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看到一則震驚的消息(關於cpu的)

richard2005 wrote:
記者的用語有點問題~...(恕刪)

用途不同吧,一個是專門用來運算數學邏輯等的問題,主要是學術界或公司企業才會用到
一個是一般消費性軟體,出發點不一樣,要軟體廠商投入更多成本,只為了支援多核心
卻不見得快多少,複雜度卻提高很多,肯投入多核心軟體開發的意願就很小
嗯嗯 , 很明顯可以看出 , 持有一點正確意見的人 , 都有點小型電腦使用經驗

很多的網友 , 可能較少使用過中小型電腦等server的經驗

當然從pc上來看 , 雙核比單核在執行東西上 , 是有點優勢

那再大一點呢? , 四核 , 六核心??

從os上來看 , 有沒有對這些核心作最優化的處理 , 就是一大問題

個人覺得 , 如果廣義的解釋說"四核心的電腦 , 並沒有比單核心的電腦快四倍" , 大概就是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

================================

相對於傳統的超多核心電腦 , 最近較新且成本低的 , 我想就是網格式運算了.....

在這邊比這些幾核心快幾倍 , 個人覺得可以不用太計較
我認為
有不小的部分作業系統要能cover掉
多核心的問題
就自然可以拉高效率了
rebels wrote:
您要不要指點我,報導嚴重謬誤的地方呢?


不算嚴重謬誤,只是對事情的描述不夠精確,會嚇到人(開欄的樓主就被嚇到了)。
精確一點的說,應該說軟體設計要能充分利用到多核心的好處,
到目前還是個很多人還在努力的議題。
如果沒設計好,還是有可能讓一個軟體或演算法變慢。
把多核心想成多個人
一個人執行任務,工作量一多,就會分身乏術。

多人一起執行任務,有些任務能分給多人同時進行,就會增加效率。
(ex:打掃房間,大家一起掃。)
甚至有多個任務時,可以各執行不同的任務。
(ex:一個搭帳篷、一個生火、一個找晚餐食材)
有些不能分擔的事情,當然多人一起做不會有效果。
(ex:把一罐寶特瓶喝完,似乎交給一個人執行比較恰當)

這篇報導似乎只考量到單一工作的情況,忽略了可能會同時有多個工作的情況。

mictzen6116 wrote:
黃仁勳表示:「最近,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幾個學生被NVIDIA CUDA專區的資訊所啟發,嘗試運用四張NVIDIA 高階繪圖卡與NVIDIA CUDA 技術,組成一個用於醫學斷層攝影技術的運算平台。他們發現,這個由四張雙GPU繪圖卡組成的系統,性能居然比用300顆Intel Core 2 Duo 2.4GHz CPU,甚至比該大學的256節點AMD Opteron 250 2.4GHz 的叢集之性能總和還要快。

四張雙GPU的高階繪圖卡
N社的高階繪圖卡,又是雙GPU的
拿比較相似的 Tesla D870(還有更高階的)
這張卡的核心多達256個…
256*4=1024
核心數量還是很驚人阿!!
硬體看到的「顆數」跟「核心數」不一定是成正相關的

此外
CPU 的用途跟 GPU 用途不同
不太懂這樣的比較有什麼意義?
星塵 http://askeing.blogspot.com/
那.....就叫她永遠都用P4吧
我們繼續用會更曼的CPU吧
多工的os
可以分 分時多工 (一個cpu 切不同的時間,一個時間執行一件事)
或分為 同時多工 (多個cpu 在同時間 各處理一件事)

我打個比方 以多執行緒的方式來寫程式的話
例如寫一支BT 下載程式,下載一個檔案(FILE)
主程式把檔案切成十等分檔案區塊(BLOCK) ,然後分別產生10個新的執行緒(THREAD),丟給OS
每個執行緒負責把各等分大小(SIZE)的區塊(BLOCK) 下載回來

所以主程式 加上 10 個執行緒THREAD 共是11支的程序(process)

若是單核 就只會有分時多工的 的情形
一個cpu 把11支程序分開時間執行 ,把執行的時間切成小片段來完成,以每個程序需要10秒,共需110秒以上

若是雙核 就會有分時多工 與同時多工 產生
二個cpu 每個各分得5個和6個程序(process)
第一個cpu 分得5個程序 ,把執行的時間切成小片段來完成,以每個程序需要10秒,共需50秒以上
第二個cpu 分得6個程序 ,把執行的時間切成小片段來完成,以每個程序需要10秒,共需60秒以上
所以雙cpu 至少共需60秒以上 才做完


程式設計師要做的事情就是 在什麼時間 丟多少個執行緒(THREAD)出來

至於每個CPU 分到多少個(PROECESS) 就是OS 決定

報告完畢
mictzen6116 wrote:
以前的3ds (19...(恕刪)


不只你以前~~現在大家也是連機在RENDER

999台要多少錢??多少空間??一個禮堂??

999核一台或99核十台會不會比較好一點??一般辦公室就放的下!!一般人也買的起!!
meredith wrote:
用途不同吧,一個是專...(恕刪)


這是趨勢所致.....

Intel在個人電腦上一直很努力地drive這個產業, 加上當時的AMD競爭
讓單核心到多核心的進度上有了很大的進展, 加上台灣這些OEM/ODM廠商能努力在相關產業上配合 (主機板design cycle控制在 6 個月上下)
讓多核心的個人電腦很快就普及..... 應該說, Intel 也逐步停產/降低單核心CPU的比重去影響這個市場

以軟體的角度, 面對硬體給你端出這麼不錯的菜
大部分的軟體似乎也只是被動地依靠 OS 去分配

個人是不知道 KMplayer, Media Player Classic 這些程式有沒有對多核心最佳化
播放如 H.264 檔案時, 解壓縮就分成好幾個步驟去執行
如果能透過技巧去分配多個核心之間的執行比重,e.g. Step1,3->core 1, step2,4->core 2(最理想狀況, 實際上是沒有這麼簡單), 豈不妙哉?
superhbin wrote:
大部分的程式開發軟體都有支援吧.. 
不是把程式寫成multithread 就可以支援多核心了嗎?


沒那麼簡單。就拿寫成multithread來說好了,工作來怎麼切?
不同的切法表現出來的效能可能會差非常多。

你可以下載一篇Intel做過的報告,把Snort改成multi-core的版本
跑在四核心上。就會發現光是怎麼切就是一門學問了 :D

Supra-linear Packet Processing Performance with Intel® Multi-core Processors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