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 第 13 代 Core-S Raptor Lake 處理器編輯測試盒組(右)以及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
Intel 在上個月底正式發表了最新的第 13 代 Core-S 桌上型電腦處理器,透過核心數的增加(Core i9-13900K 處理器為 24 核心)以及單核心最高時脈的推升(最高 5.8 GHz)來提升更多效能(請見:Intel 推出第 13 代 Core-S 桌上型處理器 不僅核心數增加更以 5.8 GHz 最高時脈推升更多性能),並且舉辦了 Intel Open House 活動先期展示了搭載第 13 代 Core-S 處理器的桌上型電腦以及搭配的主機板(請見:【採訪】Intel 在台舉辦 Open House 展示活動 除了最新第 13 代處理器外 A770 顯卡也首度現身),Mobile01 站方也與 Intel 合作舉辦了網友體驗會,讓更多夥伴們能夠在開賣前近距離接觸 Intel 第 13 代 Core-S 處理器的表現(請見:【採訪】高效能要親眼看才有感!Intel Open House & Mobile01 網友體驗會全紀錄),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後,陳拔也收到了 Intel 寄來的編輯測試用處理器套組,以及由華碩寄來的首波 Z790 晶片組主機板之一: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作為搭配測試,在本周四晚間開賣與效能解禁前,先來看一下這次 Intel 的第十三代 Core-S 處理器編輯測試套組以及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外觀開箱。(實測請再等等唷)
Intel 第 13 代 Core-S Raptor Lake 處理器編輯測試盒組開箱
首先來看這次 Intel 寄送給測試編輯的測試盒組開箱,這幾年 Intel 的借測處理器都不是標準盒裝版本,而是另外包裝的測試盒組,而且都只有 i9-K 跟 i5-K 兩個型號。
這次 Intel 所寄來的編輯測試處理器套組,採用具備反光特性的 Intel 藍色外漆搭配處理器內部 X 光結構圖設計。

開啟盒裝內部則是更多的處理器 X 光結構圖,大家可以猜猜是哪顆處理器。

盒裝內部則是分為左右兩側。

開啟上蓋後,左方為這次製作的特殊壓克力牌,右側則是兩顆測試用的處理器。

壓克力牌的其中一面為處理器的 X 光圖。

另一面則是這次 Intel 推出三顆 K 版處理器的主要規格。

測試套組中的兩顆處理器,分別為 i9-13900K(左)以及 i5-13600K(右)。
- i9-13900K
- i5-13600K

背面一樣是 LGA 1700 接點配置,但是在中央元件的佈局,右方的 i5-13600K 跟左邊的 i5-12600K 有點不同。

接下來就是等解禁時間到來上機實測啦,所以接下來換來看這次陳拔借來搭配測試的 Z790 晶片組主機板開箱。這次陳拔搭配測試的主機板為 ROG 的 MAXIMUS Z790 Extreme,是 ROG 在 Z790 晶片組主機板中的旗艦款式。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開箱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正面,基本上維持 ROG MAXIMUS 系列主機板的一貫設計。

右下角則是這次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特色標示,包括支援 Intel 第 13 代處理器、搭載 Z790 晶片組、支援 DDR5 記憶體、採用 LGA 1700 插槽、 支援 PCIe 5.0 連接規格、支援 ASUS AURA 燈效控制、支援 WiFi 6E 無線網路。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盒裝側面,則是有附加特色功能的說明。

包括 GameFirst 消除網路延遲、SupremeFX 環繞音效、Aura 燈效控制等。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盒裝背面,包括主機板外觀影像、重點功能特色與規格表。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盒裝上的外觀影像,可以看到在下方散熱片上有大型的 ROG 敗家之眼燈效,另外在 IO 護蓋以及第一組 M.2 插槽上方也都有互動螢幕設計,另外在主機板右側則是有一整條的 RGB 燈效配置。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功能特色,包括強化處理器電源設計、IO 護蓋上的 AniMe Matrix 矩陣螢幕、五組 M.2 SSD 插槽以及支援 60W PD 充電的 USB 3.2 Gen 2x2 前面板連接埠配置。

在主機板影像下方的規格表,有更為詳細的規格內容。

開啟盒裝內部則是有塑料的保護蓋,上蓋內側還有 ROG 敗家之眼以及 FOR THOSE WHO DARE 的字樣。

開啟保護蓋後就能看到主機板本體。

主機板下方則是配件收納的部分,由於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配件真的很多,所以會有分區的收納方式。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不含說明文件的配件,包括各式線材、風扇控制器、 M.2 SSD 擴充卡、擴充風扇架等,下面陳拔則是針對比較有特色的部分進行說明。

特殊的 ROG True Voltician 電壓專家模組,可以搭配排線與軟體來量測主機板內部電壓。

額外的風扇支撐架,提供使用者更近距離安裝主機板散熱風扇的選擇,上方還有適用風扇尺寸的標示。

包裝袋上所貼的安裝位置,位在記憶體插槽上方,應該是給記憶體模組有更好的散熱風流設計?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 DIMM.2 SSD 擴充卡,提供正反兩面各一的 M.2 SSD 擴充插槽,運作模式為 PCIe 4.0 x 4 模式。

DIMM.2 擴充卡的散熱片背面,對應 M.2 SSD 的安裝位置都貼上導熱膠。
- M2_1 側
- M2_2 側
DIMM.2 擴充卡的兩側,各提供一組 M.2 NVMe 插槽,最長支援 22210 規格的模組安裝。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正面,採用 Extreme 等級慣用的 EATX 尺寸,幾乎被大型的散熱片以及插槽護蓋所覆蓋,加上背面的大型金屬背板,讓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相當具有份量(重.....)。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上半部的部分,在處理器供電散熱的部分採用三面大型的散熱片環繞, 若是要搭配較大的空冷塔散的話要注意熱導管是否會與 VRM 散熱片干涉到。

放大來看 VRM 散熱的部分,可以看到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還利用多條切割溝槽來增加散熱片的空氣接觸面積,提高散熱效率。

從斜向的角度來看 VRM 散熱片的設計。
處理器供電設計部分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採用額定 105A 的 24+1 個整合式功率級配置,採用瑞薩 RAA 22010540 MOS Power Stage,搭配 MicroFine 合金電感與金屬電容,處理器電源控制則同樣由瑞薩 RAA 229131 PWM 晶片提供,不過因為還沒解禁,這邊就先不放照片了。

處理器的電源提供則是由上方了兩組 8 Pin ATX 插座負責,為具有金屬強化設計的 ProCool II 設計。

記憶體插槽上方的風扇 4 Pin 電源插座以及偵錯用探針接點。

記憶體插槽提供四組 DDR5 DIMM 規格插槽,最大支援 128GB 容量、雙通道以及 7800 MT/s 以上的規格。

記憶體插槽旁還有 DIMM.2 的插槽,提供兩組 M.2 SSD 的安裝空間。另外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側面插座幾乎改為橫向配置,並且在護蓋上標示了名稱方便使用者裝機。

主機板右上角的 Q-Code 指示燈、電源按鍵以及 Flex Key 自訂按鍵(預設功能為 Reset)。

從側面來看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上半部右側的插槽,提供包括 ARGB 燈效針腳、水幫浦 4 Pin 電源插座、機殼風扇電源插座、ATX 24 Pin 主機板電源、PCIe 6 Pin 輔助電源(提供給前面板 USB Type-C 連接埠供電使用,要接上才能提供 60W PD 供電規格)。另外在下方可以看到一整排的燈效設計,設置在強化背板上。

位在主機板右側中央的 USB 3.2 Gen 2x2 前面板連接埠(右)以及 Thunderbolt 4 連接埠(左),前者可提供最高 20 Gbps 的傳輸速率以及 27W 供電規格,而在接上右邊的 PCIe 6 Pin 輔助電源後,可以提供 60W 的 USB PD 供電規格。至於左邊的 Thunderbolt 4 連接埠,最高可以提供 40 Gbps 的傳輸速率,不過陳拔一直很納悶的是為何要在內部安裝這樣的外接連接埠.......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下半部的配置,幾乎被整片大型散熱片所覆蓋,散熱片上還有巨大的 ROG 敗家之眼 Logo,開機時會發出燈效,真的是很炫。(等解禁後再為大家補上)。

近看 ROG 敗家之眼的設計,可以看到為採用一段一段 RGB 燈效 LED 排列而成。

在近期的 Extreme 款式主機板中,都會在第一組 M2_1 SSD 插槽上設置了可動態顯示資訊與影像的 2 吋 LiveDash OLED 面板,這也讓 M2_1 插槽上的散熱片體積加大不少。

開啟 M2_1 SSD 插槽散熱片的樣子,不過因為具有螢幕顯示的傳輸線,所以在卸下散熱片時要小心,盡量避免用力拉扯傳輸線。背面則是具有導熱膠條的設置,不過這一年 ROG 主機板的導熱膠條改用不同的品牌,導熱效率如何還要實際看一下。

M2_1 SSD 插槽為與處理器直連的設計,提供 PCIe 5.0 x4 的傳輸規格,但是會與第二組 PCIe x16 插槽共享頻寬。尺寸部分最長則是支援 22210 長度的 NVMe 模組。

PCIe 插槽部分則是提供兩組 X16 以及一組 x4 的規格,兩組 PCIe x16 插槽均為與處理器直連的設計,提供單一組 PCIe 5.0 x16 或是兩組 PCIe 5.0 x8 的傳輸模式,不過這個頻寬還要跟 M2_1 的 M.2 SSD 插槽共用,所以如果要在 M2_1 的插槽安裝 SSD 的話,不僅第二組 PCIe x16 插槽會停用,第一組 PCIe x16 插槽也會降為 x8 的傳輸模式,老實說陳拔還蠻不喜歡這樣的配置就是了,不過至少這次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有把 PCIe x4 插槽放回來,為與 Z790 主機板晶片組連接的 PCIe 4.0 x4 規格,而不是上一代 PCIe x1 的雞肋設計。

在第一組 PCIe x16 插槽部分也有做出方便釋放插槽鎖定的 Q-release 按鍵釋放設計,不過這次在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由原本的鋼索拉動形式改為機構連桿設計,使用的感受會有點不同。

卸下下方散熱片的情形,這部分還提供兩組 M.2 SSD 插槽,兩者均為 PCIe 4.0 x4 規格,分別為與處理器直連的 M2_2(上)以及與 Z790 主機板晶片組連接的 M2_3(下)。若是讓第一組 PCIe x 16 插槽完整發揮 x16 頻寬,在主機板上就只能先使用這兩組 M.2 SSD 插槽了。

散熱片背面也有導熱膠的配置。

在 M.2 SSD 的固定方式上均採用免工具的 Q-Latch 設計,僅在第一組的 M2_1 上面設置在 22210 的固定長度,所以若是要在 M2_1 上使用 Q-Latch 就要花一番功夫。

M2_1 插槽的 Q-Latch 設置在 22210 長度的鎖點上,另外陳拔借到的這張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在 M2_1 底部也沒有散熱膠條的配置。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晶片組散熱片外側的連接埠,提供兩組 USB 3.0 前面板連接埠、一組4 Pin 機殼風扇電源插座以及六組 SATA 6 Gbps 連接,另外在下方可以看到延伸到底部的整條側面 RGB LED 燈效配置。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右下角的連接腳位,包括前面板插座,水冷流速偵測、水幫浦 4 Pin 電源插座、安全模式開機按鍵、BIOS 切換按鍵、開機重試按鍵,並且具有溫度探針連接針腳、LN2 模式跳線針腳等,方便進階超頻玩家能夠更全面的掌控系統。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中央底部的連接埠,提供兩組 USB 2.0 連接座以及 SLOW Mode 以及原廠人員的偵錯開關/連接針腳。

左側提供 RGB 與定址 RGB 燈效連接針腳各一,另外左側兩顆 BLCK 按鍵可讓使用者快速切換 BCLK 頻率。

右下角的音效相關區塊,雖然大部分被遮蔽,但是仍可看到具有隔離設計以及前面板音效插座。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在音效部分採用 SUPREMEFX ALC4082 AUDIO CODEC 解碼晶片搭配 ESS ES9218 QUAD DAC 數位類比轉換晶片,提供工作室等級的虛擬混音以及 DTS 環繞音效功能。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主機板的後方 IO 輸出部分,包括 BIOS FLASHBACK/ CLEAR CMOS 按鍵、一組 HDMI 2.0 連接埠、一組 10 GbE 有線網路連接埠(MARVELL AQTION) 、一組 2.5 GbE 有線網路連接埠(Intel)、一組 THUNDERBOLT 4/USB TYPE-C 連接埠、八組 USB 3.2 GEN 2 連接埠(七組 Type-A + 一組 Type-C)、WiFi 6E 無線網路天線插座、S/PDIF 音效輸出、五組具備 LED 照明的 3.5 mm 音效連接埠。
至於在上機通電的燈效、功能以及實際效能的部分,還是要等周四晚上解禁之後才能公開啦,這部分也請大家期待一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