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 Case 用到現在,差不多已經用了6-7年了,已經是很夠本,但是當我把新的主機板和一顆可超頻至 3.2GHz 的 P4 2.4GHz HT ,裝進去後,卻只能跑最穩定的 2.4GHz,當時又沒有多餘的預算去換個新殼,於是乎這顆 CPU 的超頻功能就被我封印了起來,直到最近才為了這台電腦換了個新殼 NZXT Apollo。
不過胖已經好久好久沒碰這種組裝桌機 (兩年前是請朋友幫忙裝的),換殼對胖來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於是挑了一個良辰吉時,開始把舊殼的電腦,完整的移植到新殼。

從這兩張照片大家應該可以看的出來,我的舊外殼是那種古董級的超大機殼,當時這個殼算是很高價的,要 1800,不含 Power 及內部的風扇。

來看看 NZXT Apollo 的側面,半透明的殼,可以從外面看的出來內部的零組件,等等就是要把舊殼的零組件通通塞進這裡。

在換之前,先來看看舊殼內的零組件排列吧,雖然這個殼看起來很大,但這個殼並不是為了這種主機板設計的,所以主機板這邊,怎是一個 "擠" 字可以說明的呢。

機殼後方的風扇,是自己買的兩個 8cm 風扇,位置是在機殼最上方,離 CPU 有夠遠的啦,也難怪在這個殼當中無法超頻。

機殼前方沒有設計鎖風扇的位置,於是乎自己把一個 8cm 風扇利用散熱孔直接鎖上去。
這張照片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這個殼雖然很大,但是裝 3.5" 裝置的空間只有三個,上面被我的 FDD 及作 Raid 1 的兩顆系統硬碟佔了,那我的資料碟怎辦 .....,到路邊隨便找了個 3.5" 的架子,就這樣把兩顆硬碟鎖上去,但是沒辦法固定在機殼內,還好機殼不常移動,這一點還沒什麼關係。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眼,這個機殼的上半部,除了後方的 POWER Supply 及兩顆風扇外,還有兩台 DVD ,一台是純 DVD ,另一台則是 DVD 燒錄器,上方還有兩個 3.5" 的 HDD 外接盒,原本就是要放我的兩顆資料碟,不過很無耐的是排線已經沒辦法穿越而上。

接著看下方,看中間排線穿梭其中,底部的 IDE 排線已經沒有地方穿上去了,所以只好讓兩顆資料碟擺在一旁。

現在開始把整台桌機的零組件,移植到新殼囉,首先是在機殼內無家可歸的兩顆資料碟,先把它們拆了下來,跟新家比較一下,這個新家還可以多裝一顆哦。

裝上硬碟兩側的邊條。

裝好後塞進去,放在旁邊等一等,因為還有很多東西要拆下來。

我的系統碟和軟碟,新殼的這上面只能放兩顆 HDD ,那我的 FDD 怎麼裝呢,沒關係,胖自有妙計,舊殼中有一個大型面板,是一個音效及 USB 2.0、1394a 的前置面板,新殼已經把這個東西整合在一起了,所以用不到這個東西,軟碟就是把舊的面板拆下來,裝在這個東東裡面,然後安置在兩台 DVD 之上。

當舊殼的所有東西都拆下來後,最重要的就是移植這一塊主機板了,在移植的過程中,主機板上面的東西是都沒有拆的,除了連接殼的面板那幾條線外。

整個過程歷經了3個多小時才完成,這中間我就沒有拍照了,如果過程還要拍照的話,可能不止三小時,寫到這,胖組裝電腦的功力真的不行了 ......。

NZXT Apollo 的內部,所有零組件全部移植過來,除了三顆 8cm風扇外,因為新殼有三顆 12cm 的大風扇。
不過 NZXT Apollo 內沒有 PC Speak,所以舊殼的 PC Speak 被我拔了過來,反正背面有磁性,直接吸在殼底部。

最後沒有疊疊樂,因為怕刮到新殼的漆,不過還是來個排排站吧。

前方面板打開的狀況。

當所有零組件移植到 NZXT Apollo 後,當然要開機來試試囉,第一次接上電源時,似乎是顯示卡沒裝好,把側蓋拆開重裝一次,就可以順利開機了,一切跟之前完全一樣,當整個系統都沒問題後,當然要來解除 CPU 的超頻封印囉。

在兩年前朋友跟我說這顆可以超到 3.2GHz ,不過胖還是保守一點,超到 3.0GHz 就好了,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跑了兩天,都是跑我一般常用的軟體,主要是繪圖軟體,一次開個幾十張 RAW 在修圖轉檔,到現在沒有當機過。

這樣的成果,除了當時 CPU 風扇用銅製的散色片外, NZXT Apollo 的三顆 12cm 風扇也發揮了不少功效,也總算讓我的桌機外殼,比較像樣了,不再是那古板的色調和外觀。
NZXT Apollo 的空間利用比率,真的是還不錯,從那麼高大的一個機殼,完整的把所有零組件移到小一號的 NZXT Apollo ,體積縮小但功能不變,而且還解除了 CPU 的超頻封印,在磁碟機五大五小的設計,剛好把我舊殼內的所有設備全部移植了過來,肚量真不是蓋的,而且我還可以再多買顆硬碟來放呢,在這之後,桌機暫時不會再升級了,比較要緊的是,我的資料碟快被我塞滿了,現在在物色一個好的磁碟陣列,列為明年度首要擴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