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在筆記型電腦使用 SSHD,根據 Use FIPS Framework to choose a Hard Drive Case 的原則,我考量了 Fan, Interface, Power,選擇在 Notebook 使用 Toshiba SSHD 500GB MQ01ABF050H,而把 Seagate Laptop SSHD 1TB 留給 Mac Mini
當初的 SSHD 適用思考框架紀錄在 How I choose SSHD for different purpose
我個人是基於低轉速減少散熱問題,減少降低硬碟壽命的一個負面因素,而 SSD Cache 可以協助 Windows 不大的檔案快取容量,加速資料存取。
如何得知自己的檔案快取大小可以參考 More about File Cache,自己找到在自己的電腦相關資訊。
Wish it helps!
Best regards,
Amigo
我的部落格:http://amigotechnotes.wordpress.com
billion wrote:哈 你引用的這篇文章 意思跟我說明一模一樣
首先,五六年前主流硬...(恕刪)
因此五六年前的2~8MB的Buffer逐漸不夠,在三四年前Buffer容量開始增加至16~32MB,至於為什麼不用64MB?...就是硬碟用的32MB記憶體比64MB記憶體價格高很多,成本會高很多,對於使用者來說,CP值會變低....。
為什麼傳統硬碟廠商不肯在加大快取大小?
文內多數人為什麼說那是假的 因為不是加大緩衝就會增加寫入速度
你卻只看到記憶體增加成本增加?
那種只是用軟體拿電腦記憶體幫硬碟另外加大專用的緩衝 使寫入不中斷更順暢而以
寫入模式:讀取→寫入記憶體(軟體設置加大的緩衝)→寫入碟片
測試軟體會在"讀取→寫入記憶體"等於寫入完成 而測出記憶體寫入記憶體的速度 上GB/s的速度
實際仍要由設定當作緩衝記憶體再寫入碟片才是完成寫入 沒寫在碟片上 都不算數
最近三星SSD以配合自家軟體寫出突破SATA III的方式也一樣
記憶體讀取→寫入緩衝(軟體設置增大的記憶體)→SSD
配合三星的軟體也僅僅是測出前半段 "記憶體讀取→寫入緩衝(軟體設置增大的記憶體)"
才會有突破SATA III的實績上限540MB/s 而到GB/s這種速度
實際上寫入還是只有540MB/s而以
那些測試都是用記憶體讀取至加大的緩衝所呈現出來的速度
速度是記憶體→記憶體當然會顯示GB/s的等級
然後這些緩衝 最後還是要寫入碟片或是寫入快閃晶片
在緩衝記憶體內排隊等著寫入碟片(約150MB/s)或是寫入快閃晶片(SSD 540MB/s)
這技術在後來的光碟燒錄軟體都有 可以預設軟體先佔記憶體多少用來寫入燒錄資料
要是記憶體夠大 要把整個燒錄資料全部載入這緩衝再去燒都可以
然後寫入時 選1倍燒還是1倍 2倍是2倍 4倍是4倍 8倍還是8倍 全速燒就是全速燒
不會因為緩衝比整張光碟還大 選全速燒會產生超過全速燒的速度
----------------------
這種使用方式也是有條件的加快運算能力 不過不是一般人適用 而是有特別需求的人會使用
這在短時間有高於磁碟寫入能力的檔案需要儲存 不想讓磁碟太慢的寫入速度造成運算塞車
先將運算結果全部寫入軟體設置加大的緩衝
再利用閑置時間(下次運算結果出現前的時間)讓緩衝內的資料逐漸寫入實際儲存裝置內
要做到這種程度首先要有預測出
1.超出儲存裝置寫入能力的運算量(沒超出就不用設置增加緩衝了啊)
2.足夠的緩衝寫入運算結果(不夠的部份一樣塞車)
3.足夠的閑置時間寫入儲存裝置(來不及寫完 就看記體空出多少 夠不夠繼續寫入的結果 不夠同2.)
因為須具備這些結果的預測 所以一般使用多數根本無用 多用在學術研究上超級電腦巨量記憶體中
有些人看看那個精美上GB/s 不去瞭解原理 以為加大緩衝就可以大幅提升速度
實際用起來卻跟原先HD或SSD一樣快沒多少
也不去了解這種方式用在什麼地方 以為是假的沒用就跟著開罵造假(一般使用真的就是假數據 無效沒用)
殊不知某些特定場合 這種模式卻是最適用的
彈幕濃!
skiiks wrote:
哈 你引用的這篇文章...(恕刪)
斷章取義也能叫一模一樣?當你問為何大家不用64MB記憶體而用32MB記憶體,實際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貴,而不是64MB記憶體沒用,你要效能80分便宜的貨,還是效能90分貴鬆鬆的產品?廠商針對市場會如何決定?討論串中有人說有用,有人說沒效,就能佐證你叫沒用?您還真有才?
任何產品都有使用限制,但是你把所有產品的限制放大,卻把自己提內容膨脹使用,67樓網友一問就倒,就只簡單的在68樓說一些毫無營養的內容,然後把OSX拿來模糊焦點,我想明眼人應該看的出來,也不用和你談什麼了。
講實話,你推薦的無敵快睡眠模式,若在傳統硬碟,將電源斷離之後再接電重新喚醒,還是會比SSD關機慢,難不成我可以學你以一點限制就否決睡眠模式的使用嗎?
我舉的文章是計算機的常識,在在連結都能證明加大磁碟緩衝,確實有能增加硬碟效能,在你一直舉用偏頗特殊的使用情況中才會發生的狀況來反駁說別人或廠商,似乎這些人做什麼都沒用,只有你說的有用,請問我有證據有出處的數據,對應你沒證據沒數據的空談推論,網友們該相信誰?
我爬了一下你曾發過的文章,去年你連電腦側開式的機殼,裝硬碟都要上網來發問,這種快拆式的設計只要接觸電腦組裝半年以上的就連動腦都不用動,還需要上網來問?現在卻能夠用大師的立場來批評學術性的內容,我們真的太認真了。
billion wrote:
誰跟你一模一樣?你問...(恕刪)
01嘴砲真的太多,半調子大師也超多,b大也真的很有耐性,也真的很單純天真,通常有些人發言不是為了討論問題,單純是為了擊敗對方,不看全面,只使用單方面的內容,配合詭辯手法來反駁問題,對於解決問題沒有意義,他文章都已經承認發文是單純是對人不爽了,整天和他們和稀泥真的沒有意義,還是老話一句,放生吧。
billion wrote:引用文章也請挑自己有利的 引用那篇文章的重點卻只是証實我說的話
斷章取義也能叫一模一樣?當你問為何大家不用64MB記憶體而用32MB記憶體,實際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貴,而不是64MB記憶體沒用,你要效能80分便宜的貨,還是效能90分貴鬆鬆的產品?廠商針對市場會如何決定?討論串中有人說有用,有人說沒效,就能佐證你叫沒用?您還真有才?
任何產品都有使用限制,但是你把所有產品的限制放大,卻把自己提內容膨脹使用,67樓網友一問就倒,就只簡單的在68樓說一些毫無營養的內容,然後把OSX拿來模糊焦點,我想明眼人應該看的出來,也不用和你談什麼了。
講實話,你推薦的無敵快睡眠模式,若在傳統硬碟,將電源斷離之後再接電重新喚醒,還是會比SSD關機慢,難不成我可以學你以一點限制就否決睡眠模式的使用嗎?
我舉的文章是計算機的常識,在在連結都能證明加大磁碟緩衝,確實有能增加硬碟效能,在你一直舉用偏頗特殊的使用情況中才會發生的狀況來反駁說別人或廠商,似乎這些人做什麼都沒用,只有你說的有用,請問我有證據有出處的數據,對應你沒證據沒數據的空談推論,網友們該相信誰?
我爬了一下你曾發過的文章,去年你連電腦側開式的機殼,裝硬碟都要上網來發問,這種快拆式的設計只要接觸電腦組裝半年以上的就連動腦都不用動,還需要上網來問?現在卻能夠用大師的立場來批評學術性的內容,我們真的太認真了。
緩衝有一定效果 會增加些許順暢 但是不會增加太多
不會去算算看以一個32MB與64MB的緩衝 用在寫入128MB/s的磁碟 只是0.25秒與0.5秒的緩衝
在現今硬碟而言0.25秒與0.5秒都是很嚴衝的延遲
多數是幾十毫秒延遲 32MB與64MB對於這種短暫延遲的寫入速度不會差異太大
也就是擴充緩衝適量即可 過大並沒有意義
5400轉會配置較高已前述
SSD會配置更大的記憶體就是因為寫入速度更快540MB/s 延遲0.1秒就是54MB/s的緩衝資料
況且32MB用多久了 64MB就一定會比較貴?
死雞牌在淹水前3.5"提升至64MB還不是降價到跟以前32M的每GB價格差不多
至於翻機殼舊帳那件事情就更好笑了 好像你在引用文章都沒看清楚討論內容似的 對你論點不利的也引用
文章看仔細 別用這個就以為抓到把柄 認為別人不懂電腦裝機似的
我是問對於這種側裝硬碟的機殼 可不可以不開背側板 只開前側板就換裝硬碟的方法
方法是硬碟連接埠轉到前側板那一面安裝 問題是那一面的SATA與電源線所保留的距離不足
因此問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只開前側板就能搞定安裝硬碟的事 而不用再把靠牆的主機抽出來換裝硬碟
大家回應都有所幫助 沒人去想到這叫做不會裝硬碟 只有你

而且還有個重點 「不懂裝機 只會用電腦實務的人其實到處都有」這種人沒討論資格?
嘴砲殺手 wrote:如果你想對人不對討論 那就免了 真的符合你自己說的
01嘴砲真的太多,半調子大師也超多,b大也真的很有耐性,也真的很單純天真,通常有些人發言不是為了討論問題,單純是為了擊敗對方,不看全面,只使用單方面的內容,配合詭辯手法來反駁問題,對於解決問題沒有意義,他文章都已經承認發文是單純是對人不爽了,整天和他們和稀泥真的沒有意義,還是老話一句,放生吧。
另外補充
billion wrote:我並沒有推薦這種使用模式 不要把我沒講的話塞給我
講實話,你推薦的無敵快睡眠模式,若在傳統硬碟,將電源斷離之後再接電重新喚醒,還是會比SSD關機慢,難不成我可以學你以一點限制就否決睡眠模式的使用嗎?...(恕刪)
愛使用哪種睡眠模式請自己設定
這種睡眠是w7內建其中之一 並且多數廠商設置為預設
這種睡眠叫做待命模式 只保留記憶體與啓動用的零件電源 其餘斷電
重新啓動時只需要接通所有零件電源 並偵測裝置正常啓用否 即可運作
而不需要重新讀取硬碟資料載入記憶體 所以快速啟用
也因此不管裝什麼儲存裝置 HD SSHD SSD開啓動作都很快
(HD SSHD會稍慢是因為碟片需要較長時間進入工作轉動速度導致)
但是一旦斷電即喪失所有記體資料而需要重新開機
至於斷電即喪失資料 為什麼這麼多廠商設為預設
1.開闔使用較快
2.系統新的省電技術
3.新型鋰電池自放電效應大幅減少
4.各種省電零件
5.電池容量增加
以前電腦待命個3天至一周就可能自放電到沒電而斷電
現今電池與系統省電技術的進步 待命模式放上一周至一個月也不會出現這種自放電到斷電的事情
在大都市隨時有機會充電的情況下
因而成為使用趨勢
不要再問我野外使用時怎辦!? 請關機節省電力啦
彈幕濃!
前面所討論到的Buffer容量對速度影響的問題,我倒是覺得不管Buffer的容量多大,實際上不會對傳輸速度造成任何影響,因為,不管是寫入狀態OR讀取狀態,Buffer只是對所謂延遲提供一個保護罷了,例如寫入只是:系統寫入碟片->碟片延遲->系統改寫入Buffer->硬碟從Buffer寫入延遲時資料,並將其刪除->系統繼續寫入Buffer,碟片繼續寫入&刪除,直至結束
讀取:碟片預先提供資料至Buffer->開始傳輸->系統從Buffer讀取(與碟片相同速度),碟片繼續寫入Buffer->碟片延遲->系統繼續讀取Buffer無影響->延遲結束,繼續寫入Buffer,繼續讀取直至結束
從以上讀取及寫入過程中,我們發現Buffer只是在預防碟片延遲,並無RAM的作用,自然不會引響速度,所以增加Buffer,只是為了增加延遲的安全性,這就是為甚麼企業硬碟提供64~128MB的Buffer,目的是為了增加安全性,讓傳輸資料更安全

至於價格問題嗎...除非Buffer配的是CPU L2chache等級的記憶體,要不然以現代的技術,價差不會很大。




ofcoco wrote:
看到這裡,不管是b大..入碟片->碟片延遲->系統改寫入Buffer->硬碟從Buffer寫入延遲時資料,並將其刪除->系統繼續寫入Buffer,碟片繼續寫入&刪除,直至結束
讀取:碟片預先提供資料至Buffer->開始傳輸->系統從Buffer讀取(與碟片相同速度),碟片繼續寫入Buffer->碟片延遲->系統繼續讀取Buffer無影響->延遲結束,繼續寫入Buffer,繼續讀取直至結束
從以上讀取及寫入過程中,我們發現Buffer只是在預防碟片延遲,並無RAM的作用,自然不會引響速度,所以增加Buffer,只是為了增加延遲的安全性,這就是為甚麼企業硬碟提供64~128MB的Buffer,目的是為了增加安全性,讓傳輸資料更安全
至於價格問題嗎...除非Buffer配的是CPU L2chache等級的記憶體,要不然以現代的技術,價差不會很大。
.(恕刪)
其實如果單純以硬碟機構來討論磁碟效能,這是沒有錯的,因為傳輸都卡在機械運作上。
如果加入整體電腦架構以及作業系統應用來綜觀,差異其實不只一些。
在MS的作業系統下,資料肥大加上記憶體管理不佳(當然Windows7比XP改善很多了),仍造成傳輸效能瓶頸,很多資料都是會重複使用到的,再來,硬碟內外圈的存取速度也不一樣,等待時間相對不同,因此Buffer 大小也更重要,再來後來硬碟廠商的在硬碟上使用的記憶體已經不只光Buffer功能,通常還兼具cache功能,而企業級硬碟加大緩存其實還有降低硬碟loading,提升碟盤壽命的功用(我第四行提的),也是Cache + Buffer的用途,當然更大Buffer cache更有效益,保護資料安全其實還好,因為透過陣列方式管理資料性,會比加大緩存更安全,所以才被稱為buffer cache(或Cache Buffer),這不是我說的,是硬碟設計資料上的名稱 ,實際應用上,最後使用者反應出來的就是減少延遲效果得到的爽度,當然這爽度不是每個人每個使用環境都一樣,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使用環境絕對是正向的。
而OSX因為記憶體管理比MS的好,所以這些產品爽度的提升有限,自然使用者會覺得是騙局,但是實際上只是應用差異,但以OSX作業系統與MS混在一起其實真的很冤。
最後,在成本方面,記憶體單一成本在市面零件上,32MB與64MB差異的確才幾塊錢,但是對於廠商採購來說,要考量的地方很多,往往採購後最後到工廠,幾塊價差的成本都會變成幾十塊,最後在使用者末端反應出來的就是價差幾百塊,幾百塊其實不是多少錢,不過對於整個硬碟價格來比較,多的可是1~3成的價格。
也請嘴砲兄了解,這種爭論已經導致知前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被回收,對方要攻擊隨便他了,但您如果為了對方發言攻擊而反擊,也只是變為同一類?要討論學術網路上可以爬到一堆,但是使用者經驗真的就是看事實,就讓事實表現真象就好。
FYI...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