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選擇把他印出來或記下來……
反正就是用非數位的方式記錄來下
無法用類比的方式記錄下來的
就多重 異地 本地 冷儲藏 (原則上是愈貼近類比的方式記錄)
且僅可能操之於已的方式
那個單位……對我來說
不會是 T ,也不會是 G ,可能是幾 M ,甚至幾個檔而已
能小到我 g-mail 和 hotmail 兩個帳號互寄 e-mail 的程度
用單眼拍的,
長時間 FHD/4K 錄影
堆了幾 T G 的……
也許是相行之下,
重要性沒那麼高就是了。
手機隨手亂拍的,反倒比較有保存價值
光碟片……記得很久以前,用過柯達金片
不過柯達也倒了 那堆燒過曾經覺得很重要的東西
早就不知道堆那個角落了
Yahoo 無名 PC-home 甚至大家曾經覺得好的中國的雲端
現在又有那一家留下來
當然現階段要說雲端的話 還是只能選 微軟 和 Google
但是也不是說他們不會改變規則,也只是相對穩定而已
圖個方便性,穩定性而已,放上去的真的重要的
還是會拉下來好好備分
(連IBM這種藍色巨人都能說轉型就轉型了)
那些因硬體規格改朝換代 工作變遷流失的硬碟和光碟
最後保留下來的,還是幾張相片,幾頁信,或幾個字,
一些小段的錄音/錄影 而已
最近勒索事件頻繁,感覺數位生活下保留資料像全民公敵,也不意外
就算拔網,平常生活也會有個跳電、地震,撞到,手滑的散失
所以,我比較推最原始的備分方式,就是,記錄
所以我僅提供個人的想法和經驗
記得忘了在那裏看過的,其實是一個概念
如果要保存超過一代(20年)的東西
沒有一種比有實體存在(或能記錄實體的附本)的東西更有效的方式
任何數位(或需要載體的東西)只是在增加堆積載體的量
搬運和儲存載體的空間和時間的虛功罷了
舉例來說,一張老照片,丟在櫃子裏
除非是重大災難,或特殊意外
再過二十年後,他還是一張老照片
只是退色了,或是磨損了,但是還是能具體保留他的原貌
甚至有機會經由數位修補等手段,來還原和模擬當時的狀況…
數位化是能完整保留原來的資訊沒錯
但是如果他轉成數位的,不管他的量在小
要撐過二十年設備的改朝換代和儲存風險
都是一大挑戰……
比如說
如果「囤積」的總量大小 比如說 是一台電腦的話
最精華的部分要濃縮到留一顆CPU大小
且他的保存的時間壽命,
要能確保像CPU一樣長壽且好保存
而不是一直擴大電腦的台數,增加桌機的台數
花更多時間精力在一直搬桌機維護桌機
舉個例……約十二年前
剛好全家時間有配合到
難得全家一起出國放個長假(約二週)
當時第一次買單眼相機(D70)和新筆電……
相機當然是猛力的拍,應不下千張
過濾掉完全不能看的,把他縮到一片 DVD 能塞的大小後
主備分用了太誘單片That's DVD+R,和一片TDK超硬
其他隨身碟、二線甚至三線片、全家人的電腦
零零總總不下十件吧……
幾乎家裏所有的播放設備 和 親友 都放過了 看了不下 N 次
最後難得,只作一件對的事……
整理出最核心的50張,用噴墨印表機印出來,收藏起來。
當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像錄了幾十分鐘的影片,只保留了幾十秒鐘的精華,和片段
有更多的東西是隨著換手機、壞手機(Line)、掛電腦
免費的免空郵箱……申請了N個 或 各種因素消逝的
但是有留存的,往往會發現
是寄給朋友的 hotmail gmail 甚至 更早期的 Yahoo信箱
後來就學乖了 自已的 hotmail gmail 互寄
等於同時在 MS Google 異地備分
真的非放不可的,再縮到 1G 以下
甚至再滅少,只留一片 CD-R 大小的,也夠了
只留一本手冊大小的,類似索引的東西
PS.樓下說機殼.若是鋼板最好選0.8mm厚度.不要低於0.6mm.減少硬碟震動.若硬碟置放區有吸震設計更佳
2.資料一式兩份
一份平常用的主機上
另一份
2.5或3.5"傳統硬碟(固定兩個月備份一次)
USB外接式硬碟-不建議使用(低於7200RP以下的轉速會遇到傳輸速率慢.外接盒USB插槽常插拔容易多一分故障機率)
固態硬碟.不建議使用 一故障就整顆資料難救.價格昂貴容量小
雲端.隱密保護性差.會有外洩資料的機會發生(資料在手上比放在別人那裏安心許多)
NAS 獨立power+A牌硬碟
3.最安心是一式三份
平常用主機
NAS 獨立power+A牌硬碟
NAS 獨立power+B牌硬碟
PS.請勿兩顆硬碟共用一台NAS或需買不同品牌硬碟與最好不同時期(硬碟製造廠若有大型水災淹入廠區最好1~1.5年內不要買.供不應求時也最好少買.若壞了也會短期內故障)
NAS最少有一台搭配UPS不斷電系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