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一核,價格卻比雙核還少一些,買爽度也超值。
在介紹前得先說明一下這個時間點來討論這個已經不是新聞的產品還有甚麼意思呢?這個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它真的「很便宜」。三核心的X3 8450現在一顆只要三千台票不到,但是相同的價位你可能只能買到INTEL牌雙核心CPU,小弟認為沒有甚麼比這個更適合裝機了。
說起三核心的處理器架構,可說AMD是電腦史上第一人,先是大膽的採用了良率不高的生產方式製作原生四核心處理器,AMD這步棋是個創舉,也是個險招。雖然後來真的鬧出了臭蟲事件(TLB),不過真正會影響到家用使用者嗎?這倒不見得,只是商用的伺服器要求比較嚴苛,無法容忍類似這種的錯誤,但因此也連帶影響了個人PC處理器的佔有率,小弟頗覺惋惜。不過後來的B3-Stepping已經徹底從硬體面去修正這個問題,這的確應該是給予AMD一些掌聲鼓勵。X3 8450也同樣是顆原生四核CPU,只是僅啟動了三個核心,而且將時脈往上提升至2.1Ghz,最高熱耗設計(TDP)在95W,而X3 8750則是2.4Ghz,兩者僅在時脈上有所不同,這個平價三核心的出現,使得AMD的這塊雙核心與四核心的斷層得以接續起來,成為豐富的產品線。

核心代號Toliman,仍為65nm但是已經是B3除蟲過的乾淨版三核心。
我們不必在屈就於X2,也可以同樣利用三核心來組成效率更好的HTPC平台,有在欣賞高解析影片的朋友都知道,使用CPU軟解的畫質與聲音遠比GPU好,這是為何呢?因為使用軟體播放器可以依照影片格式的不同選擇正確的Codec,而GPU就只能用GPU內建的Codec來解碼,相較之下會被嚴重犧牲掉畫面與聲音的質量。但是高解析影片動輒每秒將近30MB/s的流量,就馬上會讓一些單執行緒的處理器顯得狼狽不堪,輕則只能單純解壓影片沒有能力執行其他工作,重則連影片解碼都負擔不起,我們都知道這種工作交由多執行緒來處理是最為恰當了,尤其三核心可以讓你在比雙核心更多工的情況下讓電腦同時處理多樣事情不是更好嗎?

8750是時脈更高的三核心,或者可以這樣說,它是從良率更好的晶圓中出生的。
講到平台,也不得不配服AMD的整合能力,自從收購了ATI這個大廠後,AMD得以與INTEL抗衡的最大優勢,就是整合性的平台效能以及相容性遠遠超過了INTEL平台。以支援AM2、AM3的780G,790G為首的晶片組,成功的讓現在出生的高性能Phenom II處理器也能在最小的花費下就能直接在現有平台使用,這個好處在Phenom II發表之後,人們才真正有感覺到平台支援的重要性,反觀對手INTEL,i7的組裝就等於是把現有的機器砍掉重練,花費在整體平台升級的費用上不可不謂驚人。
AMD的處理器有一個較為可惜的地方,就是因為專利之故,只能繼續使用這種針腳在CPU上的設計,這個斷腳風險存在於CPU的危機,而非主機板,畢竟CPU比起主機板來說,更方便於攜帶或者是可能因需要而拆卸,這個部分是INTEL搶得機先,率先把風險移轉到主機板上。我們的確希望能看到AMD在這個部份能有類似的創新設計讓使用者能夠避開這個風險,而在下一篇中小弟將以780G為主來測試X3 8450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