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機械硬碟、固態硬碟之外新勢力:矩形硬碟

ZephyrHymn wrote:
先量產再說...
類似的技術看太多
沒有實物出來也是枉然
之前IBM的技術不也報很厲害
結果也沒聲沒息

希望這些科學家先做出東西再來公開
不然每次都是比喊的大聲



像這類的科技公司
一定都是有什麼新技術新成果
就先發表出來申請個專利
他們的重點就是在於那個『專利』
先有了專利之後才會再來考慮商品化
這是公司永續經營的一種手段
再說他們有了這項技術
就代表要商品化一定是可以的
但是價格不是市場所能夠接受的
這樣量產反而會虧錢
所以才會選擇不商品化
所以他們並不是只在那邊比喊大聲的好嗎...
其實國外的技術能力會那麼強, 就是因為有很多人投入最新的技術研究~
而且投資人也很敢投資, 不管會不會賺錢, 有人有新技術, 就可以取得資金做研究.
很多的研究並沒有產品化, 甚至成果不太好, 但是只要十個技術有一個量產了, 那
之後權利金就收不完了~

反觀台灣大部份所謂的RD, 只是在「做產品」而已, 我可以問一下RD們, 你們最近
研究了什麼以前沒有的東西嗎? 最近開發了什麼別人都沒做出來過的產品嗎? 還是
只是照PM的指示用現有的東西把產品兜出來? 我自己也是RD(軟體), 我也有一樣的
問題....

台灣人為什麼一直只能做代工? 為什麼最先進的技術都是外國人開發出來的? 這就
跟台灣人只知道賺眼前的錢, 做事老是考慮成本, 眼光放不遠有關啊....

這幾天看到twitter的新聞, 人家問到twitter是不是考慮收費(不管從哪邊收), 回答如下:
「據創辦人史東近日公開聲明,由於Twitter之前募集的五百億美元創業金還沒見底,
目前還暫時不需要為收入煩惱。」一個沒有任何營收(連廣告都沒有哦)的社群網站,
可以吸引500億美金的資金進來, 這種事台灣是不會發生的....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我認為這是 科學 VS 工程

這類技術也許目前無法量產,但會帶動其他相關技術發展

也許日後某些材料&技術成本壓低,便會量產了!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不是嗎? RAM or CPU etc.....
bluesystem wrote:
技術上我第一個想到的...(恕刪)

基本上,我想到的是如此....
碟盤其實可以做到面積很大,打個比方來說,剛看了一下2.5" HDD大概是70mm*100mm*9mm的尺寸..
1. 那麼扣掉SATA接頭跟PCB的面積,碟盤可使用空間可能有68mm*90mm*7mm....
2. 因為它是長方形的,所以面積使用率遠比圓形的碟盤來的大,例如說可能做到65mm*85mm*2mm(最多2碟片+讀寫頭厚度跟機構2~3mm)
3. 他的移動範圍其實只要3mm*5mm就好(而這也是單一磁區的面積),換算下來一張碟盤可以有21*17=357個磁區(也同等數量的讀寫頭)
4. 那這樣子的移動範圍,其實讀取速度應該是OK的....

成本的話....那就不是我所能空想的出來的了......


寫到一半被一堆事打斷......4個小時後才能寫完PO出.....




**有沒有可能我想的剛好是新技術,會被申請專利嗎??.....
End of Story....Bye....
期待這項新技術可以越來越成熟以造福使用者!!


看到新技術然後嗤之以鼻
這就是追隨者和開創者的不同
http://www.flickr.com/photo.gne?id=
這技術最大的問題在於讀寫頭的成本跟讀寫頭和磁片的摩擦損傷。
如果沒辦法保存資料穩定性的話也稱不上是處存裝置。

話說台灣也是有很多創新的,只不過很多人選擇性忘卻而已。
例如 ASUS 的 EeePC 就是帶動全世界 Netbook 熱腸的領先產品。
很多時候會看到國外技術那麼好也是因為除了台灣外世界還有上百個國家啊。
wonly wrote:
期待這項新技術可以越...(恕刪)


這東西很難說是創新.

它移動機構跟常聽到的掃描試探針顯微鏡(STM),超音波馬達之類的玩具概念是相同的,就壓電材料罷了.其他的讀寫機制基本上就跟現在硬碟無異.

說穿了就是把高速旋轉的碟片換成了壓電材料推進的超慢方形碟片(所以它用數百個讀取頭,加速隨機讀取).真正無言的是用上"堅硬的碳化鉭(TaC)",這代表推進的過程磨損超大,所以才用上堅硬材料抗磨損,更無言的是Ta是稀有元素,很傷成本和稀有資源.

何謂創新,何謂追隨,很難介定,不是有位稀世天才,說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嗎?天才不也追隨前一位天才的腳步嗎?

一般看法是,半導體和儲存媒體要有大突破應該是會朝spintronic發展,不過商業化進展很有限.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