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T客邦:同一顆 Tiger Lake CPU 有 40% 效能差距,但 Intel 為何說「非常合理」?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81042-why-intels-tiger-lake-cpus-will-make-laptops-more-confusing-to-buy

搭載有 Intel 第 11 代 Tiger Lake 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預計從現在開始陸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但是,如果你只想憑藉著規格表跟 CPU 等級,為筆電的效能進行高低比較,卻可能會赫然驚覺同一顆 CPU 的效能差距,竟然可以達到驚人的 40%。

就一般消費者的觀念而言,假設其他搭配硬體通通相同,那麼同樣一顆型號的處理器,無論安裝在哪一台裝置上,理論上都應該要有相同的效能表現。只不過,Intel 在第 11 代 Tiger Lake CPU 中,卻有意「模糊化」這種判斷原則,讓消費者難以僅透過「規格表」,就比較出市面上筆記型電腦的性能高低。

Turbo Boost 自動超頻帶來全新思考邏輯

實際上,Intel 在先前的第 10 代處理器,也就是 Ice Lake CPU 時早就有過類似做法,只是現在於全新的 Tiger Lake CPU 推出時,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但是,為什麼相同型號的處理器,居然會造成高達 40% 的效能差異呢?這一切其實跟筆記型電腦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

傳統上,電腦中央處理器的熱設計功耗(TDP),規範了 CPU 的溫度與時脈,而使裝置能夠在安全、不過熱的狀況下穩定運行。通常筆電都能夠自由調整 TDP,讓系統工作負載較重時,透過較高的功耗來提升處理器時脈,藉以更快速的完成運算任務。

T客邦:同一顆 Tiger Lake CPU 有 40% 效能差距,但 Intel 為何說「非常合理」?

隨著科技發展,Intel(還有 AMD)都推出了 Turbo Boost 功能,讓 CPU 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放額定電壓上限,相當透過自動超頻來提高處理器時脈,並於過熱風險出現的前一刻降速以確保安全。

Intel 處理器可以進行單核心或全核心的 Turbo Boost,正常狀況下的功耗值為 PL1,Turbo Boost 狀況下的功耗值則為 PL2,而 PL2 所能保持的時間則稱為 Tau。

Intel 高階主管 Ryan Shrout 點出 Tiger Lake CPU 設計思維的一項大改變,那就是不再以 TDP 來規範或定義新的處理器,而是改稱「運作範圍」(Operating Range),但同樣以瓦特(W)為計算單位。

T客邦:同一顆 Tiger Lake CPU 有 40% 效能差距,但 Intel 為何說「非常合理」?
▲注意到 Intel 所公布的 Tiger Lake 處理器規格表,TDP 欄位已經被「運作範圍」(Operating Range)所取代。

同一顆 CPU 功耗高低讓廠商自由設計


UP3 系列的 Tiger Lake 處理器,其運作範圍落在 12W 至 28W,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可以針對同一顆 CPU,發展出性能較差但強調電池續航力的 PL1 15W 產品,或者推出性能比較好但以 PL1 28W 功耗運作的筆電。

換句話說,假如一台搭載了 Core i7-1185G7 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OEM 廠商將其運作範圍訂在 15W,那與另外一台規格完全相同,但功耗卻訂在 28W 的筆電相較,兩者的遊戲執行效率將會有 33% 的差距。

T客邦:同一顆 Tiger Lake CPU 有 40% 效能差距,但 Intel 為何說「非常合理」?
▲ 同樣採用 Core i7-1185G7,PL1 15W 版本與 PL1 28W 版本,卻有近 40% 的效能差距。

先前 Ice Lake 處理器產品推出時,同樣 CPU 卻有著效能差異的問題,就已經被提出來進行討論。Intel 在針對 Core i7-1065G7 的 HandBrake 轉檔測試中,指出以 15W 運作的 CPU 可以短暫將功耗拉上 25W,接著回歸 PL1 限制以 15W 完成後續任務;至於透過 25W 版本執行的處理器,則是能夠短暫將功耗拉上接近 45W,接著才降速回到 PL1 規定的 25W,以較短的時間完成工作。

T客邦:同一顆 Tiger Lake CPU 有 40% 效能差距,但 Intel 為何說「非常合理」?
▲ Ice Lake 處理器在 HandBrake 轉檔測試中,可以顯著看出 PL1 設定對同一顆處理器帶來的效能差距。

在某些測試下,相同 CPU 在不同運作範圍所造成的效能差距,甚至可以達到 40%,但對 Intel 而言卻完全可以接受。Ryan Shrout 說,OEM 廠商對於旗下筆電產品總是有著不同的定位,受眾所需求的工作負載輕重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從 Intel 的角度看來,並沒有哪一種設計可以被稱為「最好」,重點應該在於提供給消費者更多樣、更適合的產品選擇。

筆電速度快慢只能經由測試才知道

只不過,Intel 刻意模糊化規格跟性能之間關聯,對於筆電製造商來說雖然多出了很大的彈性,但就面向消費者來說,卻幾乎沒有辦法判斷想要購買的裝置,到底在較高或較低的狀況下運行,除非他們親自測試與比較。

Ryan Shrout 表示,Intel 目前不打算並進一步提供識別方式,幫助消費者區分 CPU 是在哪一種功耗下運作,當前 Core i3 / i5 / i7 / i9 的品牌結構,已經能夠讓消費者明確辨別他們對於產品性能所帶有的期望,這也是為什麼官方會推出 Intel Evo 這個新平台(識別)。

Ryan Shrout 指出,Intel 明白到頭來「效能」依然會是所有最在意的事情,消費者和評測編輯可以自由使用各種軟體工具,藉以確定某台筆電的各項電源參數與實際功耗,即便以官方的態度來說,他們還是希望消費者能專注於透過需求來挑選產品。
2020-09-06 17:42 發佈
三山直文 wrote:
https://ww...(恕刪)

期待中!
三山直文 wrote:
https://ww...(恕刪)


雖然感覺像是官方將鍋子直接甩在廠商跟消費者臉上
但是我沒有證據
aaron791022 wrote:
雖然感覺像是官方將鍋(恕刪)


新的命名方式似乎是有意使「一望即知」變得更困難。舉例來説,11x5系列的運行電壓是12-25W,11x0系列是7-15W,那麽,15W下的i7-1160G7和25W下的i5-1135G7誰更强呢?恐怕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只能是it depends。



同樣的還有核顯的命名。以前G後面的數字就是代表了圖形單元的多少,如ice lake, 叫xxxG7的就是64個圖形單元,叫xxxG4的就是48個單元。



然而在tiger lake下,G7的圖形單元可以是96個,也可以是80個,要把CPU的全名都記住,才能知道相對强弱,以前那種看一個數字就可以預估八九成的事情已經不存在了。

三山直文 wrote:
https://www(恕刪)


這招只是掩飾,模糊intel在製程技術落後的窘況。

只打品牌!
rockliang wrote:
這招只是掩飾,模糊intel...(恕刪)
TurboBoost長期加壓超頻美化跑分


貢獻了99%輕薄筆電高速電池膨脹
ゴミ丼わがんにんにゃれ 我沒有義務回覆你的問題
宣傳時用加壓數據美化廣告
消費者實際拿到的是「未加壓」的機器

INTEL長期以來就是用兩手策略欺騙消費者
加壓超頻要記得INTEL不保固喔
INTEL作惡多端, 本來就黑不用我來黑
想問一下目前同樣TDP同樣i5 筆電散熱模組一樣的情況下
11代的效能相對於10代提升多少?
這樣幹就是比能耗的時候用最低瓦,
比性能的時候用最高瓦,
完全符合規格表,
不能再告他詐欺.
戲劇經常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就像甄嬛傳說的一句話
「見人就是矯情」
dz6810 wrote:
這樣幹就是比能耗的時候用最低瓦,
比性能的時候用最高瓦,
完全符合規格表,
不能再告他詐欺.
INTEL作惡多端, 本來就黑不用我來黑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