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找個機殼來收這些零組件,沒想到還花了幾天的時間。因為只是用來「收納」,所以也不想花大錢買個啥全鋁的來搭配這「舊時代的榮光」。不過不知道為啥這些機殼廠商,直立式機殼那個5又1/4的空間非得要作那麼多不可,一般使用者應該只會買一台光驅吧。
此外,可以塞得進ATX主機板的小殼,通常電源供應器都是前置的。這等設計我一來不喜歡,二來也不太符合這次主機板跟PSU的要求。
所以最後買到手的是樹昌的「視覺系」

這機殼很便宜,特地跑去跟拍賣上某店家買,老闆還少算我10元。

看起來是兩大,實際上只能算是一大的空間,下面按「PUSH」的部分是要塞讀卡機或軟碟機的。當然…像我一樣硬上硬碟機的也可以.. 不過只有兩個螺絲孔位喔!


↓電源按鈕在開機之後會亮藍光…習慣睡覺時開機的話,有點刺眼。至於HDD燈號有點弱…紅燈的亮度有等於沒有…


↓下方有紅色泡泡狀的花紋,這喀機殼論外觀來說,算是還蠻耐看的。附加前置面板為 USB x 2,AUDIO IN / OUT。

↓機殼側面的8CM風扇安裝位置。

↓打開側板,可以安裝一般的ATX Power,後方也有8CM風扇,至於標準的7支擴充槽也有嘍!

↓主機板是華碩 P3B-F v1.04,這是Pentium III時代的名板,最終版本v1.04透過轉卡連Tulatin Core的處理器都可以使用。記得當初這板子頗貴的,弟先買了當時較為物美價廉的微星6163來用。後來第一次買P3B-F買到舊版本,只有五條PCI(Orz ...),用一陣子賣掉買了技嘉BX2000+回來用,不過這技嘉的板子當初共通的毛病就是AGP吃電不夠,常會沒螢幕。加上雖然有四條記憶體插槽,不過第四條有跟沒有一樣。所以在大失血買了Plextor 820ti之後,忍痛去跟帥哥店拿了一張P3B-F v1.04版。

至於那張微星6163,目前仍是某校的Proxy Server… 你看看活得夠久又耐操吧。


↓規格:Slot 1 / 四條SDRAM插槽,可使用雙面256MB x 4。電容都是Rubycon喔!


↓終極版號 rev 1.04


↓六條PCI,以當初的主機板,華碩可說是相容性最高的,六條隨便亂插都很難相衝。至於那個軟碟機的位置就有點尷尬,當初為了這個還另外弄條通風排線來裝。
那個switch開關,可以滿足一下當時某些高手的「專業」,以當時論壇的討論來看,像陞技(Abit)進BIOS去按一按就可以超頻的功能,反而很沒有FU。不過華碩這張板子,也可以關掉switch進BIOS去調整啦。其實我覺得主要是早期進BIOS超頻的板子沒有直接用指撥switch或跳jumper的板子來得穩定,所以才會有這種錯覺。看看現在哪張主機板還設計一大堆的jumper讓你玩跳跳樂…算是比較少嘍!連超過頭都不用去拔電池了。
而反覆開側板Clean CMOS這件事情,想必也陪伴許多老玩家過了無數個快樂時光…


↓Slot 1的板子,就是要配SLot 1的CPU才有FU,這顆是倍頻也可調的Pentium III 1G(133FSB)的ES,我也不知道從哪來的,記得最後入手的價錢是兩千七。


↓原先找出來這顆CPU時,風扇已經不太靈光,所以就順便換了一顆安靜的風扇上去嘍!順便把CPU散熱片拆開來清了一下,然後拿出超大瓶用不完的Y500來重塗散熱膏。(不曉得為啥當初要買那麼大一瓶)。

↓這時候是無敵鐵金剛的梗… 指揮艇,組合!

原本想把北橋散熱片換成全銅的上去,無奈會卡到CPU。(還真浪費啊…)

↓四條創見的SDRAM,440BX只能支援單條雙面256MB,當初單支512MB或單面256MB的都變成月經問題。

↓全上!


↓再來也是經典硬碟機,掛IBM Mark最後一代的Deskstar 180GXP。單碟容量達到60GB,容量則是很奇怪的185.2GB。這一款硬碟機的Buffer還有分8M(三碟片 / 兩碟片)、2M(兩碟片 / 單碟片),這時候要看型號區分辨。弟買硬碟一定是買單碟容量倍數的,所以那種30GB / 80GB的奇怪容量,絕對不會在我的收藏品之內。
這次要安裝的是 IC35L180AVV207-1(180GB / 8MB,-1結尾是8MB) x 1,和 IC35L060AVV207-0(60GB / 2MB,-0結尾是2MB),實測上8MB是有快一點點。

↓本站傳統疊疊樂…


↓來看看機殼安裝硬碟機的位置,還蠻特別的。白色圈圈是鎖硬碟螺絲的位置。60GB兩顆要作RAID 0使用,所以讓它們靠近些。

↓第三顆硬碟(180GB)則是在這,不過這原本是設計給軟碟機用的,這個位置的散熱不太好。

↓主機板放進去剛剛好。這款機殼的深度比較小。或許先裝主機板再裝硬碟機比較不會礙手礙腳。

↓海韻SS-300SFD / 300W,據說具備Active PFC功能。不過由於是SFX規格的,所以要多裝個背板才能當作一般的ATX PSU來安裝。

↓白色圈圈處就是背板螺絲孔位。

↓支援P4等級以上的CPU,也有兩個SATA接頭喔!

↓據說清晰度很好的Matrox Millennium G200,當初一張也是爆貴,還可以擴充記憶體。(已安裝)這張可以更新BIOS後,使用新版驅動程式支援到1680x1050的解析度。不過硬體MPEG II Playback支援度很差,只能靠CPU來處理。

↓PROMISE FASTTRAK TX2000,當初性能很好的IDE RAID擴充卡。

↓3COM網路卡,3C905-TXM。其實整理整理,我還有蠻多張的Intel網路卡,不過這張多也是多,只好也來代表一下過去時代INTEL網路卡的競爭對手發個聲。剛好P3B-F上也有WOL接頭,所以我很無聊的把WOL線也接上去…


↓這張是特地為了前置USB而來,白色圈圈處是可以接前置面板上的USB port,雖然只有一個的份…

不過現在網路上買得到的USB擴充卡,很少有這個前置接頭了。忘記是哪次從微星主機板上拆來的。

↓Creative Vibra 128,有OP線路的版本,可用jumper調整。這張本來不太應該出現,不過是後來才找到的,順手又裝上去了。記得DearHoney網站上還有討論過最好的WDM驅動程式版本這個議題。

↓隨便整理一下線路。


↓開機看看會不會動…(期待中)

↓令人感動的畫面… BIOS最終版本是1008 beta 004,至於外國人的修改版小弟是不太敢用。

↓RAID卡設定好兩顆60G的跑RAID 0…舊時代的硬體當然要裝舊時代的OS,W2K!

這下要開始安裝作業系統了,弟還是先去吃飯一下吧。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