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提醒] AMD Ryzen 8000系選用的注意事項, 漫談PCIe 直連通道

文章概要

  • Ryzen 8500G 介紹
  • 8400F vs 7500F
  • 漫談PCIe lanes 直連CPU

Ryzen 8500G 介紹

最近HUAN有一支影片介紹幫他母親升級電腦, 裡面選用的CPU是8500G, 這顆CPU內建RDNA3顯示晶片, 顯示性能用在網遊確實能順玩, 但在3A遊戲必須對特效設定上認命, 畢竟它只是一顆給特定族群用的, 性價優先的CPU

適合族群:

  • 性價優先, 自帶還不錯的核顯也堪用, 確實蠻吸引人
  • ITX or m-ATX主機
選用注意:

  • 8500G, 搭板價只賣$4990 (2024/10/12 price)
  • 六核心: 2 Zen4大核, 4 Zen4c小核
建議還是買個單塔12公分扇比較好, 12公分風扇至少比較安靜, 壓100W功耗的CPU很有餘裕; 但若是ITX需求, 噪音考量建議使用下壓式12公分風扇的散熱器

  • PCIE 4.0 Lanes:
  1. 8500G 共14條, 扣掉4條給晶片組, 實際能用的只有10條, 但若外接顯卡只會跑PCIe 4.0 X4
  2. 8600G/8700G 共20條, 扣掉4條給晶片組, 實際直連只有16條, 但若外接顯卡只會跑PCIe 4.0 X8
  • 不支持PCIE 5.0, 因此主機板不需要多花錢去買有帶PCIe 5.0 16X for discrete graphic, or PCIe 5.0 4x for M.2的主機板, 當然若要戰未來, 這顆CPU只是過渡用, 去買好一點的主機板也不是不行, 但一般來說, 預算有限之下, 錢應該花在CPU/GPU上才是, 反著走的話?

  • 這顆CPU你以為有帶內顯, 之後買一張顯示卡給它用, 若顯示卡壞了還有內顯可用, 這裡說的對也不對, 但PCIE lanes直連CPU就只有10條(8500G) 16條(8600G/8700G), 而且真正撥給外接顯示卡用的也只有4條(8500G) 8條(8600G/8700G), 即使把直連CPU的M.2空出來, 它也不會變成8條給(8500G)或16條給(8600G/8700G); 講白了, 它就是要你乖乖地用內顯, 這10條PCIE4.0讓你接兩條PCIE 4.0 X4的M.2SSD

  • 內顯 740M
玩玩網遊特效全開及剪映

  • APU架構/記憶體頻率
由於是SoC, CCX與IMC不須走IF, 因此DRAM可挑選至少DDR5-6400, 有看過網上留言 EXPO到DDR5-7600

  • 結論:
  1. 上述優缺點分析來看, 搭板的CPU賣$4990, 又有內顯, 主機板B650先給它買起來, 之後有預算的話再來升級CPU甚或加買顯示卡其實也不是不行, 預算考量之下又要有不錯的內顯, 說實在的還行; 預算考量之下的主機板可考慮 Asus Prime B650M-R-CSM $2590(搭U價)

  2. 裝機成本還得考量DDR5比DDR4要貴的這件事, 反正DDR5-6000 (甚至6400)兩支給它買起來, 對那些之後想再買好一點的CPU的人來說不是難事; 但說真的, 我不會做這種事, 裝機就是要一次到位, 之後慢慢來的說實在沒有比較划算

  3. 抓重點, 不要買了8000系的APU之後, 又打著再加買顯卡的念頭, 如果有這念頭, 建議直接7500F/7600[X]/7700[X] + 顯示卡即可; 無論如何, 加張顯示卡給8000系CPU都是奇葩的操作, 畢竟內顯可對標GTX16系, 若接張亮機卡比它低階的用意是? 或接比它高階的如RTX2060S, 3060TI, ... 或以上, 然後顯示卡只能跑PCIe 4.0 X4[8500G] or X8[8600G/8700G], 為何要這樣浪費效能呢? 一樣的錢拿去買7000或9000豈不更好?

沒有特別反對什麼, 只是要把選購這件事認真看待, 符合預算與使用需求, 那就OK


8400F vs 7500F

AMD 8000 Series還有多一顆8400F, 它是什麼來頭, 跟7500F相比有什麼差異?

1. CCD製程:
7500F TSMC 5nm FinFET
8400F TSMC 4nm FinFET

2. L3 Cache
7500F 32MB
8400F 16MB

3. 最大記憶體支援
7500F 128GB
8400F 256GB (沒太大用處, 用不到那麼多)

4. PCIe Lanes (4條已給晶片組不算之下)
7500F PCIe 5.0 24條可用 (GPU X16, 其它 X8, Chipset X4)
註: 嚴格說, 是所有Ryzen 7000/9000 都是如此

8400F PCIe 4.0 16條可用 (GPU X8, 其它 X8, Chipset X4)

5. Price (2024/10/12)
7500F $5250
8400F $5700

6. 跑分與功耗
請自行去各視頻網站上看

迷之音:8400F是打著台積電先進製程而賣比7500F貴嗎?不然想不到為何要挑8400F (甚至是其它8000系不帶內顯)了


漫談PCIe 5.0 Lanes (CPU直連的PCIe 通道數)


Ryzen 7000 & 9000 series 的所有CPU, 都有28條直通PCIe 5.0 Lanes可用, 扣掉4條是預設給晶片組之外, 還有24條

Ryzen 8000 series 只有設計PCIe 4.0, 而且會因CPU型號所帶的通道數有異
  • Ryzen 8600G/8700G/8400F/8700F x8 for graphics, x8 for M.2 SSD (即可插兩條PCIe G4 x4 M.2 SSD)
  • Ryzen 8500G x4 for graphics, x6 for M.2 SSD (尷尬的通道數)
AM5架構所用的晶片組是祥碩設計的, 代號Prom21 (Promontory 21), 本身的通道數扣掉與CPU直連的4條後, 共剩8條PCIe 4.0可用, 無論是B650, B650E, X670, X670E, X870, X870E 都是同一顆, 只差在不同的支援程度, 並且有些是一顆PROM21 (X870/B650E/B850/B650), 有些是兩顆PROM21 (X870E/X670E/X670)組成; 一顆可用8條4.0加4條3.0, 兩顆就變成12條4.0加8條3.0, 有興趣可直接看影片

目前主機板廠商關於CPU直連通道都是如下設計:
B650晶片組:
PCIe 4.0 x 16 使用者可接顯示卡 (現今RTX30, RTX40 都是PCIe 4.0 x16)
PCIe 5.0 x 4 有拉一條5.0 的出來, 可接M.2 SSD 當系統碟使用
PCIe 4.0 x 4 成本因素, 即使CPU 本身有支援5.0, 主機板商這槽位只做成4.0

B650E/X670E晶片組: (市面上已不容易買到了)
PCIe 5.0 x 16 有拉線拉到5.0直連CPU (現今RTX50/RX90 支援PCIe 5.0 x 16)
PCIe 5.0 x 4 有拉一條5.0 的出來, 可接M.2 SSD 當系統碟使用
PCIe 4.0 x 4

B850晶片組:
PCIe 5.0 x 16 有拉線拉到5.0直連CPU (現今RTX50 支援PCIe 5.0 x 16)
PCIe 5.0 x 4有拉一條5.0 的出來, 可接M.2 SSD 當系統碟使用
PCIe 4.0 x 4
註: 規格是不是跟上面很像? 其實就是一樣的東西

X870晶片組
PCIe 5.0 x 16 有拉線拉到5.0, 匹配CPU 提供的5.0直接CPU (現今RTX50/RX90 支援PCIe 5.0 x 16)
PCIe 5.0 x 4有拉一條5.0 的出來, 可接M.2 SSD 當系統碟使用
PCIe 5.0 x 4 由於USB4佔用通道數的關係, 若該槽位接上M.2 SSD, 則將會與G5 x16共享頻寬

X870e晶片組
PCIe 5.0 x 16 有拉線拉到5.0, 匹配CPU 提供的5.0直接CPU (現今RTX50/RX90 支援PCIe 5.0 x 16)
PCIe 5.0 x 4有拉一條5.0 的出來, 可接M.2 SSD 當系統碟使用
PCIe 5.0 x 4由於USB4佔用通道數的關係, 若該槽位接上M.2 SSD, 則將會與G5 x16共享頻寬

註: 上面寫到的直連通道數對Ryzen 7000/9000都一體適用, 但對Ryzen 8000就不是了

接下來談intel 的方案
Alder Lake (12th) & Raptor Lake (13th & 14th) 提供PCIe 5.0 x16 加 PCIe 4.0 x4, 再由DMI 4.0 x8 連晶片組 (相當於PCIe 4.0 x8 的傳輸率)

而其700系列的晶片組本身的通道數則是
  • Z790 PCIe 4.0有20條, PCIe 3.0有8條, DMI 4.0 x8
  • H770 PCIe 4.0有16條, PCIe 3.0有8條, DMI 4.0 x8
  • B760 PCIe 4.0有10條, PCIe 3.0有4條, DMI 4.0 x4 [蠻像Prom21的配置]
註: DMI是intel 晶片組連CPU的通道名稱, 由此可見B760是這三者最少的

Core Ultra 200S則提升為 PCIe 5.0 x20 加 PCIe 4.0 x4

而其800系列的晶片組本身的通道數則是
  • Z890 PCIe 4.0有24條, 拋棄PCIe 3.0
文章對你有幫助, 歡迎收藏、點讚、分享! Jam! Jam! Here comes the man!
2024-10-12 9:41 發佈
這個主要是取決於你對內顯的需求到哪
看你是要花五千買4cu
還是再加1350上8cu
至於12cu的8700g這個八核產品的價格就到九千了

如果cpu效能比較不要求的也可以考慮2550元的3400g就好

另外就是7500f和8400f這兩棵基本上可以直接跳過不看
真要組不需要內顯的am5你直接上6990元的7700mpk就對了,
妥妥的正規八核心,而且還另外多2cu內顯給你用呢
grason00

7500F是完整Zen4架構拔內顯的7600,跟8500g apu架構不同,要裝獨立顯卡可考慮7500F

2024-10-14 15:09
文書機我的話會裝I5 12400
8500G是簡化的Zen4不會考慮,
7500F沒內顯也不考慮,除非要裝獨立顯卡
7600雖有內顯且為完整Zen4,但太貴
Eragon Lee

不知道是不是簡化zen4關係,我的8500ge無法用ryzen master手動調整電壓和頻率,感覺要完整大核心才行,我用8700g就能手動調整。

2025-03-25 9:06
pc8801 wrote:
這個主要是取決於你對...(恕刪)


請問4cu 8cu 12cu
是什麼意思啊?
謝謝
pc8801

簡單說就是內顯核心數量

2024-10-15 13:18
lls613

個人認為,cu=core unit

2024-10-16 15:51
7500F 還是很值得考慮的, 雖然少了內顯, 但是身為7000 series, 它該有的六大核, PCIE直連通道數一個也沒少, 價格在$5000左右, 性能還行, 搭DDR5-6000 CL30 expo 都不錯

回頭講PCIe lanes, 這裡提到的是直連CPU的通道數, 7000 系列在架構上有給到 usable 24條PCIe Gen5.0, 基本搭一張B650主機板的通道數大致如下:
16條直連給顯示卡 [PCIe Gen 4.0 x 16]
4條直連給M.2 SSD [PCIe Gen 5.0 x 4]
4條直連看各位用途是什麼 [PCIe Gen 4.0 x 4] 這原本是用來選配USB4.0, 但當時推出AMD沒有自己的USB4.0晶片, 今年祥碩推出X870才一併推出 ASM4242 (Thunderbolt 4 certified)

以華碩的Tuf B650M-Plus 為例, 黃色圈起處就是直連CPU的PCIe通道, 我自己是這樣用
7700X 搭 Asus 3060TI + KC3000 1TB + AX210 (轉接板接在M.2槽位)


註:
  1. PCIe直連CPU, 可以讓接在這些通道上的設備更快處理
  2. 雖然7000系列給到24條PCIe 5.0, 但依主機板配置, B650給的5.0是M.2, B650E是顯示卡的 x16 & M.2 x4 都會是5.0
  3. 轉貼圖片疑慮, 若有興趣看block diagram的請到這裡 AM5 with B650 chipset architecture

換作是8000系列, 情況就不同了, 除了只有4.0, 而且可用通道數就只有10條, PCIe只撥4條給顯示卡, 接一個M.2 SSD吃4條, 剩兩條直連的, 所以遊戲黨再怎麼配也不會是8400F, 請留意

當然, 退一百步談8000 series with F-affixed Sku, 如果真要拿它來組遊戲機行嗎? 肯定可以, 機器一樣能動

在那個還沒有PCIe直連的年代, 透過南北橋連週邊也是能運作, 也就是說, 8000 series 的PCIe直連通道用完後, 其它走晶片組開出來的通道, 再去連CPU的, 但都得限於CPU與晶片組之間的4條, 而且得跟週邊諸如SATA, 音效, 網路, 藍牙, USB接口等共享這四條頻寬; 若如此, 有好東西 7000 series 可以用, 自然就不會拿 8000 series with F-affixed Sku, 無論是遊戲機或文書機

註:
  1. 就像當年intel CSA直連北橋晶片, 有支持還是比沒支持的寶, 在那個WiFi還不普及的桌電來說, 而且網路晶片都走南橋再走北橋再連到CPU
  2. 買新不買舊就不適用在7000 & 8000了
  3. 8000 系不帶內顯的除了8400F之外, 還有8700F, 若看完規格後, 真不知道帶F的是要賣給誰
  4. 再嚕唆一下, 再怎麼樣最好能配到B650, 因為A620真的沒有比較划算, 以原價屋的price list為例
Asus Prime B650M-R-CSM 搭CPU價格 $2590
Asus Prime A620M-K-CSM $2290

總之, 這篇文章的用意是要提醒對規格不瞭解的使用者, 對自己花的錢也要知道花在哪裡, 當然, 若真的知道為何而買 8500G, 8400F 的話也行

至於是intel 的直連通道數, 科普了一下12代到14代的PCIe 通道數是20條, 晶片組連CPU 的DMI 4.0有8通道, 相較7000系列來說, 大體如下:
intel 12~14代:
PCIe 5.0 & 4.0 直連: 20條
DMI 4.0: 8條 (約等於PCIe 4.0 x8)
amd 7000 series:
PCIe 5.0 & 4.0 直連: 24
晶片組連CPU: PCIe 4.0: 4條
上述這些資料說明, PCIe直連CPU確實是AMD 7000(甚至9000)是較 intel 12~14代多的, 但是CPU通晶片組的頻寬確實少於intel, 這就要看每個人的應用了, 如果一張顯示卡, 兩根M.2能滿足需求, 那麼使用者會滿意AMD的7000(甚至9000)的平台, 但若週邊多的話, 至少intel 確保CPU連到晶片組的頻寬比較大

最後, 關於B650(E), X670(E), 甚至是最新的800系列的晶片組X870(E), B850, B840等, 這些晶片組都是AMD與祥碩合作開發出來的, 代號Promontory 21, 好不好不談, 但至少B650與7000系賣得還行, 且至少AMD 也找到不用自行開發的替代方案; 接下來看祥碩能進化到什麼程度, 我的portfolio會一直有它, 直到滿足點

以上
pc8801

所以我認為不如直接拿7700mpk就是給自己設限,你認為就該拿7500f才是你所謂的不給自己設限?簡單說就是在你的圈子之外說天外有天的都叫做給自己設限,只有進到你的圈子與你同在才叫做不給自己設限對吧?

2024-10-17 14:35
Sebastien Loeb

我發覺01像你這樣的人, 看不懂中文的人真的很多, 邏輯不清楚是一回事, 但中文閱讀能力是大事, 永遠在那繞呀繞的; 你要不要自發一篇科普文, 不要就只有那篇振興卷還要求店家找零的小氣文?

2024-10-17 19:56
Sebastien Loeb wrote:
7500F 還是很值...(恕刪)


講到pcie lanes , 這是目前amd主板的硬傷
撇開cpu直連通道外
除了頻寬只有4.0*4以外 , chipset提供的通道數過少
第2顆chipset還要占用8條
導致b650~x870撇開cpu部分只有12~20條可以利用
我是不知道鍋該不該算在祥碩身上..
反觀intel以600~700系列來講 , pch提供的就有18~28條
所以amd的主板為了擴充性才會在cpu做各種拆分和共享通道
x870被罵馬甲和倒吸也不是沒原因的..

以這角度來看8500G
大概也就如內文說的看看影片輕度需求是真的沒差
但影編我是認為單靠cpu應該還是過硬啦...
conroe2duo

我不是要忽略cpu直連,我只是要說amd chipset提供的太少,導致平台上限就卡在b650e,x670e有跟沒有一樣,而跟b760比其實我覺得只有USB 3.2 GEN2是真有差= =

2024-10-17 1:49
pc8801

一般用戶真不需要那麼多通道,真的需要的人就自己詳細評估比較再選就是

2024-10-17 14:41
更準確來說AMD直連CPU可用PCIE通道為24條GEN5
但實際要看板廠怎麼拉
例如入門B650板廠就只會拉PCIE16條+一個M.2
浪費4條CPU通道這樣

而8500G的問題是少掉的PCIE通道是對主機板第一槽PCIE部分
也就是說7000及9000系列是X16插槽有完整16條可用
8000G系列是X16插槽有8條可用
而8500G及以下是X16插槽只有4條可用
會影響顯示卡可用通道及支援PCIE切分的主機板(切出來的PCIE及M.2會用不了)
也是一般若要插顯示卡就不建議買8500G的原因
一方面是CPU為2大+4小核設計性能不及8600G及7500F
一方面是接顯示卡只有X4頻寬,會明顯影響顯示卡發揮

至於晶片組部分,搭配CPU下B650擴充性是強於B760
雖然AMD單一晶片組只能提供8條GEN4及4條GEN3(還與SATA共用)
但強在CPU比INTEL多4條,以及CPU自身就提供4個10Gbps USB

但X670則遠不如Z790
多串一顆晶片組只能帶來額外4條GEN4及4條GEN3
數據還會全部塞在連接CPU的X4上
而多的USB礙於空間板廠大多不會完全利用
這也是AMD這邊大多建議搭到B650(E)就好
反正B650已經能給到3個M.2+4個SATA對一般人來說很夠用了
Sebastien Loeb

感謝補充, 能引出這樣的玉出來是榮幸

2024-10-17 19:57
內文有提到不支持PCIE 5.0



所以這張主機板裡的M.2 PCIE 5.0插槽就浪費掉了?
變成即便給8000系列APU用,也只能發揮出4.0的效果?
grs2015

很好笑,被認為是雲玩家,看來你也是花大錢買效能的,你怎知道我用啥設備,自己是雲玩家還說別人,別笑死人了[沒有不敬的意思]

2025-03-25 19:53
Vincent Carter

啥?堆錢買高頻記憶體在那唱效能比6000/6400的好? 浪費錢還以為效能就提升? IF總線就那麼大了, 記憶體頻率拉得再高是要呷洨哦? 長了一百顆眼睛也看不清, 被洨蓋住了[幫不了你]

2025-03-28 21:30
用哪顆CPU 8000系的嗎
Sebastien Loeb wrote:
文章概要Ry...(恕刪)


老實說8500G砍成4cu這一刀對於apu來說算是砍到大動脈了

(不過與其說砍 不如說是8540U或著Z1的桌面版)

總之8500G的內顯效能跟一般處理器自帶的2cu沒多少區別 pcie通道數還少人一半

8600G的8cu timespy隨便也能跑到2800~2900

運行絕大多數的遊戲夠用了 甚至還能開1080p低畫質或是摸一摸中畫質

但是8500G不開720p基本上就不太能玩的順暢

這點放在7"掌機勉強還過得去 放到桌機這種普遍24"以上的螢幕就沒法混過去了

純文書用不如買12400
grason00

主要8系列已簡化了zen4架構就為了內顯apu,8500g再砍apu內顯架構,是真的不如改組12400,或是完整zen4的7500f/7600對我來說cpu效能比較重要,顯示效能不足可裝獨立顯卡

2025-03-28 18:49
grason00

7500f雖然也是簡化zen4,不過他只有醃掉顯示,cpu架構還是完整zen4

2025-03-28 18:54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