mass Effect - 質量效應
Unreal Tournament 3 - 浴血戰場3 (非PhysX)
World In Conflict - 衝突世界
GRID - 極速房車賽: 街頭賽車
Half Life2: Episode 2 - 半條命2: 二部曲
Demigod - 神人 (採用巴哈的中文譯名)

PhysX遊戲: (參考用,不列入比較)
Cryostasis: The Sleep of Reason - 雪域危機
Mirror's Edge - 倩影特務

DX10.1 遊戲: (nVidia有PhysX遊戲, ATi則有DX10.1, GTX275跑這些遊戲時,就以DX10為準)
Call Of Juarez: Bound In Blood - 荒野雙蛟龍: 喋血黃沙
Tom Clancy's: H.A.W.X. - 中文譯名未知 (Demo版)
S.T.A.L.K.E.R: Clear Sky - 浩劫殺陣2: 晴空染血

呼!看來不多~那麼就開始吧。

1. 3DMark 06及3DMark Vantage(關閉PPU,也就是PhysX)

[評測] GTX275 vs. 4890

大家都很熟悉的測試軟體,就不多作著墨了。直接看結果
沒有意外,無論是06或是Vantage皆是GTX275占上風。

2. Assassin's Creed - 刺客教條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劇情
[評測] GTX275 vs. 4890
劇情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所有特效設定都調到最高進入遊戲的一個記憶點後開啟Fraps紀錄。這個測試項目還是由GTX275領先,但是4890在AA開啟後的下降幅度小於GTX275,並且在開啟AA/AF及拉高解析度後,與GTX275差距拉近。

3. 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 Assault On Dark Athena - 超世紀戰警: 突襲黑暗雅典娜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帥帥的馮迪索...沒辦法,筆者超喜歡超世紀戰警(明明就不是警察)...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遊戲中並無太多選項可選;AF由控制台中開啟。 執行遊戲中的一段劇情,並由Fraps紀錄fps。
屏除2560x1600解析度下,低於30fps的結果, GTX275依然領先4890。


4. BioShock - 生化奇兵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劇情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選項如附圖所示。進入遊戲後,於第一個劇情點開啟Fraps,並記錄fps。AA/AF皆由控制台中開啟,4890在開啟AA後,仍維持一定水準,可惜GTX275開啟AA後表現不如4890。

5. 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 - 決勝時刻4: 現代戰爭
設定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2
[評測] GTX275 vs. 4890
陸地
[評測] GTX275 vs. 4890
船上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使用兩段Time Demo來測試,一段是船上,另一段則是陸上。無論開啟AA與否,GTX275表現均優於4890。

6. Call Of Duty 5: World At War - 決勝時刻5: 世界戰爭
奪旗地圖
[評測] GTX275 vs. 4890
殊死戰地圖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與CoD4相同,使用兩段Time Demo來測試。結果與CoD4相去不遠。

7. Company Of Heroes: Opposing Fronts - 英雄連隊: 火線對決

筆者還沒升級到最新的資料片,火線對決的湊合著用。
老測試了,筆者就不附圖了,開啟Direct 3D10,特效有High開High,有Extra開Extra。

[評測] GTX275 vs. 4890

內建測試工具很簡單,結果如上表。(如果有疑問,筆者可以再補圖)

8. Crysis: Warhead - 末日之戰: 獵殺悍將
設定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筆者這邊不用網路上的工具,因為跑起來太快了(有實際跑過測試的就知道),筆者認為不準確。所以筆者利用網路上發現的開發者模式(devmode),自己錄了一段約60秒的Time Demo,遊戲設定保持在Gamer。屏除2560x1600解析度下,低於30fps的結果,4890開啟AA後的表現優於GTX275。

9. WARHAMMER 40K: DAWN OF WAR II - 戰槌40K: 戰爭黎明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利用Patch 1.3.1後內建的Performance Test來測試。GTX275的表現優於4890,但是4890再次展現了開啟AA後的實力。

10.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 雷神之戰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筆者自行錄製Time Demo後,用Fraps紀錄跑Time Demo兩次的平均值。GTX275壓著4890打,雖然開啟AA的效能衰退幅度大於4890,但是分數仍然優於4890。

11. Fallout 3 - 異塵餘生 3
主要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遊戲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Fallout 3的設定皆在Launcher中,都開到最高,遊戲中開啟兩段紀錄並啟動無敵模式後用Fraps紀錄,同一段路徑約60秒的fps。
兩張在這個遊戲中平分秋色,室外的場景4890略占上風,室內的場景則由GTX275稍稍領先。

12. Far Cry 2 - 極地戰嚎 2
遊戲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FC2的測試由內建的工具執行,設定如上圖。DX9模式下,由GTX275領先,令人感興趣的是,GTX275在DX10模式下,開啟AA後的效能居然擊敗了4890。

13. F.E.A.R. 2 - 戰慄突擊 2
遊戲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一樣開啟一段紀錄點後,播放劇情模式,由Fraps紀錄fps。GTX275在極地戰嚎2剛剛獲勝的喜悅中馬上就在戰慄突擊2中就被澆熄了。開啟AA後,4890領先了GTX275。

14. Left 4 Dead - 惡靈勢力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開啟"~"模式,錄製兩段Time Demo分別在室內和室外。之後用Fraps紀錄fps。GTX275在這個測試中保持領先,令人驚訝的是,GTX275開啟AA後的幅度衰減小於4890。

15. The Last Remnant - 最後的遺跡
設定頁面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這是個筆者目前正在玩的遊戲之一,本來打算用Benchmark Tool來記錄fps,但是發現特效全開下4890,實際在遊戲戰鬥過程中跑起來特別頓(尤其是大型戰鬥),於是筆者決定捨棄Benchmark Tool,改用跑實際遊戲中的戰鬥片段(固定三回合出招模式,各跑兩次取平均值)並且用Fraps紀錄fps。得到相當有趣的結果,筆者試著幫4890除錯,換驅動等等,均無法改善實際遊戲中延遲的情況。等筆者以後有空來準備個乾淨的硬碟後僅安裝這個遊戲看看是否有改善。

16. Mass Effect - 質量效應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一樣開啟記錄點後的劇情模式,由Fraps紀錄。 此項測試由GTX275領先。

17. Unreal Tournament 3 - 浴血戰場3 (非PhysX)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老測試了,跑內建的HeatRay Time Demo, 經典UT引擎,跑個意思意思。

18. World In Conflict - 衝突世界
設定頁面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使用內建的Benchmark Tool, 除了V-sync,其他特效全開,GTX275領先。

19. GRID - 極速房車賽: 街頭賽車
設定頁面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跟之前的測試方法一樣,賽道各跑3次後取平均值。4890的分數領先GTX275,但是令人玩味的是,GTX275開啟AA後的衰減幅度小於4890。

20. Half Life2: Episode 2 - 半條命2: 二部曲
設定頁面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跟L4D一樣的引擎,一樣的測試方式,由GTX275領先。

21. Demigod - 神人
遊戲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玩沒兩下筆者就回頭玩WH 40k了...
ATi專屬的遊戲(有興趣去官網看看), 根據國外論壇的看法,這是款吃CPU蠻重的遊戲。目前沒有Timedemo,但是根據某論壇,筆者發現其實有replay的方法。

另外,PhysX的測試僅供參考,不列入最終比較:
22. Cryostasis: The Sleep of Reason - 雪域危機
Benchmark Tool 設定
[評測] GTX275 vs. 4890
Benchmark Tool 一段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使用Benchmark Tool。 分別用硬體加速(GPU)與軟體加速(CPU)來計分,有PhysX加持的GTX275大概僅能在1920x1200以下的解析度玩。沒有PhysX加持的4890大概就沒辦法玩這款遊戲了。

23. Mirror's Edge - 倩影特務
遊戲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開啟密技飛行模式(flythrough),並用Fraps紀錄,首先先測沒有開啟PhysX下的fps,遊戲仍然可玩,但是場景被簡化不少,很多玻璃破碎,以及布飄揚的效果都看不太出來。 開啟PhysX後, wow~~只能說PhysX真是炫, 由CPU暴力運算的4890在開啟PhysX後fps很難保持在30fps以上,更不用說有些貼圖跟特效都有出錯,反觀GTX275,由GPU來跑PhysX,不但順暢,特效表現更是流暢。
PhysX On_Off比較
另外筆者在找尋測試方式方法時有發現Mirror's Edge居然有MV,

Mirror's Edge Music Video


快結束這篇文章前,nVidia又發布了另兩款令人期待的PhysX遊戲,
杯麵(Batman: Arkham Asylum):精神病院的瘋子(誤)
Youtube上的介紹
以及Darkest of Days
Youtube上的介紹

目前跟H.A.W.X.一樣都是只有Demo,等正式發行再來測試看看。這裡不禁要為nVidia鼓掌一下,推廣PhysX遊戲的努力真的是有看到,而且PhysX真的為遊戲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舉例來說WH 40k中採用的是由CPU支援的Havok物理引擎,在遊戲中提供蠻不錯的效果 (ex:載具輾過樹叢等)雖然由CPU來支援運算泛用性高,但是相對來說卻也受限於CPU的運算能力,如果WH 40k能做到讓GPU來做物理運算,而達到全場景破壞,那筆者就不用擔心躲在遺跡中該死的Space Marine斥候兵了

當然nVidia有PhysX遊戲,4890也有DX10.1來加持。
24. Call Of Juarez: Bound In Blood - 荒野雙蛟龍: 喋血黃沙
跟一代很像的開頭畫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DX10.1遊戲,延續上一代精美的畫面+極短的劇情...筆者的50鎂...
目前遊戲還沒像上一代一樣會出個內建Benchmark Tool的更新檔(Patch)
所以採用Fraps紀錄劇情模式。 果然開啟DX10.1後4890在1920x1200的解析度下皆領先GTX275, 反之,在2560x1600底下反而沒有太大的差別。眼尖的版友應該有發現,怎麼有開AA/AF跟沒開一樣?推測應該nVidia跟ATi的控制台皆無法Override AA/AF,所以這個要等驅動或是軟體本身更新了。

25. Tom Clancy's: H.A.W.X. - 中文譯名未知 (Demo版)
進階設定1
[評測] GTX275 vs. 4890
進階設定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版友很熟悉的測試軟體了,重點是SSAO和DX10.1能開啟的都開啟。
由wik對SSAO的說明
No CPU usage – it is executed completely on the GPU。
結果蠻出乎筆者的意料,開啟SSAO跟AF(註)後的4890居然占不到便宜。也許有人會問,"明明我看到的都是開AA後ATi的卡跑比較快...",筆者也懷疑過為什麼結果跟別人測試的有落差,後來發現其實是16x AF的差別;但是前面的測試都有開啟AF,這個AF不開說不過去,所以筆者採用這個結果。

26. S.T.A.L.K.E.R.: Clear Sky - 浩劫殺陣2: 晴空染血
設定頁面1
[評測] GTX275 vs. 4890
設定頁面2
[評測] GTX275 vs. 4890
測試結果
[評測] GTX275 vs. 4890

另一款DX10.1的遊戲,跟一代一樣跑TimeDemo,跑兩次取平均值。筆者捨棄Benchmark Tool的原因跟"失落的遺跡"理由一樣,Benchmark Tool跑出來的成績超歡樂,實際進遊戲玩又不一樣了。所以決定採用跟一代一樣的測試方式。如果平時有再爬國外論壇,一開始公佈出STALKER測試方法那個論壇,有很完整的教學(筆者很多測試方法是跟該論壇取經得來的)。

呼~終於跑完測試了,"呼!看來不多",根本就超多,這篇文章花了3個星期多才寫完!!
以下是綜合成績分析。

[評測] GTX275 vs. 4890

正負5%內的成績,筆者皆歸類為平手,約6成的測試項目由GTX275領先。但是請注意,這是高階顯卡的測試選項特效能開的就開;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測試8xAA, 筆者也想過,後來還是選擇只測試到4xAA,原因是,
4xAA跟8xAA真的看不出差別,至少筆者看不出差別,8xAA加上2560x1600解析度,大概有1/3的數據會低於30fps,測了也是白測。
綜合以上結果,要說GTX275優於4890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說是的原因在於,在筆者測試的過程中,nVidia的穩定度真的優於ATI(如人飲水阿...);而說不是的原因在於,如果螢幕是小於或是等於24",並且不考量PhysX遊戲的前提下,其實兩張卡並沒有說差異到某張能跑,而某張不行,只是對於ATI的卡要比較有耐心就是了(默...)。
大家常說的ATi開AA後,效能勝nVidia,筆者測試中發現也不盡然是這樣,的確有不少遊戲4890i開AA後,效能追上nVidia,但是反過來說,也有測試結果顯示某些遊戲開了AA後GTX275的表現比較好。更不用說有些遊戲就算GTX275是"揮霍"未開AA前的fps,開了AA後還是有本錢跟4890一較高下。

-溫度&功耗-

這邊筆者捨棄使用了Furmark,為了更貼近真實的使用情況,筆者使用了GPU-Z的紀錄模式,由紀錄的log檔來分析溫度。測試方法為跑3DMark Vantage Xtreme模式2次,並用GPU-Z紀錄溫度變化,參考基準為每張卡第一項的GPU Temp.:
GTX275
開啟GPU-Z紀錄模式
[評測] GTX275 vs. 4890
全速時溫度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全速時時脈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待機時溫度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待機時時脈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4890
開啟GPU-Z紀錄模式
[評測] GTX275 vs. 4890
全速時溫度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全速時時脈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待機時溫度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待機時時脈變化
[評測] GTX275 vs. 4890


功耗的測試,仍是用Watt's Up來紀錄,一樣是跑3DMark Vantage Xtreme模式2次:

GTX275全速功耗
[評測] GTX275 vs. 4890
GTX275待機功耗
[評測] GTX275 vs. 4890
4890全速功耗
[評測] GTX275 vs. 4890
4890待機功耗
[評測] GTX275 vs. 4890

由報表看來,兩方在待機時對省電的做法不同,GTX275是當不用全速時,降到很低的時脈(2D)
而PowerPlay看來則是動態調整時脈,但是僅限於GPU時脈;
[評測] GTX275 vs. 4890

結果分析:
溫度方面看來是不分上下,甚至待機時GTX275溫度較低,但是筆者的看法是,
4890待機時風扇負載約23~25%,轉速約1200轉;
4890全速時風扇負載約可提升到33%,轉速約2100轉;
GTX275待機時負載約40%,轉速約1400轉;
GTX275全速時負載約40%,轉速約1400轉,沒看錯,3DMark Vantage的負載並沒有讓
風扇轉速提升 (不知道是否是技嘉GTX275 vbios的bug);

這種情況下,溫度就很難判斷孰優孰劣。
請注意,這些溫度都是在裸機冷氣房中測試,裝在機殼裡的溫度會再往上提升。

至於功耗就蠻清楚的,GTX275的表現優於4890。

-總結-
筆者心中意屬nVidia的GTX275,首先是驅動,測試的過程中,4890出錯的機率大於GTX275,甚至GTX275從頭到尾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出現;反觀4890,不只出現一次畫面黑屏,需要強制重開機,如果是常出現還好,筆者可以送修或是換一張新的,但是就是常常抓不到啥時會出問題,增加了不少測試時間。尤其是2560x1600底下...

另外一點是nVidia的PhysX,雖然說DX10.1是比DX10新,但是DX10.1帶來的體驗跟顯卡附加價值,筆者認為是比不上PhysX的。(測試完這些東西,筆者要先去玩杯麵(Batman)了...)

最後是C/P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C/P值,要C/P值高,當然分母可以儘量小,反過來說,當然分子也可以儘量大!!對預算有限的人,分母(Price)能越低當然總體C/P值會高;相反的,對於預算較為充裕的使用者,PhysX/CUDA應用/驅動的穩定度都是幫GTX275分子(Capacity)往上提升的要素。

端看使用者怎麼去衡量這個C/P值了。

2009-08-14 18:54 發佈
挖~好仔細的文章,先回文,等放假再來仔細閱讀!!

好久沒看到這麼仔細的評測文了。讚!!
wow 好精采的測試文,兩家各有輸贏,看下來結果真的是看遊戲軟體本身對顯卡的支援度更優化影響較大,不過在遊戲中開啟physx的特效,多少有影響到玩遊戲的爽度。
很詳細的測試文章~

先給大大拍拍手~讚啦!!!~每款遊戲都要跑~會花不少時間哩!!

--------------------------------------------------------------------------

小弟也是愛玩GAME的人~

撇開PhysX的GAME不論~兩者似乎各有千秋,但好像N卡勝出較多(遊戲優化?)

另外在驅動的部份似乎也較穩定~(這也是小弟自己使用的感覺....)(最度爛的就是打到一半當機)

若是N卡的價格能再殺一點~就更棒啦!!
的確很久沒見到如此精彩而鉅細靡遺的好測試了!
這個一定要給樓主大大的掌聲鼓勵一下!
回題:
上一次戰役-->「GTX260」vs「4870」時,情況和這次類似,
不過,那時蒐集到許多不同測試下,GTX260 和 4870 是伯仲之間,
比次互有消長,各自贏的項目總數也差不很多,GTX260 甚至稍弱些許,
後來 nVIDIA 換上 GTX260"+" 上場,情況立即改觀,
雙方輸贏的情況,幾乎等同於樓主這次的測試,亦即,勝率超過八成以上!

另外,ATI 要安裝驅動,記得要"盡可能完全"移除舊版或他廠驅動才比較安穩。

再次給樓主的精彩測試一次鼓掌~~~
火山出品 wrote:
結果分析:
溫度方面看來是不分上下,甚至待機時GTX275溫度較低,但是筆者的看法是,
4890待機時風扇負載約23~25%,轉速約1200轉;
4890全速時風扇負載約可提升到33%,轉速約2100轉;
GTX275待機時負載約40%,轉速約1400轉;
GTX275全速時負載約40%,轉速約1400轉,沒看錯,3DMark Vantage的負載並沒有讓
風扇轉速提升 (不知道是否是技嘉GTX275 vbios的bug);


非常棒的文章唷
好仔細唷
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寫吧
同樣是GTX275
我的卻只有跑出15884
少了快3千分
i7 965果然厲害
至於GTX275風扇的問題
我用EVGA也是這樣子
所以應該不是技嘉的問題
大約75度~80度之後 顯示卡才會增加風扇轉速
所以除了燒機做測試
我大部分都定住轉速在54%~59%
聲音小又涼
給樓主參考參考嚕
樓主超熱心啊~
這種測試太詳細.想必花了不少時間
太謝謝啦~!

這又讓我想把GTX260+換成GTX275了XD
不過話雖如此.還是等下次改製程後再來升級

現在的GTX275大概比4890貴約1000
如果以驅動相容性.效能.和附加功能(CUDA)的話.似乎GTX275還比較划算
測試的這麼用心
真是辛苦了
值得讚許
好文推推!!詳細的測試! 想必花了不少時間,真是不可多得的測試好文阿!
不過看來小弟是該好好K一下啥是SSAO了!
E115 敗家的開始..... CASIO 給我回來啊~~~~~~~~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