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筆電的系統碟要著重快取還是轉速呢?


lordkon wrote:
SAS也是有900G...(恕刪)


SAS那裡的小,指的是快取大小,不是容量大小啦.
changpizz wrote:
快取大不見得就一定...(恕刪)


請問

所以筆電的系統碟
rpm 7200>5400
快取 小>大

是這個意思嗎?

changpizz wrote:
我想了想,決定用這...(恕刪)


大概有點理解changpizz大要表達的意思

其實快取會越做越大我猜測有幾個原因
1. 業界只要有一家把快取容量向上拉,其他家就要跟進,不然規格上輸了某些標案就會拿不到。
2. 轉速高或處理速度快的加大快取的步調反而是比較慢的,加快取的似乎是監控碟或低轉速一類的硬碟。
3. 企業級類似規格SATA和SAS一比,SAS碟快取真的普遍比SATA還小!

綜合以上我想快取做大不見得是硬碟效能較高,說不定是因為資料流的處理速度不夠,
或需要更大的容錯運算?所以加大了快取?
而且先進格式化的硬碟似乎又比傳統512B的快取更大了....這其中似乎有些奧妙之處
轉速大比較有用
硬碟每秒資料量 500Mb 以上
快取 64Mb 根本一丁點

混和碟 實際上也沒多快
還是推 SSD 效能差距才明顯
可以考慮把光碟機換硬碟殼 這樣就能雙硬碟使用


不曉得樓主不要 SSD 的點在哪?
上 SSD 是可以大幅提升電腦效能的東西
比一堆人亂推 8G RAM 還值得投資

lovesharepc wrote:
轉速大比較有用硬碟...(恕刪)


SSD容量好小,要另外買一顆硬碟...
不然我也想嘗試看看,沒用過
要效能當然就:轉速愈高愈好、快取愈大愈好、混合碟更佳 。總結 = 愈貴

但追求效能,容易忽略的一點是:溫度

7200轉速度較快,但溫度也較 5400轉高很多

要看你筆電的散熱好不好,12" 以下小筆電,還是 14" 以上大筆電。

小筆電裝 5400轉 就好,7200轉會過熱,底部鐵板燒。

大筆電的話,就隨意,看你自己選擇。要高速,還是要低溫。
真實的人生 wrote:
大概有點理解changpizz...(恕刪)


先進格式是因為每一段資料的長度關係,不過一般User都不太會想看這部分說明,
不然其實只要把SSD的文件拿來看,就能理解現在的HDD為何反而要被改變了.

實際上硬碟就是發現了SSD的優點,加上硬碟容量真的越來越大,如果不改掉過去512b模式的話,
反而會拖慢效能&降低可運用容量,畢竟這個部分真的已經是非常老舊的架構了,
當年是因為技術能力較低,所以不允許資料長度設的太長,不然可靠度上面會有著很大風險.
而現在無論是硬體或磁區格式定址,長度都與過去這架構明顯不同,
這好比程式碼都要多做一次轉換一樣,既麻煩又隱藏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難道大家不認為,使用者自己去做4K對齊,是一個很笨的行為嗎?勞民傷財又徒增困擾.

這裏我就拿維基百科的圖來用一下,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過因為我的思考方式,很難固定只想一件事,所以可能要多包涵.

圖中這是實際上磁碟進行資料寫入時候,必要標記與檔案主體,在加上ECC除錯碼的一個結構,
上方較密集的就是過去512b的長度,下方的則是所謂先進格式的資料長度,
實際上你也可用網路傳輸的結構來理解這部分,
很明顯就的架構無論是動作或是佔用量,都明顯劣於目前4K的架構.
這部分只要拿尺或是數學計算都能懂,就不說明了.

污染可能不容易聯想,但各位想像自己重複一個動作,還能每次都一模一樣嗎?
大概就是理解這張圖片時,最簡單的聯想方式了吧.



而快取這東西,又分成兩個部分,大家可以想從RAM DISK應用,這個部分先去理解,
大家都知道,用了普傑的軟體,去開啟了所謂加速功能後,測試軟體跑出來的效能都會非常的高,
但實際上根本不是在測數據存取的所有完整動作,高效能就是因為軟體受騙了的關係,
導致消費者也傻傻的被軟體給騙了,以為真的是可以跑到那麼快的速度.

而為什麼說沒有多大開啟上的好處呢?因為SSD內部本來就已經有設計這部分的功能了,
平常我們對SSD在傳輸時,數據並非直接就寫到顆粒裡面的,而是需要先做一個紀錄門牌號碼的管理.
它有點像是索引或電話簿的一個功能,這樣日後要調出資料,才能知道究竟數據是存到哪個位置去了,
所以真正做資料傳輸的時候,主要就是不斷在查這個索引的動作,另外再加上檢查傳遞紀錄ECC部分,
看看是否跟當時轉交的郵差,所說的是物品或件數是一樣的,如果發現不一樣,那麼就會去對資料做訂正,

而外部的這個額外功能,他是不是也能夠這麼有效地去管控呢?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這類軟體只能當成是個資料緩衝帶,數據依然是要盡快寫入到這個存儲系統裡.
而裡面保存下來的就當成是個超快速索引,每當電腦要重複資料的時候,直接就提供出去.
原本RAM是很靈活的一個緩衝,卻被拿來只允許磁碟放些重複檔案使用,
你們覺得這樣真的划算,或者是有比較好嗎?

所以可見內部的這個快取大小,肯定關係到這索引,實際能同時能對多少位置做紀錄的部分了,
如果太小,那就必須要不斷換索引來查找,這當然就會讓反應時間降低,寫入次數也會因此增加.
那麼是不是代表這個快取越大越好呢?自然也不是,因為當這索引被弄髒或破損,那就有風險性存在了.

接著說到第二個理解的部分了,比方說一個郵差送信到社區,卻有幾戶的地址看不清楚,
這時候其實都還算好處理,只要問一下管理員就能問出來,但是如果一個縣市門牌都不見,
那肯定就是個天大的問題了.車上那一車信件,都等於是無法送達,那跟遺失也沒有兩樣了.

大家最熟的問題情況,就是出現了斷電後,SSD的空間整個都消失了,
如同大家在打報告時,沒有按下儲存,數據實際上並不會真正的對文件作出修改,
只要萬一碰上斷電或程式錯誤問題,那先前打的資料,當然就是全都不見的下場了.

順便可以解釋一下SSD壽命評估的PE值這個部分,究竟是怎麼來的

一般大家說的SSD除錯能力,或普遍認為代表著壽命的PE值,其實都是跟這部分有很大關係的.
1.Controllr本身除錯的能力上限(修正錯誤數據可接受長度)
2.Flash存取的錯誤率(顆粒製程上的良率影響)
3.PE計算時候,用來評估的必要除錯能力(PE計算用的參數公式)

針對不同製程或品牌的顆粒,良率上面都會有所不一樣,
所以原廠就會去訂出一個最差最差的上限出來,
意思也就是說,傳輸過程時後,數據是不能出錯超過這個上限範圍的,
只有訂出了一個固定的條件,才能夠去對Flash做計算,進而訂出所謂的PE值.
這個PE值也並非拿我們一般使用條件來決定的,而是依照規格中最嚴格的情況來決定的,
像是MLC高溫可承受70度,所以原廠就要能夠去做此溫度的保證,
同樣在這種樣溫度條件時,也還能夠進行三千次的有效寫入.
所謂有效指的是可以回讀出來使用的數據,
如果數據不能用或出錯過的話,那保證再多次也都變成屁都不是了.
一般使用條件下,真實的次數大約會是3~5萬次左右.實驗部分請看下方連結處.

這部分還能夠再更深入探討所謂幾乘幾尺寸的差異`數據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或者是模擬SLC是如何做到這類的內容,不過要是再講下去,可能一篇就會佔掉一個頁面了......

剩下最後一個就是控制晶片部分了,其實SSD的發展史,已經非常非常多年了,
甚至比我出生時候都要再早一些,無論SD CF USB 這些其實就是早期的SSD應用.
但如同硬碟要改變的原因一樣,舊的那些控制晶片,真實處理能力都十分有限,
所以除錯的能力自然是較弱的,這也是為什麼對某品牌產品,我會認為實在不應該買的原因.

如果晶片能力夠強,那麼顆粒的壽命實際上是會延長的,
因為原廠訂的是底限,而非真的只能寫那些次數,
如果市佔率低,就代表著能掌握Bug機會越小,
加上晶片性能除錯等各方面都不是那麼完備的話,
真的就算將第一輪sorting出的顆粒,用在這些產品上面,
也會因為其能力不足,導致壽命依然很快的結束.
而且因為它的不足,如果你們是老闆,會不會還買最頂級的顆粒用在上面呢?
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肯定不會,因此這一來一回就是兩倍風險了.

多花個幾百塊,買到的不管是顆粒品質本身,或是控制晶片本身,都是能提升一個層次,
那你們認為所延長的實際壽命,會讓它能夠變為原來的多少倍呢?
(延長不光只有使用時間,就連用久了速度下降程度,也會被大大的降低)
---------------------------------------------------------------------------------------------
Marvell = 40bit/1KB ECC 一般都是用正規TOSHIBA顆粒來製造,
搭配則看顆粒的ECC要求,如果是28bit/1KB,只要之後多增加12bit/1KB的Bad Block,
那就是達到了修正極限的程度了.

而這12bit/KB,可能將會在PE值的保證的3000次之後,
可作為之後遇到錯誤時的修正能力,進而延長與提升產品壽命.

如果顆粒差,本身要求越高,那額外容許可修復就不多了,加上因為體質差,老化速度也快,
所以多半是不會有多長的使用年限,但是如果一直正常使用,肯定也是可達不低總容量的.
不過可惜的是,因為消費者過於愛看測試高分,所以很多產品都是犧牲壽命,來讓產品取得效能.

而這款晶片因為效能高於SandForce,因此一直都是廣受消費者的喜愛,
同樣也是主流較可靠的一款可選產品,不過因為FW是個廠商自行開發,
所以有機會遇到重大Bug可能,例如大家熟知的普傑更新FW問題.
---------------------------------------------------------------------------------------------
Intel5系列 / SandForce = 55b/1K ECC
另外還多了一項可壓縮能力,可將顆粒老化速度降低,
因此過去被許多廠商拿來搭配爛顆粒............

因為磨損率較低,可有效限制老化程度,沒有外掛DRAM
而是透過內部容量來模擬,以減少風險發生的機率,
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內部採用類RAID5的架構,
所以如果是搭配品質良好的顆粒,很高機率會能使用一輩子.

但是重點不在於一輩子,而是在它的高可靠度這部分,
有個前提是,所購買SSD的產品價格要夠高.
不然商人毫無道理會去延長壽命的,因為不壞就沒人買了,
但私下提醒各位使用的用戶,在意壽命那就絕對不要再去更新FW......
---------------------------------------------------------------------------------------------


兩個連結都是一直停在第一頁的所謂,,,,討論串,
所以我都會忍不住的想要Say something.....
因為已經在那提過了,有些實驗或說法我就不重複,
有興趣的可以點連結自己看吧.

最後要讓回覆沒跑題,所以針對快取回一下好了,
是的!快取是跟著容量或用途,轉速調整的,並不是只要越大就一定代表著越好.
轉速的優點反而是一定有效的提升,因為是物理上的加快,並不是間接的方式提升.

小學圖書館的索引量,不能跟大學圖書館相提並論,
所以大TB數硬碟是合理,但是不必刻意選最大的

只因為消費者已經被洗腦成數字大,或是分數高就代表著最好,
所以才要刻意地對熱賣品做修改,增加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至於廠商部份.....我可沒有跟你們有所謂交情或有仇,只不過實話實說罷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412963&p=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3889998&p=4

changpizz wrote:
先進格式是因為每一...(恕刪)


好專業的分享
雖然懵懵懂懂

放輕鬆嘛 wrote:
SSD容量好小,要...(恕刪)

筆電k53sv最近才換ssd(Plextor M6S 128G B SATA3 7mm SSD 固態硬碟).真的差很大.本來開機到桌面要1-2分鐘.現在不到10秒.開程式也很快.原來的硬碟變成隨身碟使用.價格也只要1799.強烈建議使用.謝謝.
kuan93 wrote:
筆電k53sv最近...(恕刪)


那可以來張圖片看一下吧,不然說了也沒人能理解那個落差的.
如果是用軟體測出開幾秒數,也是要看了才能知道結果何來.
應該不會花太多時間的吧??!

不是我多疑,實在是你的說法讓我只能聯想到一種身份而已.


測開機的檔案我提供給你吧

附加壓縮檔: 201506/mobile01-e6bb576b5c50de345adb70a520acf735.zip


放輕鬆嘛 wrote:
好專業的分享雖然懵...(恕刪)


專業其實真的沒有,這些都是一般使用者需要理解的差異之處,
而且真正專業的內容,不會像我這樣又臭又長的

例如: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