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硬碟從早期的20MB到目前的500GB ( 1TB還沒買),中期的硬碟是配置128KB/256KB/慢慢增加到目前最多是64MB,(聽說企業級硬碟有配置128MB快取),中途也有容量相同但是快取容量提升4倍的( 一般是2MB,提升4倍的是8MB)快取的用意原本就是要降低DATA LOSE的機率,進而提高系統計作效能 (減少CPU閒置時間),但是畢竟配置快取會提高硬碟的成本,所以現在才有再加上快閃記憶體的設計.所以硬碟廠商當然也都有聽到建議,不然何必理會我們的要求?不知您的要求是加到多大? 1GB 嗎? 或是 2GB ?
Renrenrenrenrenren wrote:我用的硬碟從早期的2...(恕刪) 我不太清楚硬碟上的快取記憶體跟RMA是不是一樣,如果是一樣的東西話參照 BUFFALO HD-GDU3 3.5吋 的外接盒 使用DDR3 400MB的快取我想512MB~1GB就夠了吧!也許事情不是我這個憨人想的這麼簡單如果加大快取成本太高,那多做一個可以插筆電RAM插槽,看使用者自己的需要....能做出來不是一種技術性的炫耀嗎?算了,我這是天真的想法。
tekarin wrote:現在電腦的瓶頸卡在硬...(恕刪) 我覺得傳統硬碟效能已經不差了硬碟密度也開始慢慢遇到瓶頸了...目前是單碟1t...但之前好像有看到還能再增加...多少在未來還能提昇一點點性能吧我覺得傳統硬碟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品質還有單位成本上面...這樣才比較正確至於嫌傳統硬碟慢的話...現在ssd價錢已經降了不少...至少買顆當系統碟負擔也沒有很大總之要快的話直接去坐高鐵....搭客運還要求司機開快點根本強人所難 也不合理
硬碟上的cache是RAM沒錯,而且主要廠商還是台灣的廠商。但這種cache 不能加太大,一方面是加大無用,因為資料最後還是會堆在RAM到硬碟之間。另一方面是cache愈大,代表斷電所產生的風險愈高。對了,三大硬碟廠商的RD當然不是笨蛋囉!
我也覺得沒必要,加了就是更貴但現在32M,也沒比以前4M甚至2M快那去(當時2M和4M可還有明顯價差,但個人使用其實無感)你要的東西其實就是SSD了,把磁軌換成記憶體,當然價格也就反應出來了同樣的東西既然你會用ramdisc,那就完全沒必要去等這樣更大catch的HD出來
最基本的省成本1g的ram和32m的ram肯定是32便宜再來就是斷電問題雖然現今作業系統都是有log在記錄但是斷電還是一樣會遺失資料只是會記錄說哪些檔案讀寫完成哪些沒有完成要undo我推測如果硬碟ram太大斷電會讓讀寫頭無法完全把資料寫進去導致作業系統以為commit的東西實際上卡在硬碟的ram上結果因為斷電就gg了所以seagate才設計有快閃記憶體的元件來保證資料在斷電時不會因為來不及寫近磁碟而消失而buffalo那一款則是因為用它自帶的軟體去傳所以他可以知道到底有哪些東西實際寫進硬碟中以便斷電後重新傳
效能跟大容量未必有正比關係你回去看INTEL 775時代的CPU就知道了一開始效能確實跟快取大小有關係可是到後面加大效能就沒增加多少了(同頻率測試)且快取只在隨機存取時有效果讓一些常用的東西丟在RAM裡需要時高速吐回來給系統問題就來了,快取變大系統要求那個檔案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找的到?感覺就好像你在1個櫃子裡面找一枝筆跟在512個櫃子裡面找一隻筆....找不到的話不是一樣又要從碟盤裡挖出來給系統.....大檔案超過快取可容納的還是丟回到用碟盤的低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