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完整版測試見:https://www.tomshardware.com/features/intel-tiger-lake-h-11th-gen-benchmarks-8-core

内容提要:
Tom's hardware拿到了Intel搭載i9-11980HK的測試筆電。他們做了多項測試,但限於時間因素不能測試續航。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該筆電的配置如下:

CPU Intel Core i9-11980HK (8C/16T, up to 5.0 GHz)
GPU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Max-Q (6GB GDDR6) at 65W, Intel UHD Graphics
RAM 32GB DDR4-3200 (16x2)
Storage 2x 512GB Phison SM280512GKBB4S-E162 PCIe Gen 4 SSD
Display 16-inch, 2560 x 1600 (16:10)
Networking Killer Wi-Fi 6E ax1675X
Ports 2x Thunderbolt 4, 2x USB Type-A, microSD card reader, 3.5mm headphone jack
Battery 90 WHr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 10 Pro

對於旗艦級的CPU只配了中端的RTX 3060而沒有直上3080,比較費解,猜想可能和體積與散熱有關,不然要照顧兩個大火爐,這個厚度壓不住。該i9-11980HK的TDP是65W, 超頻瞬閒功耗是 110W (PL2).

作爲對比的幾台筆電規格如下: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這幾台筆電所搭載的CPU規格匯總: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Benchmark

在geekbench 5中,i9-11980HK單核多核都拿下第一,多核心很明顯地和35W的11357H拉開差距,畢竟核心數要多一倍。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在將4K影片轉碼成1080p所需時間的測試中,i9-11980HK再次拿下最短時間。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在cinebench r23重複20次的測試中,i9-11980HK表現穩定在11600-11800左右。Tom's hardware特別提到這個測試中風扇「像瘋了一樣轉」(exceptionally loud)。此時時脈在3.5 GHz,平均溫度85.77度,比較像撞到了功耗和散熱墻。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游戲性能

只選擇了帶有3060顯卡的筆電進行測試。由於其他筆電沒有配備2560 x 1600的熒幕,因此其他筆電只測試了1080p下的表現。

古墓奇兵
5800H勝,11980HK和11375H幾乎打平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GTA V
5800H勝,11980HK和11375H幾乎打平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極地戰嚎
11980HK勝,5800H第二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碧血狂殺2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邊緣禁地3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以上兩者均是5800H勝,11980HK和11375H幾乎打平

(以前是AMD游戲輸,生產力贏,現在Intel和AMD位置互換了。)

同前次intel的測試機不同,這次Tom's hardware被允許拆解測試機。
Tom's hardware測試了Tiger Lake-H 8核心 i9-11980HK:當旗艦遇上旗艦
該測試機雖然是正常厚度,但仍然用了3個風扇,多數游戲專用筆電也只有兩個。不清楚下面有幾個導熱管,需要進一步拆解,他們應該沒有時間繼續做。

Tom's hardware的總結

該測試機是一個新的「輕型發燒友」設計,尚不清楚i9-11980HK在厚度更大,散熱更強的筆電中將如何催到更强。
在生產力測試中,10nm SuperFin工藝取得了飛躍,尤其是在多核工作負載中。但是AMD的旗艦仍然可以對打。
在遊戲中,除非真的超級吃CPU的游戲,否則11980HK在遊戲方面與它的小弟不會有太大不同。
2021-05-18 10:37 發佈
講一點個人評價。

這三張圖




和英特爾的這個簡報對比一下


反過來還可以說是r7放i9咧。11980的游戲性有時候和11375差不多,那麽也就和11400差不多。英特爾在簡報裏選的游戲,講出來的都是真話,具體怎麽聼那就要多留心了。

前代35W和45W的英特爾筆電CPU已經被人詬病噪音和散熱的問題了,這次Tiger Lake-H測試機并沒有改善,反而是徹底放飛了。作爲一個65W的新一代旗艦筆電CPU,11980HK這次的表現不夠好——不爛,但是不夠好。以多11W,400MHz的威力在單核心和多核心上勝過R9 5900HX 10%左右。在cinebench r23中撞溫度墻,一部分應該是被這個奇怪的測試機拖累的。英特爾的測試機要做成薄款,那TDP就不要給到65W啊,反過來,如果是要給10nm炫技,就端一個散熱更强的,厚一點都OK的游戲本出來啊(R9 5900HX的cinebench r23多核心得分在13700左右)。又做成薄的,又要塞三個風扇,把主機板反過來裝,熱管藏在主機板和鍵盤之間,不曉得這個設計思路到底是什麽,或者是為了留下「其實本來還可以更強」的印象?在ZEN 4出場以前,AMD將有一段不再能隨便打全家的日子,而英特爾也無法憑藉Tiger Lake H海放AMD。
三山直文 wrote:
講一點個人評價。這三(恕刪)


其實這證明了,
本來被期待為救世主的INTEL 10nm還是無法如預期的至少和AMD比肩
AMD還鎖頻了,INTEL 10nm不鎖頻,預設就5GHZ
明顯就是知道自己製程與IC設計已經不足以壓過AMD+TSMC,
乾脆為了效能不顧功耗了
後來查了一下01陳拔大那篇(被Intel拿來對比的聯想那台),
測試燒機最高功耗為82W,預估廠商是給85W左右上限。
聯想拯救者R9000K旗艦電競本評測

Intel這公測展示機...某腦游...說絕對在100W以內,
結果現在被挖出是110W?
原來簡報是110W VS 85W...還用上三風扇...
自律努力讓自己變大隻
Nightmareseal wrote:
其實這證明了,本來被(恕刪)


哈哈哈 帶風向真的很有用

樓主放的圖明明是zen3打爆tigerlake啊
然而卻得出奇怪的結論 ''amd在zen4出來之前不能再像之前那樣blablabla, intel也未能憑藉tigerlake重新贏優勢"
放的圖卻又很會 果然自己也心虛了嗎?



真的很會

是我就會光明正大 有話直説
其實我在另一個帖子就大方承認 低功耗比如45w下,tigerlake多核效能仍舊落後不敵zen3
但隨著功耗的增加 拐點在70w左右會出現.之後 功耗越多 tigerlake的優勢越大
這對於等待桌面alderlake的玩家來説是好事
loki6865 wrote:
後來查了一下01陳拔(恕刪)




還是查清楚一點比較好

不對等的比較之下 ,都能出現一款游戲會輸.也是滿恥辱的

這個對比説明11375h的核心數應該撐不住了.儘管帶的是75w的3060mq, 比11980hk帶65w的3060mq多出了16%的功耗仍舊大幅不敵.

而某牌用了足足2倍的功耗的3060 來打,在這個游戲中 依舊不敵 還真是恥辱

還有人家的帶的是maxq ,他的是標準版的3060 .規格也有差
Nightmareseal wrote:
其實這證明了,本來被(恕刪)

英特爾的設計是廠商可以在預設範圍內調整TDP。11980HK的範圍是45-65W,也就是說可以出現45W的11980HK。那個範圍的測試在筆電環境下更接近真實場景,65W真的誇張了。要壓住這顆滿血的熱量,筆電可能要做的像個帶屏幕的小桌機才行——就也可以啊,這等級的壯舉Alienware就做過,還把桌機CPU塞進筆電。不然像這種薄型測試機,三風扇和五風扇都不會有什麼本質差別。
三山直文 wrote:
英特爾的設計是廠商可(恕刪)



怎麽不正面回應一下這兩張圖?
三山直文 wrote:
英特爾的設計是廠商可(恕刪)


對對對 ,把重點放在45w下的對比是很好的策略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