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略在四年前,當時筆記型電腦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幾項比較嚴重的不外乎是續航力、散熱、繪圖能力。
當時桌上型電腦市場之大,各家廠商紛紛推出準系統,有酷炫的外型且具備還不賴的擴充性,光華還在新生南路上的時代,每天都有滿滿人潮去詢問P4和K7孰強孰弱,當時我也首次接觸自己組高級電腦的快感,當時ASUS K7V880幾乎具備K7最強擴充性能,MSI當時的主機板K7N2 serial也還佔有一席之地。
三年前,筆記型電腦大躍進,一機在手功能無窮,之前那些問題似乎都消失了,唯一讓人詬病的就是擴充性不強,但就算擴充性不強,總好過硬體衝突等難解的問題,NB和DT維持著巧妙的平衡,AMD在製程上略遜一籌,以至於無法順利打入NB市場,說真的,筆記型電腦為求穩定,多半都會採用intel的CPU和平台,按照AMD的做法只是會拖延產品熱點,當然是因為AMD在技術上加入Memory controller,所以每當記憶體進化後,AMD必須在出另外一顆CPU來適應這類的記憶體。
想當年我也弄了一台頂級的K7 Athlon XP 3200+,記憶體衝上DDR400 1GB,6800的顯卡,搭配上創見音效卡和3COM的加密網卡,心想這台好歹也可以撐五年。這台電腦當時扮演著動物機,工作機,娛樂機,影音機,cpumark可以衝上109而沾沾自喜。但是電腦進步速度之快,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
早買早享受這句話,變成電腦最殘酷的一句話。
永遠都有新的機種出現,永遠都有更快的機種出現,當我入手X60時,才驚覺我以為K7仍是王者,但其實他已經是亡者了,40分鐘安裝好XP和兩個小時安裝好XP,速度上就是不一樣,X60的cpumark衝上245,灌軟體時都是用噴的,很少慢慢等著小綠格一格一格增加,但我還是安慰自己說:至少K7是獨立顯卡,跑遊戲比較順,之前完GAT:SA也都很流暢,想必X60一定會讓我感到遲鈍。但是我錯了,X60灌GTA:SA一樣是用噴的,CPU常閒閒沒事幹,不像K7老是在工作,X60跑GTA:SA也是嚇嚇叫,要逃跑要開快車,整個就是比K7還順,CPU頂多也只有跑40~50%,K7通常是滿載阿。
但是X60就算快,也是一年前的產品,工作之後跑程式,被同事嗆說:NAPA refersh??這種骨董還可以用唷?他的電腦已經是santa rosa 的獨顯機種,他都還覺得慢了,因緣際會下入手了一台X61,霎時間X60似乎被列入冷宮團了,K7早就不用說了,95W的熱情在炎炎夏日可不是件好事,X61轉移之後,家裡多了兩台冷宮電腦。但是永無止盡的升級,為什麼我們仍覺得電腦很慢呢?
聽一位專研SW的老師說過,以前寫成是很珍惜記憶體空間,程式能少一行是一行,跑完之後盡量不要待在記憶體內浪費資源,而現在程式越寫越大,同樣的功能和核心,用了更多色彩去裝飾,消耗掉系統資源,用完了還死賴在記憶體裡不走,現在這樣有簡化程式堅持的學生越來越少,當然還是有魔人級的RD畢生以減少程式行數為職志。就像我同事會想盡辦法將一堆功能塞進小小的六層板內。
電腦還是一樣會一直進步,現在12"筆電可以是1.43KG的輕量級,搞不好幾年之後1.43KG變成重量級大怪獸也說不定,現在的雙核心搞不好兩三年後八核心是主流,這樣的進步速度,電腦不快嗎?
電腦快不快,真的只能說:因人而異。
板上常有人在問:這樣的電腦配備夠不夠快,說實在,都比我現在的系統快多了,當下很快,過一個月後還好,兩個月後不算快,應該就像商業週刊說的:這樣就好。
這樣就好,愛惜自己的電腦,這是我對電腦最好的禮遇。
======20160217更新======
突然看到很久很久以前發的這一篇,我想我有做到自己說的這一些話,愛惜自己的電腦。
現在X61繼續服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