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請問這是幾吋硬碟?

小雞飯 wrote:
那個時候主流早就3.5吋硬碟了
5.25吋硬碟盛行的時候應該是486之前的時期
586、AMD K6等等開始就已經開始用3.5吋了


是沒錯,但當時Quantum逆勢推出Bigfoot(大腳)系列後在低價電腦市場也有著不錯的銷量(當時3.5" 5400/7200RPM HDD可不便宜)。
不長眼 wrote:
民國77-78年
386時期...還要再買387

那時候,
我家裡有一台宏碁 ACER 的 286 電腦 (CPU: Intel 80286-12),
只有配備 5.25 吋的軟碟機。
hjfrank wrote:
那時候,
我家裡有一台宏碁 ACER 的 286 電腦 (CPU: Intel 80286-12),
只有配備 5.25 吋的軟碟機。(恕刪)

那時的電腦和現在的超跑都是有錢人玩的
利潤高到不行
我就是差不多那時被騙下海的
ForLucky wrote:
那時的電腦和現在的超...(恕刪)

這哪是什麼有錢人玩的,XD
我家那台宏碁 286 電腦當時售價才 23900 元,
因為是報紙上的半版廣告,
對這些數字印象特別深刻。
樓主有興趣拆解看裡面長甚麼樣嗎
RRE wrote:
樓主有興趣拆解看裡面長甚麼樣嗎

這年頭要看拆解甚麼需要親自動手嗎???

hjfrank wrote:
這哪是什麼有錢人玩的,XD
我家那台宏碁 286 電腦當時售價才 23900 元,
因為是報紙上的半版廣告,
對這些數字印象特別深刻。

那時沒電腦跟本沒差,沒幾個會買
23900你是不是買庫存,我記得我剛碰電腦是39900/49900耶
出清的才有二~三萬的
我第一台電腦也5萬...
286-12/16那時統一面應該才4元吧,23900那時應該也算不少
一個骨董硬碟引來一群老傢伙。
前面提到到的Punch Card我用過,就來倚老賣老一下吧。
Punch card一張卡可容納80個字元,通常是一行指令一張卡。
在讀卡機讀卡之前還要有一張job card, job card就是你的識別證。如果你想惡搞,助教就會沒收你的job card,你就沒戲唱了。
老師教程式設計還是FORTRAN,而我們的作業就是算閏年或是萬年曆的排版。
那個時候"跑程式"可是介高尚的事,半夜在計算機中心等結果更是無比神聖的任務。

好回到主題,大腳系列只是硬碟進化潮流中的一記回馬槍,主要訴求是大容量,但是讀取速度太慢,終究被歷史所淘汰。
硬碟的發展從14"→8"→5.25"→3.5"→2.5"→1.8",每一代的演進都幾乎把當時的主流廠商淘汰掉,是個十分嚴酷的生態,所以也算是時代的眼淚吧。
hjfrank wrote:
這哪是什麼有錢人玩的,XD
我家那台宏碁 286 電腦當時售價才 23900 元,
因為是報紙上的半版廣告,
對這些數字印象特別深刻。



以前光華商場還在的時候
國產APPLEII主機板上的L2記憶體
256K還是128K...一條就要1000.....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Krassowski wrote:
硬碟的發展從14"→8"→5.25"→3.5"→2.5"→1.8",每一代的演進都幾乎把當時的主流廠商淘汰掉,是個十分嚴酷的生態,所以也算是時代的眼淚吧。

別忘了還有1'' 微型硬碟(Microdrive),由硬碟技術領導品牌IBM研發出來的,當年Flash NAND記憶卡是幾十MB幾百MB幾千塊在賣,可是當年數位相機及MP3隨身聽剛剛快速興起,市場對於能快速讀寫可攜式儲存媒體有很高的需求(軟碟片及光碟片都不符合需求),所以當年很看好這種微型硬碟的發展,它可以提供比Flash NAND記憶卡更高的儲存容量價性比,非常像現在的SSD與傳統硬碟的關係。


Apple iPod mini也是用上Microdrive才成為世界第一台可以握在手掌大小GB等級容量的隨身聽,只是隨著Flash NAND價格一直在崩落,Microdrive不可靠容易損壞以及耗電發熱的缺點越來越不被消費者所接受,然後就死在歷史的長流中。

Seagate也有投入開發Microdrive產品,不過它算很倒楣,剛研發出來並開始量產剛好碰到Microdrive產業快速沒落,我剛好有機會以幾百塊價格買了一個8GB版本來玩玩,用在當時流行的3C玩具PDA(就是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前身)身上,只是現在都不知道到底收到哪裡去了。


對岸有一家公司也有生產Microdrive產品,後來還被IBM告還是甚麼的,年代久遠忘了。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